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困境与对策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2016-03-15杨洪林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湖北恩施445000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杨洪林,徐 磊(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湖北恩施445000)



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困境与对策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杨洪林,徐 磊
(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成为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突出,但产业开发起步晚,基础薄弱,存在着开发形式单一,开发人才不足,开发主体资本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等困难。立足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继续丰富文化资源开发形式,吸收和培养优秀人才,培育文化市场、拓宽产业开发渠道,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内涵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是破解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困境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开发途径

近年来,我国在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扶持新业态成长,新兴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十分突出,是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和部门把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其发展。学界也通过不断地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与道路。近年来,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凸显,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形式单一、开发人才缺失、开发企业资本有限等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40年代,德国学者阿多诺(Theodor Adomo)和默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他们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并逐渐被各国官方和学界采用。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日益成为彰显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成为一个国家内部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中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提升较快,学界也给予了较大关注。如黎永泰认为文化资源在西部地区十分丰富,西部大开发中文化资源开发应当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1]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开发以及文化产业如何发展也引起了学界极大关注。李忠斌提出要将现代科技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动力。[2]厉无畏认为创意是助推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3]同时,也有学者积极探索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高新才、闫磊提出要根据资源的特性来衡量文化资源是走市场主导的开发模式,还是搭建开发平台的模式。[4]也有学者从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二者关系出发,认为文化资源是产业开发的基础、产业开发是文化资源的延伸、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形成现实的文化产业。[5]这些学术成果都强调了文化产业发展中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但民族文化资源是否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为何民族文化资源积淀丰厚的中西部民族地区仅有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成绩显著;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等是当前学界还需深入研究的问题。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国家纳入西部大开发的地区,也是集中连片特困区,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民族特色突出、文化资源禀赋较高。

二、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存留状况

学界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多参照文化的分类方式,习惯分为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但这种分类方法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质疑,认为在文化的分类中就“很难把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截然分清”。徐万邦、祁庆富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就对此展开过评论。他们认为这种分类法难于确定某些文化现象的归属和容易割裂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二者关系。[6]24近年,李树榕等学者以文化资源的获取途径为分类标准,将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文字与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以及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7]33这种分类方式简单明了,方便对文化资源进行归类分析。恩施州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恩施州文化资源积淀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丰富。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以其看得见、摸得着、价值高等特征而备受青睐。恩施州内的各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营造了独特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这种丰富性不仅体现在文化遗产存量大,分布面广,还在于资源的价值深厚。恩施州有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325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文物点总量达到1652处。物质文化资源涵盖馆藏文物、历史遗址、古建筑、石窟、近现代革命旧址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资源在此聚集,这里有旧石器时代建始直立人遗址,唐代的仙佛寺石窟,宋代的施州城址,元明清时期的容美土司遗址、唐崖土司遗址,清代的大水井古建筑群、鱼木寨、凤凰山古建筑群以及近现代的五里坪革命旧址等,构成一部恩施州文明发展史。这些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不仅类型丰富,而且品位较高。以土司遗址为例,咸丰唐崖土司遗址于2015年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品位得到世人认可。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能够为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二)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特色明显。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在学者们看来“就是当下人们的行为中随时可以发现的体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的那些文化资源。”[7]71山地农耕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典型的山地生态特点和民族性特色。随着各界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许多沉睡的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得以复活。不论是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织造工艺、恩施玉露炒茶工艺、来凤漆筷制造工艺,还是婚嫁的土家哭嫁歌、丧葬的撒叶尔嗬,日常娱乐身心的宣恩薅草锣鼓、鹤峰土家打溜子、利川灯歌、恩施灯戏,强健体魄的民族体育竞技竹马,以及神秘与神圣仪式融于一体的端公巫术、廪君崇拜等民间宗教信仰,都传达着恩施州少数民族常居于山地的民间智慧与生存方式。这些文化资源为恩施州积淀了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恩施州获批13项国家级、62项省级、102项州级、331项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恩施州文化产业创意品牌打造提供了基本素材。

(三)文字与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突出。图文声像突破传统文化资源记载方式,以现代数字化方式复活文化资源,再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历史场景,满足大众群体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恩施州文字与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涵盖民族语言文字、图片影视资料以及历史典籍文献。恩施州语言资源突出,虽然土家语、苗语在现代化的潮流中逐渐衰微,但依然存留,如苗语在宣恩小茅坡营村民日常生活中仍在使用与传承,土家语在来凤的部分中小学中也有相关课程教授。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恩施州发掘出大量族谱、碑刻文献、民间宗教仪式文本等重要文献,为深入研究恩施州历史发展过程及民族文化提供依据。近年来,恩施州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产品,如影视类的文化产品《神话恩施》、《四季清江》、《女儿会》等;图片类的旅游宣传画册《神画恩施》,该画册用三千余幅摄影作品将恩施独特的资源优势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尽情展现;以及近现代革命历史图片与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丛书,揭秘恩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艰难历程。这些数字化成果和图片文字资料的视觉传达,不仅让人们了解恩施,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恩施州民族文化的知名度。

三、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现状

恩施州在借鉴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文化资源的存量以及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积极探索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使其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开发迈上了新台阶。

(一)形成了一批从事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文化企业。新闻出版、文化观光旅游、文艺演出服务目前成为恩施州发展民族文化,提升整体形象,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恩施州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迎来了民族文化企业发展的机遇期,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文化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实力逐渐增强。截止2014年,恩施州有注册演出公司2家,专业剧团9家,文化、新闻出版、文联各协会和俱乐部等社会团体组织232家,印刷企业232家,进入全省50强企业2家。其中,来凤巴风楚韵工贸有限公司、宣恩彭家寨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建始清江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湖北红色世纪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四大文化产业企业被评为湖北省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企业整体实力与影响效应日益突出。

(二)依托旅游产业,形成了一批文化品牌。旅游产业在恩施州经济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也多依托于旅游业的发展,其文化品牌形成不仅得益于高品位民族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而且还在于旅游发展的联动推进。近年,恩施州依托在旅游景区的原生态情景歌舞展演日益增多,利川腾龙洞“夷水丽川”、恩施女儿城“西兰卡普”、恩施大峡谷“新龙船调”等文化产品的影响日益突出、知名度日益提升。如“夷水丽川”,其汇集龙船调、撒尔嗬、茅古斯、肉莲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族文化元素、灯光、音乐舞蹈以及天然溶洞汇聚在一起。2005年至今,“夷水丽川”历经五次改版升级,品牌效应与知名度显著提高,给广大游客带来别开生面的精神盛宴。恩施大峡谷山水实景剧“新龙船调”填补了湖北在大型实景演出上的空白。恩施土家女儿会吸纳游客以及影响效应更是突破国界,每年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与。旅游产业也带动了恩施茶叶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与市场的壮大,特别是“恩施玉露茶”、“恩施富硒茶”等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较快。近年恩施旅游市场发展起来之后,茶叶销路拓宽,销量扩大,销售市场甚至发展到国外。旅游发展还带动了其它文化品牌的形成,如来凤宝石花漆筷、咸丰土司皇宫绣花鞋、恩施土家山寨织锦等。

(三)文化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恩施州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以文化旅游发展为龙头,带动其它相关业态发展。近年恩施州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恩施州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目前,恩施州已经建成了由巴东神龙溪和恩施大峡谷2个5A级景区,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家女儿城、咸丰坪坝营等10个4A级景区以及系列3A、2A级旅游景区和景点构成的旅游景区集群。文化旅游在吸纳游客和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也得到提升,规模日益扩大。如恩施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13年突破10亿元,2014年达14.3亿元,年增长率为43%,相较于全国其它地区,增长速度处于前列。

四、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形式单一。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应该注重全面开发,促进演艺业、动漫业、影视业、出版业等产业的共同发展。当前,恩施州以生态文化旅游作为发展契机,在旅游产业中不断推进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这种发展模式也存在发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旅游业的刺激下进行的开发,仅仅带动了能够满足旅游景区吸引游客需要的民族文化表演团体的发展,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动漫、出版等业态发展却相对缓慢。这种单一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形式可以说是旅游产业开发中的“副产品”,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特色和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一些资源品位高、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没有好的开发形式,游客不能亲自体验和接触,束缚了民族文化资源文化内涵的传播,也限制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全面开发,文化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二)文化产业发展人才不足。2013年,笔者在恩施州文化产业与人才队伍建设社会调查中对全州文化队伍现状做过专题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恩施州各县市文化人才严重不足。以建始县为例,建始县直6个文化事业单位中,编制总数为94人,实际在岗人数为62人,缺编人数占总人数的3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中心和县体校缺编达40%,其中文体局、文化馆、展演中心人才年龄结构偏向老龄化,工作人员年龄多在50岁以上,年轻创意型人才不足。当前,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人才不足还表现在文化产业开发人才总量不足;文化从业人才断层,人才年龄结构偏向老龄化,中青年人才动力不足;专业性高水平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经营性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缺乏等方面。

(三)缺乏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不论在人财物还是在科技、创新、投资等方面都有着优势,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与品牌塑造。恩施州文化企业总体上呈现规模小、经营分散等特点。如恩施州彭家寨旅游开发公司、七姊妹山旅游投资中心、庆阳旅游投资中心自注册以来很少开展经营活动,宣恩黄坪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来,既未参加年检,也未开展经营活动。又如恩施州盛铭戈文化传媒公司、湖北宝石花工艺品有限公司等虽然有一定经营规模,但整体实力不强。近年来,虽然恩施州从事文化产品生产与开发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没有形成优势文化品牌。富有影响力和实力的文化企业缺乏,不仅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限制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

(四)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由于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才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文化产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恩施州交通不便,束缚了恩施州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随着沪渝高速路和宜万铁路相继开通,带动了恩施州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对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但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恩施州在面临旅游产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系列挑战:一是在巨大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大环境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同时缺乏多元化、多样性文化产品类型,满足不了人们消费的多元性;二是文化产品开发创意不足,导致文化产品特色不明显,以及开发不当造成文化资源流失和浪费。这些因素也束缚了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

五、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文化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恩施州应抓住发展机遇,把文化产业纳入战略规划,探寻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新模式。

(一)扶持文化产业开发企业,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形式。首先,政府仍需发挥扶持文化产业开发企业的主导作用,充分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为其提供切实可行、易操作、强而有力的政策保障。恩施州在扶持文化产业企业方面要按照相关政策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文化内容创意生产等实行税收优惠,鼓励文化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并按相关政策减征或免征相关税收。其次,政府要强化部门合作,加强土地、财政、金融等管理部门的相互协作,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落实国家对文化产业企业扶持发展政策,给予资质齐全、前景广阔的企业相应扶持,帮扶新兴企业快速成长。再次,政府要支持文化产业企业进行创新探索。文化企业需加强文化资源内容创新,探索多元化的开发模式,形成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对民族文化资源中特色鲜明、地域性较强的文化资源可以进行单体式重点开发,对文化内涵深厚的传统民俗节日进行节庆开发,对传统民族歌曲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促进音乐市场开发,并编创成喜闻乐见的民族广场舞,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文化展示,从而全面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形式,创新文化产品。

(二)搭建平台,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产业开发人才。文化产业人才包括文化企业管理人才、创意开发人才、文化传承人才等。恩施州应该注重相关人才的引进、培养,并搭建相关平台促进人才的成长和才能的发挥。人才关乎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因此,文化人才平台搭建需要协同创新,政府部门应将文化人才培养纳入财政支持规划,制定文化人才引进、培养战略,企业应该用好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应当牵头,激励民间艺术大师以及优秀管理创意人才进政府、进校园、进课堂、进机构、进企业,为人才培训提供对应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加强学校、少年宫、文化艺术团、传习所等人才培养场所的建设,鼓励文化职业教育、高端人才教育,为人才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定向式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搭建桥梁。文化企业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强化人才吸纳力度,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提高从业人员能力与创新水平。

(三)培育文化市场。恩施州文化市场培育首先应当培育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开发企业。在旅游业、文化演艺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教育产业、影视动漫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格局。其次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政府要通过完善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市场建设,平衡文化产业各层面市场比例;同时培育文化产业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强化文化产业版权、产权保护意识以及促进文化产品物流通网络建设。再次要注重文化消费市场拓展和消费群体的培养。企业要整合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与经营,生产更多既富含民族文化内涵,又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最后,企业要加强企业间的互动合作,推进文化与产业融合。企业要突破行业、地区壁垒,加强各方面合作,促进文化资源更好地与旅游融合,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为文化产业链与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内涵,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恩施州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动员专家学者以及各部门专业人才对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挖掘,分类整理,深入研究各类文化资源形成、发展过程和现状,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图文声像形式再现民族文化资源现状和变迁过程。文化企业要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并以文化产品为载体促进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扩大文化产品影响力。政府和企业在对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的同时,还需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相关部门要理清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及时修缮损坏的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关注文化资源传承人的生活现状,支持传承人的培养。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制定文化遗产保护的细则,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化与法制化。文化企业应坚持“在保护中求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保护与开发并举”[8]的原则,特别是在旅游开发中不能破坏民族文化资源的生存环境。

恩施州的民族文化资源类型丰富,存量巨大,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明显,能够成为恩施州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但长期以来,恩施州缺乏便利的交通和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文化产品开发能力不强,文化人才缺乏以及市场主体欠缺等诸多问题。随着交通环境改善,恩施州与外界交流日益增多,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也日渐提升。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恩施州仍需在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推进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条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黎永泰.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资源开发战略[J].经济体制改革,2002(1).

[2]李忠斌.论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以土家族为例[J].民族研究,2002(3).

[3]厉无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意转化[J].学习与探索,2010(4).

[4]高新才,闫磊.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1(5).

[5]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6]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7]李树榕.文化资源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8]姚伟均,任晓飞.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战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责任编辑:王飞霞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16)01-0061-05

收稿日期:2015-10-1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容美土司改土归流与土民社会转型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15Y101);湖北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培优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农村消费文化变迁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Y201509)。

作者简介:杨洪林(1980-),男,湖北咸丰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南方民族历史文化;徐磊(1989-),湖北监利人,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点赞首届丝绸之路玉石文化产业博览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