APP下载

碳会计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略探

2016-03-15张亚连卢培培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核算设计

张亚连 卢培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碳会计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略探

张亚连 卢培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运用碳会计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实践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从资本、技术和环境三个维度来设计碳会计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三大模块。研究结果表明:碳会计作为传统会计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理论补充和应用创新,碳核算与控制是碳会计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其框架设计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包括设计目标及原则、科目、要素的确认及计量、凭证及账簿与报告在内的框架设计;二是包括碳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和信息输出等具体模块的内容设计。碳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需从企业碳排放标准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定、碳金融机制的深入推进及具体会计准则的规范和培育等三方面来提供一个支撑环境和保障机制。

碳会计;会计制度设计;运营机制

一、 碳会计思想溯源

继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我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温室效益及雾霾等环境问题凸显。我国自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生态问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相继出台。“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出“两型社会”,不断完善碳排放市场机制,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碳交易使生态问题转变为了经济问题,“碳会计”由此应运而生。

碳会计思想可追溯到德国Wuppertal(1992)[1]提出的物质流账户体系( Material Flow Accounts,MFA) 和20 世纪70 年代所提出的环境会计或绿色会计。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比如相继拟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 及作为其补充条款的《京都议定书》( 1997)。“碳会计”一词由Janek Ratnatunga和Stewart Jones(2008)等提出[2],从而进入了会计人的研究视野。碳会计是一种新的会计工具,融合了经济学、会计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它实质是传统会计在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理论补充和应用创新,它基于环境会计的基础和支撑而又不同于环境会计,具体对企业碳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核算和控制,并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综述国外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研究碳会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有三大块:与碳排放和交易相关的会计准则和规范研究;碳核算与报告;与碳排放和交易相关的成本管理和战略决策等,并涉及了碳资产、碳负债的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问题[3]。澳大利亚会计准则AASB120、国际会计准则IASB IFRIC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FASB EITF03-14、FASB153等都详细制定了碳汇与碳源的确认问题、碳会计特殊事项的表内与表外披露问题等[4]。PwC&IETA于2007年底提出了包括碳排放与交易及其管理在内的碳会计处理规范。在碳信息披露和鉴证方面,开始有企业关注表外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譬如,相继有生态足迹制度的标准化(ISO,2006)、日本有关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量和报告制度、英国的可持续会计项目的推进等[5]。上述内容大致可梳理形成三大观点:第一,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间存在相关关系;第二,碳排放权确认和计量问题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第三,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鉴证市场是非常可观,通过鉴证的GHG报告的可信度大幅度提高。这些观点基本形成一致,但在碳会计形成的基本线索上还存在较大争议,距离碳会计成型的理论和制度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从国内研究成果看,我国碳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最近几年有文献全面介绍国外碳会计的进展。例如,肖序和郑玲(2011)对碳会计体系的理论起源与实务发展进行了探讨[6],周志方和肖序(2009)对碳会计体系研究内容及披露模式等进行了探讨[7],敬采云(2013)对碳会计研究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8],周一虹(2005)[9]、王爱国(2012)[10]、刘美华和李婷(2011)[11]等对碳会计的概念与内容及碳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碳会计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碳排放信息披露项目的研究分析,以及如何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在我国建立相似的信息披露平台,主要着眼于碳财务会计,侧重探讨碳交易市场中的碳资产和碳负债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问题。总的来说,现在碳会计在一定程度上还算是个新事物。碳会计的实施对现行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提出了新挑战,既有的会计标准和会计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抑或重构,以期能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碳会计制度、碳排放权的会计准则和运营机制。

三、碳会计制度的框架设计构想

运用碳会计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实践研究碳会计制度框架设计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从资本、技术和环境三个维度来设计碳会计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三大模块,即建立一种专门针对碳行为的理论体系、操作体系、运行体系和共管体系。

(一)碳会计制度设计的理论分析

碳会计制度设计的理论分析具体着眼于其理论基础、内涵及碳排放交易制度这三个方面,通过深入剖析,夯实了碳会计制度设计的理论体系。

1、碳会计的理论基础

碳会计制度框架设计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包括:

(1)碳足迹理论

碳足迹是人类活动对于环境影响的一种创新量度。该理论最早出现于英国,随后被学界、非政府组织和新闻媒体所推动并得到官方认可。“足迹”在此理论中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要评估它,就要追溯足迹的烙印,烙印的累积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碳足迹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即按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来计算其足迹大小,核算标准是二氧化碳[12]。

(2)碳锁定与解锁理论

碳锁定是指碳活动对碳基能源及技术的依赖,降低或替代碳基生存与发展方式(即实现碳解锁)。碳解锁的关键之一是成本收益的配比和碳激励机制的建立,碳成本和收益的记录、计量、核算、管理及绩效评估是碳激励机制作用的基础。

(3)碳脱钩理论

新常态下将大力推进污染减排,污染物排放“拐点”的到来和经济进入新常态有密切关系。总体上看,经济新常态既要求加大治污减排力度,也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污染排放,经济增长和污染物排放将呈现脱钩态势。

2、碳会计制度设计的相关内涵剖析

碳会计制度设计的主要学科基础是会计学,而直接的学科构成基础是环境会计,实践基础则是碳排放权制度完善及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发展。因此,详细论证碳会计制度设计的内涵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是必然的。

(1)碳会计制度设计的内涵及重要价值

碳会计制度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适应低碳经济,完善碳会计理论体系;借鉴先进经验,构建碳会计操作体系;加强碳核算,健全企业绿色运行体系;实施部门联动,创新齐抓共管体系。碳核算与控制是碳会计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运用资源环境学理论和方法,把碳排放问题视为一个具有会计系统特征的研究对象,探讨其特征、机理和演化规律。广泛涉及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分析与价值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碳排放及交易进行物量核算与追踪反馈;采用价值流分析方法和成本逐步结转法来对碳排放及交易进行价值核算与分析,从而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科学设计碳会计制度有重要现实价值:一方面,可为我国企业碳会计准则或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同时也是规范企业碳排放与交易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碳会计系统的运行与实施,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将外部碳因子纳入到企业的内部成本管理和外部战略决策过程中来[13]。在构建外部上下游企业的碳价值链、加强企业碳核算与管理、识别和防范碳排放风险、创新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2)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内涵

碳排放交易是因全球变暖而实施节能减排的一种内在需求和市场化的减污手段。它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内涵,从产权视角来剖析碳排放交易制度,有着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碳排放交易的演化进程中,有三位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各自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庇古(Pigou)所提出的“外部性理论”,区分了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并给现代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科斯(Coase)定理认为清晰界定产权才能确定均衡结果,此定理的提出奠定了碳排放交易的理论基础,以确保上述外部性的充分内部化;欧玲(Elinor Ostrom)则针对公共资源的治理提出如何激励实践者去设计或创新机制,以有效防止“公有地悲剧”的发生等。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经济学分析,碳排放交易制度有着深刻的产权经济学内涵。无论从其产生、发展及应用来看,碳排放交易实质就是一种产权交易,将碳排放量视为商品并纳入市场机制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进行转移。碳排放交易以总量控制为基础,以发放排污许可证的方式赋予企业排放权,政府与企业间形成契约以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企业间买卖排放权形成交易成本,由此体现经济利益关系及对产权交易的影响。

(二)碳会计制度的框架设计

碳会计制度设计需从两大方面着手:一是包括设计目标及原则、科目、要素的确认及计量、凭证及账簿与报告等在内的框架设计;二是包括碳会计数据输入、碳会计业务处理及碳会计信息输出等具体模块的内容设计[14]。

1、碳会计制度的设计目标及原则

任何行为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遵循原则,碳会计制度的设计也不例外。碳会计制度的设计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最高目标两层次,同时需要遵循三大设计原则。

(1)基本目标和最高目标

碳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目标是指对外提供关于碳交易的会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随着我国碳交易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碳交易市场建设得到进一步开放,有关碳交易的会计信息越来越被信息使用者所需求。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必然需从长远角度考虑环境问题,良好的环境效益是实现长久而健康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即不仅需要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应兼顾其环境效益,这才是碳会计制度设计的最高目标。

(2)遵循取长补短、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结合中国国情的原则

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球第二,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力,我国碳会计核算必须走取长补短、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结合中国国情的路子,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会计理论精华,实现与传统会计理论相吻合的原则,在碳交易事项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方面不断补充和完善,构建包含强行交易机制和自愿交易机制两者相结合的碳交易核算,在碳市场实现自由交易或购买等行为[15]。

2、碳会计科目的设计

会计科目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会计科目可以对会计核算内容进行具体分类,为编制会计凭证和设计会计账簿提供依据,也便于会计报表的编制。基于碳会计有别于传统会计的特殊性的考虑,在会计科目设计时可对现行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修订和补充,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增设总账科目

碳会计是一个新的领域,在实际情况中会出现许多新业务,相应的经营管理也会有新要求。在原有会计科目体系基础上增设总账科目,以核算涉及碳排放等内容的经济业务,比如,增设“可排放额度”科目来反映特定主体的碳排放数量,以便及时判断其环保责任的履行情况,并采取治理改善措施。

(2)增设明细科目

总账科目只能总括地反映经济活动情况,而经营管理还需要较明细的核算资料。因此在碳会计中的那些特殊业务,可以通过在原有总账科目下新设明细科目来反映。比如,通过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置“碳费用”这一明细科目来反映企业用于碳排放的治理费支出和治理后收益。企业资产使用中所起的碳固作用,往往是作为一项营业外收入入账,通常可设置二级科目“碳收入”来确认。

3、碳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碳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领域,旨在以国家相关环境法律为依据,使用货币和实物计量属性,确认和计量企业以碳排放和碳固为主的低碳活动,报告和考查企业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以帮助企业实现低能耗生产和绿色利润最大化[16]。已有文献表明,有关碳会计要素的划分意见不一。笔者认为,可将碳会计核算范围内的所有内容作一个大的要素分类,与传统会计一样,也可归类为碳资产、碳负债、碳权益、碳收益、碳费用及碳利润。其中,碳会计的静态等式为:碳资产=碳负债+碳权益,但此处的三要素除了核算传统财务会计中的内容外,还需考虑实物计量的物质流。碳会计的动态等式为:碳负债=碳资产-碳权益-(碳收益-碳费用),此处的碳负债通过差值公式倒挤出其金额大小。

(1)碳资产

碳资产核算的对象主要是碳排放权及碳固资源。此核算对象应符合碳资产要素的定义及确认标准,并能合理对它进行可靠计量或估算。在核算实务中,凡是符合如下标准的碳排放权及碳固资源都应确认为碳资产:第一,效用的可利用性。碳资产在可预见的将来能持续带来价值,不会因为某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消失,能根据所得到的证据评估其实现的有关效用。第二,计量的可靠性。当会计核算资料能如实反映会计信息,并作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时,该会计资料的计量就具有了可靠性。当然,由于会计计量方法和反映技术的局限性及碳排放权及碳固资源的复杂性,往往反映的事实可能具有模糊性的特点,但这并不影响计量的可靠性。第三,核算对象的归属性。从某种意义上看,碳会计只能对本会计主体内的碳排放权及碳固资源进行确认。譬如,很多企业共用一片森林,因为任一企业都不拥有其所有权或控制权而不能将其确认为该企业的碳资产。综上所述,碳资产的确认必须满足碳资产要素的定义、确认标准及相关属性,并能合理地对它进行可靠的计量或估算。可设置的碳资产相关账户有“可排碳额度”、“存货含碳量”、“固定资产含碳量”、“林木资产含碳量”等[17]。

(2)碳负债

碳会计是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所以对碳负债的释义不能违背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因此,碳负债也是因过去的碳排放或碳固活动而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具体包括碳排放或碳固活动中所取得的长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及涉及碳活动的各种应付款项。

(3)碳权益

碳权益是指企业获得碳排放许可额度的权利,从数额上它等于碳资产减去碳负债。碳权益代表企业所拥有的单位碳排放许可额度净值,碳收益增加碳权益,碳费用减少碳权益,碳收入超过碳费用的净值直接增加碳权益,反映企业碳排放权益的增加。

(4)碳收益

碳收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因各种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各种利益流入。它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政府因无偿分配排放额度而得到的补偿收入;二是因让渡碳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而取得的其他业务收入;三是与企业日常碳活动无关的偶发事项所发生的损失或收益、投资净收益及各种补贴收入等。与传统会计中的收入不同的是碳收益的产生需要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它的实现不一定会伴随着碳资产的减少,有时甚至会伴随着碳资产的增加而产生。但碳收益的实现应假定在某一时点上(如实际收到补偿款时),这样其收益的实现与传统会计收入的实现就可以统一起来。

(5)碳费用

碳费用表示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交易或事项所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碳捕获及储存的费用、碳解锁的费用和获取碳排放权的费用。在我国碳锁定的现实下,企业进行碳捕获及储存必然产生大量费用,碳解锁过程中需要技术创新,伴随大量费用支出的发生,同时,基于CDM获取碳排放权,在CDM项目完成的每一步骤上都需要大量的费用,以上这些都可归为碳费用项目。

(6)碳利润

碳利润是指一定期间内企业在有关碳活动的交易或事项中的总成果,包括碳收益与碳费用相配比后的余额。

(三)碳会计制度框架的内容设计

会计既是一个信息系统,也是一种管理活动,其首要目标是对外提供财务信息,并实施会计管理。因此,碳会计也不例外,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三大模块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即碳会计框架的内容设计包括有碳会计数据的输入、碳会计业务处理和碳会计信息输出等三大模块。

1、碳会计数据的输入模块

在碳会计制度框架的内容设计中,碳会计数据输入模块应属于整个框架中的最基础部分,主要通过设计碳会计凭证和账薄,收集和记录有关碳活动中的数据,从而构成整个碳会计制度框架设计的信息输入部分。

(1)碳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按照一定格式编制的一种书面单据,它可以证明业务已发生、明确处理人员的责任,并作为登记账薄的依据。其中,碳会计原始凭证的设计,要根据碳活动的客观要求、管理方式和核算方式来制定原始凭证,使之具备反映碳活动内容和执行责任等两方面的基本要素。例如,企业支付的一些碳减排活动费用,可设置“碳减排费用汇总单”这一类原始凭证,再细分为“碳资产折旧费”、“环保人员薪酬”、“环保排污费”等。另一类就是记账凭证的设计,与传统会计中记账凭证的设计基本类似,按照企业碳活动及碳会计核算具体要求,在凭证制定过程中,综合考虑可供碳会计核算选择的记账凭证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等因素。

(2)碳会计账簿

在碳会计中,会计账簿的设计与传统会计差别不大,可增设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但考虑到涉及碳活动的相关业务的特殊性,在账簿设计时,往往更多以备查账簿为主来进行补充登记,这样灵活性较强,能把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及降耗减排的经济活动内容反映较为清晰详细,比方说各类存货的碳含量、产品的含碳比例、碳资金的投放比等。

2、碳会计业务处理模块

碳会计业务处理模块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充当信息加工的角色,通过分析因碳活动而导致的财务影响和对经济系统的环境影响,加工成各种财务信息和实物信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和评价依据。借鉴传统会计和环境会计的分类特征,碳会计同样也可分为碳财务会计和碳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笔者仅尝试对这两大分支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作一较为简单浅显的阐析,至于具体的深入研究将在后续的成果中陆续予以阐述。

(1)碳财务会计

前面文献部分已述及国外碳会计研究现状,但仍缺乏如何核算碳排放许可的会计准则或特别解释,企业碳活动核算中通常会遵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一般原则,但在碳会计实务中还存在不少现实问题。例如,碳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处理相关碳资产和碳负债的实物计量,因而不能很好提供公司所需信息来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

目前国内有关碳财务会计的业务处理问题仍处于碎片加工和梳理阶段,很多问题还在探讨之中,存在不少争议,但碳财务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有关碳活动中涉及的碳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从提供财务信息层面推动温室气体(GHG)的减排,缓解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2)碳管理会计

基于S.Schaltegger(2000)等所提出的环境管理会计框架,R.L.Burritt(2001)等提出了碳管理会计框架[18]。有文献表明,碳管理会计涉及企业管理的诸多领域,譬如企业政策、人力资源管理、营销战略、定价策略、国际贸易战略、供应链战略和业绩评价等各方面,都能通过运用碳足迹、碳效率、碳资本成本和碳经济附加值等指标来厘清碳费用与碳收益,以衡量企业的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确定碳减排量和相关的投资机会,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3、碳会计信息输出模块

现在的会计报告框架不能很好提供利益相关者所需信息来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缺乏披露标准。因此,在碳会计信息输出模块就要建立这种客观规范,会计报告应遵循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法律法规,强制规范报告形式和内容,并详细解释碳核算、碳管理和碳审计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等,提高碳信息的披露质量。

碳会计信息的输出实际就是有关碳信息的对内和对外报告过程,具体披露内容包括碳核算、碳管理和碳审计(鉴证)等三部分的信息,这三部分浑然一体,从各角度对企业的碳会计信息予以输出和报告,以备利益相关者评价和决策之用。通过补充式和独立式两种不同的披露模式,把有关碳核算中收集、记录的节能减排数据和编制的财务报告(譬如碳资产负债表和碳利润表)、碳管理中的节能减排目标、制订和实施节能减排计划等以及碳审计部分的节能减排的审核报告、节能减排数量的鉴定等信息进行输出。

(1)补充式的披露模式

补充式的披露模式是指在保留原有财务报表项目的基础上增列碳会计项目、加入碳会计的有关核算资料,再辅之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等,揭示企业基本的碳会计信息[19]。该种输出模式可以弥补现行财务报告中碳信息披露的不足,而且通常以附注或情况证明书的形式出现。具体披露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第一,编制依据。与传统财务会计一样,编制依据还是离不开有关企业基本情况、报表编制基础以及申明所依据的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但需要在原有的财务报表上增列会计项目,所以计量单位应跟传统财务会计相统一,采用货币单位“元”计量。第二,完成节能减排指标情况。在披露报告中,计算各项减排指标,然后与国家制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问题,最后及时提出解决措施。第三,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环保责任是社会责任中一项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具体输出内容有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企业的环境文化、企业节能减排情况、新型低碳资源利用状况、污染物排放数量等方面的信息。

(2)独立式的披露模式

独立式的披露模式要求企业对其承担的环境受托责任进行全面的报告,它是根据有关会计记录及其他碳信息单独编制的报表,披露内容更多以实物量计量方式所得。譬如,物质流成本会计,以千克(kg)作为计量单位,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物量的核算和分析,这样避免碳交易中的价格波动对会计报告的影响,更真实地披露碳流量大小,弥补了传统会计报告对于实物信息不能如实披露的缺陷。披露的载体可以通过环境报告、环境健康安全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披露方式可以是文字描述、数据和指标等。

四、碳会计制度运行的机制分析

任何制度得以顺利运行和实施,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机制予以保障。碳会计制度也不例外。着眼于国内外学者对碳会计的相关探讨,运用传统财务会计的相关理论,结合已有的碳会计理论与实践尝试进行碳会计制度的设计,旨在规范碳会计核算体系,有利于督促企业管理者制定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决策,促使企业低能耗、低排放生产,实现环境、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碳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和运行,需要有一个支撑环境和保障机制,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出台并修订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各项政策和有关法律

在我国,碳会计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需要充分借鉴国际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出台并修订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各项政策和有关法律,如出台《碳排放标准》,从制度上规定不同类企业的碳排放标准,修订《会计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等,以明确碳会计的核算对象,调整相关税法,给予低碳排放企业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措施。具体而言,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网络关系,包括政府、顾客、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在内的共管体系需要一起来承担碳减排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风险构成的“成本”,使环境成本内在化。

(二)改革支撑我国碳会计制度运行体系的碳金融机制,从而实现碳会计对碳减排行为的深入推进

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宗旨,可从制度建设、市场建设和组织建设三方面进行碳金融路径的设计,从机制上给我国碳会计制度的实施和运行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具体而言,一方面,可通过制度层面出台碳排放交易有关法律,界定碳排放权的性质、初始分配及核定和管制,还可立法有关环境项目融资的法律制度等,逐步与国际碳交易体系进行衔接,完善相关规范和细则。另一方面,从市场环节可实行国际CDM减排机制和国内自愿减排行动相结合的双轨制,进行市场内的买卖零售交易[20];同时,还可通过碳券商、碳基金、碳信用评级机构等组织设置,研发碳券、银行类碳基金理财产品,实现碳资产的证券化,此外,还需大力引进和培养碳金融人才。总而言之,应从多方面着手,保障碳会计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培育碳会计操作体系所需的会计准则规范及其市场环境,提高各准则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共管体系和运行体系的合理构建给碳会计操作体系的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操作体系的具体实施更需要具体的会计准则规范和市场环境,应为碳会计操作培育一个以公允价值为主的计量规范。因此,应该加快实现碳财务会计体系与FASB、IASB的逐步趋同,为碳会计操作体系运行奠定相关基础。同时要着眼于准则体系的前瞻性,积极研究和出台碳会计规范相关的配套准则,提高准则间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还有,需要引进和培养碳会计人才。碳会计人才是我国碳会计制度运行所必需的核心资源,一方面应通过设置碳会计专业课程或研究方向,加大碳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组织专业人士对政府官员、企业职员或金融机构人员进行碳会计的培训,保证碳会计人才的持续供给;另一方面,应加大科研投入,打造高素质的碳会计研究团队,为碳会计实施提供研究平台和实践保障。

五、结语

综观全篇,笔者从企业的碳活动与传统会计制度的相互契合上研究了碳会计的理论体系、操作体系、运行体系及共管体系。从学术范畴看,碳会计既是对已有会计研究成果的学习与继承,同时也是对于跨学科的环境会计研究领域的全方位开拓与突破,对于继续深入研究环境会计将奠定一个崭新而系统的学术基础。同时,笔者着眼于会计准则体系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发掘和构建碳会计的制度体系,将传统会计制度置于企业的碳活动中进行研究,其成果对于我国传统会计的学术研究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学科建设意义。总之,碳会计是基于环境会计的基础和支撑而又不同于环境会计的一门新的会计工具,是对传统会计在应对低碳经济方面能力不足的一项理论补充和创新,非常值得深入探究。

[1]Wuppertal Institute for Climate,Environment and Energy. An estimate of materials and waste streams in the Community,including imports and exports using the instrument of material flow analysis[C]. Wuppertal report,1992. 12.

[2]RatnatungaJ., BalachandranK. Carbon Business Accounting: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the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ofession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2009,(2):333-355.

[3] Bebbington J, Larrinaga - Gonzalez C. Carbon trading: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ssues [J]. Eur Accounting Rev, 2008, (4): 697-717.

[4]Kennedy S, Sgouridis S. Rigorous classification and carbon accounting principles for low and zero carbon cities [J]. Energ Policy, 2011, (9): 5259-5268.

[5]Ans Kolk et al.. Corporate Response in an Emerging Climate Regim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ommensuration of Carbon Disclosure[J].European AccountingReview,2008,(4):719-746.

[6]肖 序,郑 玲. 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8):55-60.

[7]周志方,肖 序. 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 经济与管理,2009,(11):91-95.

[8]敬采云. 企业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2.

[9]周一虹. 排污权交易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J]. 环境保护,2005,(3):56-61.

[10]王爱国. 我的碳会计观[J]. 会计研究,2012,(5):3-9.

[11]刘美华,李 婷. 碳会计确认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6):78-85.

[12]Sovacool B.K, Brown M.A. Twelve metropolitan carbon footprints: a preliminary comparative global assessment [J]. Energy Policy, 2010, (9): 4856-4869.

[13]Ascui F, Lovell H. As frames collide: making sense of carbon accounting [J].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 2011,(8): 978-999.

[14]钟锦文,张晓盈. 美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实践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28):77-80.

[15]Weaver S. Carbon market opportunities for SILNA forest owners [EB/OL].http://www.carbonpartnership.co.nz/publicationDocs/SILNA%20Forests%20phase%201%20Report%202b.pdf,2015-06-08.

[16] Cacho O J, Hean R L, Wise R M. Caron - accounting methods and reforestation incentives [J]. Aust J Agur Resour Ec, 2003,(2): 153-179.

[17]Gifford R M, Roderick M L. Soil carbon stocks and bulk density: spatial or cumulative mass coordinates as a basis of expression? [J]. Glob Change Biol, 2003, (11): 1507-1514.

[18] Burritt R L, Hahn T, Schaltegger S.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 links between business 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tools [J]. Aust Accounting Rev, 2002,(27): 39-50.

[19]Kolk A, Leyy D, Pinkse J. Corporate responses in an emerging climate regim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ommensuration of carbon disclosure [J]. Eur Accounting Rev, 2008, (4): 719-745.

[20]Wilting H C, Vringer K. Carbin and land use accounting from a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perspectiv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covering the world [J]. Econ Syst Res, 2009, (3): 291-310.

(编辑:周亮;校对:余华)

Research on Desig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arbon Accounting System

ZHANG Ya-lian LU Pei-pei

(BusinessSchool,Central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and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004)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ree modules of information input, processing and output of carb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based on scientific theory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framework of carbon accounting system.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arbon accounting should add to a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as the traditional accounting dealing with low 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accounting and control is the core issue of carbon accounting system design. The framework designs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framework design including the design target and principle, subject, elements of the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vouchers, books and reports; The other one is content design of specific module including carbon accounting data entry, business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output, etc.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accounting system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should be supported environment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by three aspects from the enterprise standard of related policies and laws, deepened carbon financial mechanism, and specifications and cultivating of the specific accounting standards.

carbon accounting; design of accounting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2016-08-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碳会计制度设计与运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BGL043)

张亚连(1973- ),女,湖南双峰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碳会计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6.05.009

F233;F205

A

2095-1361(2016)05-0071-09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核算设计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设计秀
《政府会计制度》创新研究及改进展望
有种设计叫而专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财政部发布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