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的意义及教学组织形式

2016-03-15殷宏亮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健身气功组织形式高校

殷宏亮

【摘要】健身气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项目,其将丰厚的文化底蕴融进健身运动的方式之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以及美学特征,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也能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目前高校中开展健身气功的课程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其中仍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进行探讨,总结归纳出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的意义及教学组织形式。

【关键词】高校 健身气功 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08-02

健身气功能够增强人的身心健康,是根据自身形式活动、心理调节、呼吸吐纳三者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健身气功可以促进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的和谐发展,能够调节心理以及强身健体,是我国养生学文化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我国体育改革不断推进,健身气功也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课程,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体育课程中逐步占据一席之地。

一、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的重要意义

健身气功是追求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其核心技术便是调心、调身、调息,这“三调”可以预防疾病、祛邪通气、排毒润体、延缓衰老以及强健体魄。只要形式是结合自身的活动、心理调节以及呼吸吐纳。健身气功可以锻炼人体肌肉的力量以及身体的平衡性和柔韧性,提高身体免疫力,改善人体血脂代谢,总而言之健身气功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健身气功融合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整体观、美学观、儒学思想、佛教以及道教的影响,大学生可以通过修习健身气功与自然更加密切的接触,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以及愉悦身心等。

1.健身气功可以调节身心,增强体制

高校学生在对健身气功进行练习时,可以自觉的调整自身姿态,规范身体动作,认真体会健身气功对自身形态的纠正与调节作用。标准的动作,大方优美的身体姿态,柔和缓慢松静而又自然的修习风格,体现出了形与神的结合,内外兼修,气于其中的韵味,让高校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健身气功那极为独特的魅力和健身气功那种对身体调节的作用。健身气功在练习的过程中气息调理和呼吸吐纳以及动作的协调一致,体内的各个器官进行综合运用能够增强器官的一些机能。健身气功系统化的练习可以强壮身体、柔身健骨、通畅气血以及疏通脉络,能够让学生头脑保持清醒、思维更加敏捷,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质量的提高都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

2.健身气功可以深度改善学生的肺腑功能

健身气功环节中的调息可以改善学生脏腑的功能。健身气功主要的呼吸方式为自然呼吸、提肛呼吸以及腹式呼吸,每一种形式的呼吸都带入了一定的清新空气进入人体之中,同时也能够使体内的浊气得以释放,促进了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改善了气血的运行,调节呼吸系统以及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三种呼吸方式频繁的交替呼吸,可以刺激人体内肺部的功能,可以增加肺活量,深长呼吸锻炼能够大幅度的提升膈肌,促进肠胃的功能。例如学生在修习健身气功时,一吐一纳皆为气体交换,为体内带入清新的空气,将浑浊的空气带出体内,每一次气息的交换都能够很好的保持呼吸得到一定的动态平衡,学生深呼深吸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膈肌,也使得肠胃的各个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健身气功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们的情感、意志、个性发展与认知都呈现出了动态趋势。学校要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确发展,创造出积极、有益身心健康的成长氛围,健身气功教学正好承担了蕴含道德、陶冶情操的重任,学生练习健身气功可以使得忙碌紧张的学习得到放松、心态得以平顺缓和,从而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健身气功对于学生建立一个良性心理循环极为重要,促进学生调整心态的平衡,自我意识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可以平复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抗挫折以及抗压能力。健身气功有益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着促进作用,增强学生之间彼此理解和交流的能力。例如学生在修习健身气功的过程中,脑中处于一片空灵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让他们的情绪得以放松,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形式,是师生共同活动在时空、程序以及人员关系上的组合形态,合理、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有效的融入教学的过程之中。健身气功教学对时空、程序以及人员的要求相对宽松,其形式也是多样化,根据高校的能力以及办学特色不同,健身气功的教学形式也不尽相同,工科类以及综合类高校常常采用选修课、学生社团以及俱乐部的方式教学开课;医科类院校采用专业必修、普修课以及专业选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开课,健身气功课程的类型不一样,决定了与其相适应教学形式也都不尽相同,高校有着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体育设施,健身气功教学可以在高校中充分的开展。

1.班级授课制

集体教学最高的形式便是班级授课,它以班级为固定组织,将一群年龄相仿的学成组成一个班级,教师按照固定课表以及统一进度并且主要是以课堂教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科教育,这种教学形式广泛应用于高校的教学之中,不同等级、类型的学校都可以采用这种班级授课制进行健身气功的教学,高校社团以及健身气功俱乐部可以运用这种组织的形式进行教学,无论人数的多少、教学期限的长短都可以运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健身气功运用班级授课制具有一些优点,一位教师在同一时间教导很多学生,很大程度上利用教师资源,对于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有着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健身气功教师人手不足的情况,教师以“课”作为教学的活动单元,能够促使教学过程中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程序的循环渐进,能够提升健身气功教学的质量,班集体人数固定,对于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相互帮助都十分的有利。

2.学生选科制

选科制是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正在尝试的教学组织的形式,选科制符合及学生的愿望、需要以及学习准备。选科制又被分成两种,第一种是按照高校开设主要的科目侧重点不一样的班级,在开学时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选择合适自己的班级。第二种是对于一些“核心课程”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想去的班级,但是所学习的课程疼就在学校规定的班级之内,学习“核心课程”班级是由共同选择这一课程的学生组建,适应了学生本人的爱好、兴趣以及准备程度,健身气功课程也可以通过选科制进行教学,将健身气功课程作为一项体育功课,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种健身气功的功法,也可以多项选择,只要满足相应的课时以及学分便可。选科制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定,充分满足、尊重了学习的需要。选科制对学校师资有着一定的要求,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并且每以为教师都要精通几桶健身气功的功法。

3.教师分组团队以及小队教学

教师分组团队制,主要是将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以及大班上课相结合,上课过程以及上课时间都较为灵活,能够充分根据教学需要以及教学的内容进行设置。健身气功乃是传授技能的一门课程,想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在教学时就应该有足够优秀的教师来进行授课,同时也需要高校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相互促进以及相互进步,教师分组团队能够满足健身气功的要求,具有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教师分组团队制对于上课时间以及师资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种形式进行健身气功教学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组织教学。也有小队教学的方式,两个以上的教师负责一个班或者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教师能力以及人数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主要是以优秀的导师作为主讲,辅助教师对小组或者个别学生进行辅助,这种教学方式加重了教学任务,但相对于健身气功教学而言,这种小队教学的形式较为合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适用于高校选修、必修等多种类型课程。

三、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的几条建议

各高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健身气功课程,正确理解健身气功课程的意义,明确健身气功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任务,在高校营造一种良好的健身气功的学习氛围。增强师资力量,扩大健身气功教师队伍,为教师制定未来发展的规划,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对健身气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大力加强健身气功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健身气功的重要意义,自觉性的对健身气功进行练习。合理设计健身气功的课程,让健身气功课程融入到学生的平时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加强学生对健身气功的认识和认知,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丰富健身气功课程内容,将一些形式进行柔和,多样化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结束语

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而且也能够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的了解,本文着重概述了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的重要意义,健身气功可以调节身心,增强体制、深度改善学生的肺腑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阐述了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有班级授课、学生选科以及教师分组团队以及小队教学。健身气功可以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的锻炼。

参考文献:

[1]齐风猛.浅谈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教学的意义及其发展策略[J].民族传统体育,2015,5,(11).

[2] 吉莎丽. 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的意义及教学组织形式分析[J].健康教育,2013,12,(8).

[3]李良萍,施洋. 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教学的组织形式探究[J].专家论坛,2013,6,(6).

猜你喜欢

健身气功组织形式高校
浅析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久坐不动人群的保健机理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社区老人终身体育的促进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旅游科普活动与旅游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