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艺术与民族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以鄂西南地区土家族艺术为例

2016-03-15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关键词:民族认同民族文化

申 莉,邱 舒(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民族艺术与民族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以鄂西南地区土家族艺术为例

申 莉,邱 舒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艺术的产生、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最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认同,本文以鄂西南地区土家族艺术为例,探讨民族艺术与民族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试图将这一相关性应用于增进社会和谐、促进民族团结。

关键词:民族艺术;民族文化;民族认同

认同是指确认和归属,是个体或群体辨识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属的活动,表达个体或集体的归属性。[1]民族认同是指构成民族的成员对本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的接纳、认可、赞成和支持,并由此产生一种独特的民族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诚感。[2]从以上定义可以理解民族文化之于民族认同的重要意义,而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民族艺术对于民族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鄂西南地区深处祖国腹地,是古代巴文化,同时也是土家族文化的诞生地之一,历史上深受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都在这里交流、汇聚,所以这里民族文化积存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正因为民族文化的积累,所以鄂西南也是民族艺术的海洋,这里的民族,尤其是土家族的悠久历史、广袤土地孕育着丰富的土家族民族艺术。笔者试图以鄂西南地区部分民族艺术形式为例,将民族艺术这一概念放置于土家族文化中,将土家族艺术表现形式从建筑、舞蹈等方面来阐释民族艺术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

一、鄂西南地区的土家族艺术形式简要介绍

(一)土家族音乐、舞蹈的代表——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是土家人在农闲时或者举行庆典时的一种群众性艺术,娱乐性极强。据考证,最早的摆手舞是一种土家人的集体酬神活动,在供有土家祖先神的摆手堂内进行,活动由担任神职的“梯玛”主持,完成祭祀,点燃篝火,敲响锣鼓,全体土家男女围绕篝火,踩着锣鼓点有节奏的起舞,在整个表演程式或者称之为仪式的过程中体现着土家族的民族特质和文化倾向。[3]笔者在土家族聚居区域——恩施州来凤县进行调查时,曾有幸在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观摩过摆手舞表演。该村有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摆手舞发祥地——舍米湖“摆手堂”,被当地村民称为“神堂”。整个“摆手堂”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占地颇大,周围院墙由山石砌成,约有2米高,堂的北面是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大官人和田好汉塑像的神堂。神堂外两边各立一块“万古不朽”石碑,石碑记录神堂历次修复时间。舍米湖“摆手堂”是当地土家人为供奉彭公爵主、向大官人和田好汉所修建的,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集会场所。摆手舞表演开始前,领头人,即敲鼓者从田间地头召集齐20多个正在劳作的舞者,换上带有明显民族特色的土家族粗布蓝衫,于空地上摆好一面大锣,一个大鼓,分2人分别敲锣击鼓,其余人围成一圈站在场坝中,以劳作、祭祀、爱情为题材,以身体的摆动带动手臂的甩动,动作或粗犷豪迈,或柔美婉转,鼓声节奏鲜明,从舞蹈中可以分辨出舞者表达的是村民们薅草、插秧、推磨、挑水等各种生产生活场景的描绘。土家人将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最简单最基础的细节转换为节奏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粗狂的舞姿和强劲的节奏表达着土家人豪迈的性格,他们通过这种祭祀达到人神相通和酬神的目的,表现出对先祖的祭祀和对神灵的崇拜之情。[4]我们可以想象土家人在篝火光影中,在鼓点声中,男女齐齐摆动、同进同退的宏大场景,土家人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与神沟通的目的,在这样的场景中,艺术审美成为辅助,核心是要表达土家人的信仰与精神诉求。

(二)土家族建筑的代表——土家吊脚楼

审美是艺术的重要特征,土家族吊脚楼以其独有的艺术特点给人们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吊脚楼这一土家族的古老民居,为“干栏式”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鄂西土家族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模式。传统吊脚楼依山而建,纯木结构,采用穿斗式,讲究不用一钉一铆,是以吊脚的高低来适应地形变化并将楼房与平房结为一体,故有人称之为“半干栏式建筑”。[5]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彭家寨的吊脚楼群为例,这些吊脚楼顺应山势而建,整座吊脚楼都建在坡度较大的半坡上,房屋坐西北朝向东南,因地制宜,每栋都形成相对独立的院落,每座楼之间用道路相连。而因为建造房屋的地势,各个房屋之间因地势高差,整体村落呈现出一级一级向上排列的层次和气势,与青山交映,颇为壮观。整个彭家寨子依山而起,环山而建,寨子前后,多个飞檐翘角的龛子在山腰间依次排开,各种雕刻装饰,岩壁勾栏相交。而龛子下面的空间也被利用起来,其可以用作通道,用作仓储,或者牛栏猪圈等。整个寨子里的台阶、院坝等大多是用青石板铺设而成,寨子由此显得清洁干爽,除此以外,这种设计的好处还在于通风,隔绝牛羊圈的臭味,也很好地适应了鄂西地区夏季潮湿闷热的气候特点。越接近吊脚楼,越能发现,土家族吊脚楼是集合了审美、实用等各种因素于一体的建筑艺术的代表。有评论曰:土家族吊脚楼不单是历史文化现象,不单是具有认识价值的“活化石”,而是有生命力的生态建筑。[6]

二、土家族艺术与土家族民族认同的相互关系

(一)民族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来源于物质生产生活,得到每个民族成员的认同,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从民族艺术的角度来看,建筑的艺术作用在于以它的形体和它所构成的空间给人以精神享受,满足人们一定的审美要求。[7]吊脚楼既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又是土家族精神世界的物化产品,它的形成、演变是在民族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发生的,也是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步的。这一艺术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其生存环境,是土家族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的保障,所以人们更重视其使用功能,如吊脚楼的选址依山傍水,立体居住形式暗合着土家族农耕生活的本质——人的生活和牲畜的养殖分不开。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土家族先民生产技术、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注重吊脚楼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审美功能。吊脚楼在设计构思和每一个工序、细节的完成中,都体现着土家族建筑者们的艺术造诣和浓浓的土家族文化情节,他们将土家族文化融入到建筑中并将之与建筑本身的功用巧妙地融为一体,举例来说,如“人与神祗家先共居”这一吊脚楼的重要特点就是土家族文化中的民族信仰。建筑中的神居空间成为识别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土家族先民在房屋中专列空间,供奉所信奉的神仙和祖宗并接受全家的祭拜,这个空间集中在堂屋“神龛”,有时其他房屋或是灶屋。很多少数民族都会设有“神龛”,但位置、功能和形式各不相同,彭家寨中,土家族“神龛”设在堂屋后壁上,中部横衬一块木板即为“神台”,上放土家族信奉的神仙,放置香炉、香蜡草纸等祭祀用品。顶端罩块木板,叫火焰板,用纸写上“家先”,标明其郡望,贴于神台和火焰板中部壁面,请本民族的神职人员举行仪式恭请神仙和祖宗入住。可以想象,神龛不仅是信仰的表达,也能给人以神形兼备、生动的审美体验。也正是通过这一设置和审美过程,将土家族的信仰以及其独特的人生观得以在人们之间进行传播和交流,是土家族教化族人的方式,也通过这种方式将族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吊脚楼作为民族成员个体的文化身份和精神归属来强调民族认同。吊脚楼的形成本就起源于山水之间,起源于土家族先民的生存之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土家族族人一代代不断传承和完善的结果,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具意义的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土家族族人心里,土家族人看到吊脚楼就是看到了本民族的精神皈依。

(二)民族艺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升华为民族信仰,促进了民族认同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历史与集体记忆,其最核心的部分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民族文化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艺术,就是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是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摆手舞是一种产生于民歌之前的在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原生态艺术表演,来自于山野沟壑,是生产生活画面的还原。在特定环境中,参与平日劳动和摆手舞表演的每一个人都深深溶入这种艺术表演之中,他们是舞蹈和音乐的创作者、参与者、推广者,每一个鼓点、每一个肢体的摆动,都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个地方或者说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质,所以这一艺术表演形式不断地得到更多人的参与,通过这种集体的艺术创作过程把每一个参与者即每一个民族成员凝聚到一个集体之中,形成了一股向心力,也就说民族凝聚力。同时,摆手舞作为土家族这一民族的集体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的载体,表现着他们团结、勤劳、敬畏自然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性格,是得到每一个民族成员的接受和认可的,是这个群体共同缔造的历史,也形成了这个民族在历史变迁中共有的记忆,土家人通过这种接受和认可,界定了土家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边界,每一个参与到这种艺术或者说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确认属于同一群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认同。

众所周知,土家族先民的宗教信仰汇聚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巫术信仰以及祖先崇拜,这种多神信仰融合了各个历史阶段及周边其他民族文化,可以看出,土家人的信仰都是建立在以现实生活为目的的基础上,信仰的目的是为了在客观世界中求得生存,以及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里去”等哲学命题的思考,他们把一切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和自身的情感慰藉都看成是一种绝对的“精神力量”,相信神的至高无上,人如违背神的意志,必将遭到惩罚。这种信仰是土家人世界观的基础,是土家人用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是调节自身行为和社会秩序调节的基本准则,以此保持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所以这种信仰是土家族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部分。而摆手舞这一民族艺术形式产生于日常生活,带有典型的祭祀和祈福或者说通神的性质,每个成员都希望在这一仪式上找到精神归宿,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所以这一艺术形式首先是得到了每一个族群成员的认同和接受。

由此可以想象摆手舞之于土家人的重要意义,其不仅是用于敬天法祖,而且也是通过这一艺术形式,将土家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向后代进行施教,即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传承中,土家人一代一代实现着成员之间的认同,实现着成员对于民族集体的认同,这一认同将土家人牢牢凝聚于土家文化之中。

三、民族艺术与民族认同的相关性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

关于民族艺术的概念,艺术家认为民族艺术“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整体的已经固有成形的能体现民族特色、传递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每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说到底是该民族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生活方式及状态的生动体现,是凝聚了群体意识和生存智慧的精神寄寓。[8]这是民族集体成员的一种精神的体现。民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升华,最终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蕴含着这一民族的历史记忆,这种文化形成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成员之间和民族成员对整个民族的认同。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在各种文化和各种文明的冲突中,人们都在思考着自己属于怎样的群体的问题,都在思考如何强化民族认同的问题。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在其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民族的认同,体现着这一民族的民族性,蕴含着整个民族的历史和集体记忆,是整个民族和每个民族成员的文化身份,在界定民族边界的同时也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成员之间和民族成员对整个民族的认同,从而推动了整个民族不断发展。

在新时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认同就是一个基本前提。我们将民族艺术与民族认同这一相关性研究运用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场域中,就需要将优秀的民族艺术保留下来,传承下去,用民族艺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文化的认同,达到民族认同的终极目标,由此带动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用民族凝聚力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莉.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J].思想战线,2011(6).

[2]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

[3]杨婷.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焦点与审美表现[J].艺术百家,2012(6).

[4]王新勇.土家族艺术精神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1).

[5]王希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J].重庆历史文化,2008(2).

[6]张良皋.武陵土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5.

[7]朱世学.论土家族吊脚楼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8]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1).

责任编辑:王飞霞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16)01-0066-03

收稿日期:2015-10-12

基金项目: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研究课题“鄂西南民族艺术的民族认同研究”(项目编号:HBMW2013035)。

作者简介:申莉(1980-),女,湖北建始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民族文化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民族旅游与民族认同:互动与建构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