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2016-03-15张梦洁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

关键词:美丽乡村保护传承

张梦洁,黎 昕(.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张梦洁1,黎 昕2
(1.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树立良好乡村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着规划不合理、文化遗产破坏严重、传承人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因此,需通过制定科学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培养文化人才和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美丽乡村;文化;保护;传承

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1]。但是,受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的不断影响,乡村传统文化正面临巨大的传承危机。据相关资料记载,“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2]。传统村落的破坏和消失,毁掉的不仅仅是古建筑、古民居,更是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文化景观。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守住人们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一、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乡村建设的文化品位

乡村是在一定的自然、气候和地形等条件下形成的,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风土人情各异,明显区别于城市。但在城镇化飞速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今天,乡村越来越像城市,形象趋于雷同,原始风貌和地域个性也消失殆尽,造成了乡村特色和文化精神的缺失。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拆旧建新,更不是城市的复制,每个乡村都应该有自己的内涵。做好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既是对古街道、古建筑、古树木等物质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乡土人情、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合理保护开发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增添美丽乡村的深厚内涵,培养美丽乡村的独特韵味,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从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品位,树立良好的乡村形象,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乡土文化是植根于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集礼治文化、家族文化、安土重迁文化于一体”[3],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打造和谐乡村的重要保证。美丽乡村建设,不单是住房、交通和乡村规划等硬件的提升,也是乡村文化和乡村精神的精炼与传承。同其它优秀文化一样,乡村传统文化在农民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人们的情感之根,是民族文化之魂,具有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净化心灵、理顺情绪、陶冶情操、凝聚力量等重要功能,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因此,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助于唤醒人们的乡土意识,培育中华文化的灵魂,还有利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对实现乡村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守住乡村的根与魂具有重大意义。

(三)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中包含着文化,文化中又渗透着经济。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产业系统,“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物质形态,构成了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成为关乎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并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3]。我国乡村地区广阔,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乡村中的传统建筑、历史文物、民风民俗、歌舞表演、手工技艺、特色饮食、古镇风貌、园林艺术等,都充满了浓厚淳朴的乡土气息,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具有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极具经济开发价值。挖掘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有利于优化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农民既可以以农谋生,也可以从事文化服务、文化旅游、文化演艺等第三产业,进而对美丽乡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留得住乡愁的城镇建设目前,许多省市已启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虽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形势严重,不容乐观。

(一)规划体系尚不健全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建设的相互协调,做到既符合现代生活需要,又保持其特色风貌,既发展乡村经济,又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使之从总体形象上突出乡村文化的魅力与特色,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有效的乡村规划。首先,各级、各部门虽在乡村建设规划上做了很多实质性的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规划上面的问题也逐渐显露,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长远性,而且许多规划也脱离了实际情况,一旦涉及到拆迁、土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就成了“空划”。其次,许多地方在做乡村规划时对地方特色、人文内涵、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挖掘程度较浅,没有把最能体现当地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体现到乡村建设规划之中。再者,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地方在编制乡村规划时,盲目套用城市建设标准,“片面追求图面形式和现代化建设效果”[4],尤其是在房屋的建盖上,几乎是出自同一规划、同一设计,大部分古建筑被一座座楼房所替代,在乡村也看到了大广场、大马路,造成了“千村一面”的后果,没能彰显民族和自然地域特色。

(二)文化遗产破坏严重

在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种种原因,乡村文化遗产保护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1)传统村落“老龄化”现象严重。大多数村落分布在比较偏远、相对落后的地区,大量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的老房子只剩年迈的老人居住,使得具有民族气息的乡村逐渐失去了日常维护的主体,加上历史性老化导致许多建筑破败不堪无法修复,致使众多村落处于自生自灭状态。(2)“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一些地方片面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认为搞建设,就是拆老房,盖别墅,建新村,结果导致大量乡土建筑遗产和历史文化村镇的消失和损毁。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受不良政绩观影响,急功近利,对传统村落大面积改造翻新,置地方特色、乡村特色于不顾,搞起“千村一面”的形象工程。(3)旅游开发过度。一些地方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对乡村旅游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导致许多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如许多原生态的古村落在开发成旅游景区后,随意翻建、新建古建筑,同时盲目建设宾馆、超市和道路等配套设施,使得古村落的原生面貌渐渐消亡。

(三)传承状况不容乐观

在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许多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遗产由于没钱发展、没人愿意学而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危机。首先是传承人中的新生力量严重缺乏。在当今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多选择进城务工,有些中小学生也选择进城读书,留守在农村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再加上很多年轻人在思想上对传统文化的不认同,或迫于生计压力不愿或不能参与到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使得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其次是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目前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且年龄都普遍偏高,而大多数传统手工技艺又是靠口手相传,因此,老龄化直接导致乡村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消亡困境,许多尚未传承的珍贵的民间文艺和民俗技艺伴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销声匿迹。再次是传承方式存在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特征,只能通过手把手教来传承,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具有排他因素,其主要传承方式为师徒传承,有的甚至是传男不传女,或有其他独特的传承方式,这些传统的传承规矩无疑加剧了后继乏人的状况。

(四)资金整合力度不大

近几年来,虽然政府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重视,专项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多,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尤其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本身就存在很大困难,根本拿不出过多的经费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筹融资渠道还不宽畅,项目资金整合难度也比较大,农民自身积累又少,自有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导致许多重要的乡村文化遗产因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及时的抢救而处于濒临消亡的地步。比如,村落中的许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已经变成危房,面临着亟待维护修缮却资金缺乏的尴尬;部分传承人因享受不到国家的资助、奖励,迫于生计不得不放弃或者疏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文化活动经费的不足,还致使许多濒危的表演艺术、演唱艺术、传统行当的脸谱艺术、皮影戏等文化活动项目无法展开实施,大量优秀珍贵的传统文化就这样走向消亡。所以,资金缺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障碍。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选择

乡村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和人们精神情感之根。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提升建设品位。

(一)制定科学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应在统筹考虑乡村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文化方面的专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为文化发展预留空间。做好美丽乡村科学规划,一要统筹兼顾,城乡一体。中央和地方要制定整体性的乡村建设工作部署,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形成不同的分类指导意见,综合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文历史、旅游开发和发展现状等因素,从村庄改造、道路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配套设施建设和村民素质提升等方面统筹规划、逐步完善,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建设大格局。二要凸显个性设计。各乡镇、村要根据各自特点,开展村庄风貌设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村而异,因环境而异,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根据产业特点、村容村貌、生活特色、人本文化等进行适当分类,错位建设,体现差异化,多样化;少追求洋气阔气,体现本乡本土气息,不搞一刀切,千篇一律”[5],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坚持个性化塑造,抓自然布局,建设生态环境,融入自然景色,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二)加强政府引导,多元筹措资金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投入大量资金。没有资金或资金不足,根本不可能开展好文化遗产保护。第一,政府应加大对文化发展事业的投入,设立乡村文化保护专项基金,以用于老化建筑的修缮维护、文化遗产的普查建档、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的奖励与补助和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等工作,同时要加强行政监督,做到专款专用和专款配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费用真正用于文化事业。第二,除政府投入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外,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模式,可以适当通过市场竞争和股份参与的形式来吸引企业和民间资本的投入与赞助,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第三,应对那些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乡村文化产业给予金融机构的支持,把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信贷范围之内,在银行现有年度信贷计划外,适当增加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贷款的指标,实行低息、无息、贴息等优惠政策,使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资本市场的支持。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人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许多民俗活动及礼仪的展开,只有在传承人的正确指导下,才能被完整准确地描述和很好地开展。要想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首先,要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需对传承人员的传承情况、生活状况进行具体调查了解,同时要给予传承人员一定的津贴,对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的老艺人要加以适当的经济补助,还要“建立健全传承人荣誉奖励制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可度,对传承传统文化有突出贡献的给予荣誉奖励,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6]其次,要抓好文化骨干队伍建设,要把那些散布在农村地区的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和文化经济人选拔出来,进行定期培训和规范化管理,为其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与资金支持,逐步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再者,要拓宽传承人的引进渠道。政府要提供农村优惠人才政策,提高农村人才的待遇,加大扶持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发展,并积极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投身到乡村文化事业,补充农村文化队伍贫乏的现状。

(四)发掘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我国乡村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时空优势与物质基础。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美丽乡村建设和规划,要特别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要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如自然生态、建筑遗产、名人故居、文物古迹等,发展古镇游、生态游、红色游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同时,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示、推介和传承,将民歌、舞蹈、仪式表演、民族美食等发扬光大,让城市居民享受一下充满生机和趣味的乡村自然文化风情之旅。二是打造特色民间文化品牌。乡村民间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对其进行包装加工,可以形成特色民俗文化产品,推动乡村经

济的发展。找准优秀民间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是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关键所在。对优秀民间文化产品可加入现代元素,积极进行市场开发,让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的剪纸、泥塑、绘画、雕刻、刺绣等民间工艺项目,赢取市场份额、占领文化产业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EB/ OL].(2013-12-24)[2015-02-06]http:/ / www.gov.cn/ 1dhd/2013-12/24/ content_2553842.htm.

[2]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李维,张体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土文化传承研究[J].传承,2013(7).

[4]李乐华,沙洋.美丽乡村背景下浙江村庄规划编制探讨与思考——以桐庐县环溪村村庄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5).

[5]陶良虎,陈为,卢继传.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的理论实践与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刘曼.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研究[J].青春岁月,2013(11).

责任编辑:王飞霞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16)01-0074-03

收稿日期:2015-10-16

作者简介:张梦洁(1990-),女,河北邯郸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农村文化建设;黎昕(1957-),男,福建宁德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保护传承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