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建设背景下社会道德重塑研究

2016-03-14郑苗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甘肃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法治建设重塑背景

郑苗(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法治建设背景下社会道德重塑研究

郑苗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法治已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的道德秩序因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快速变迁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恶化严重侵蚀民主、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术界开始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中国所遭遇的道德困境,从我国的道德现状出发,重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道德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法治建设;背景;社会道德;重塑;研究

1 法治背景下的道德现状

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转变,都会有一些旧的价值观衰落和新的价值观产生,正如人性一样,人有善、恶,因此道德也就有道德和不道德之分,一个社会不可能人人都是道德高尚的“圣人”,也不可能人人都是道德败坏的“小人”,从古至今,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尽管人性中有善、恶之分,但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同人性恶的一面做斗争,因为人类始终是向善的。在这个斗争中人们扬善抑恶,使人性向善,社会进步。同理,当代社会公民既有优秀的道德行为,也存在不良的道德行为,我们要客观正确的看待。

1.1当代公民的优秀道德

1)团结互助、无私奉献。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推进,公民的道德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日渐增强。在应对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我们看到了灾区人民顽强不屈、不畏艰难,看到了中国人爱心如潮、仁者爱人的美德。全国公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一切,充分证明了我国公民道德品质中团结奋进、无私奉献,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民族精神。再从举办大事喜事的过程看,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志愿者为参加奥运会的人员提供信息资讯、应急服务、语言翻译等多方面的志愿服务,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奉献、参与、互助、友爱”的奥运志愿服务精神,展示了中国人讲文明、讲礼仪的公共道德和热情服务的奉献精神。

2)百折不挠、不畏艰险。“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胡锦涛总书记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上铿锵有力的宣示。在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广大子弟兵面对空前巨大的灾难,面对极其严峻的危险,临危不惧、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舍生忘死。每个人都密切关注着灾区救灾的进展和受灾群众的生活,从老人到儿童,从国家公务员到捡垃圾的老太太,都捐出了自己的爱心,更有志愿者自告奋勇奔赴灾区支援抢险,这都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真实写照。

3)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在过去,大多数人只是把职业当成一种养家糊口挣钱的手段,但在今天职业被赋予了一种更加重要的意义,许多人已经将它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视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当然,现代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即更加尊重个人的选择。社会允许个人择业,也允许个人可以随时变动自己的职业。但这些都不影响在新的社会时期职业人士的爱岗敬业,把职业当成是奉献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和平台,认真学习,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追求,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1.2当代公民不良道德行为

1)社会公德缺失。社会公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最起码的公共准则。虽然我国公民的公德意识已有所提高,但是缺乏公德的丑恶现象还大量存在。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意破坏公物、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见死不救、撞伤不如撞死等怪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是最没有公德意识的。20世纪90年代初,一则新闻报道让许多中国人都为之脸红,深深地刺痛了中国人的自尊心,在巴黎圣母院入口处的一个牌子上用中文写着“请保持安静。”在珍珠港景区也用中文专门给中国人写的提示“垃圾桶在此”。在泰国皇宫,用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洗。”不仅如此,当代公民的社会正义感和羞耻感、责任感和义务感淡化,人情冷漠。近几年来,老人跌倒无人问津,被帮人群讹诈帮助自己的好心人,聚众赌博,嫖娼买淫,中国游客在薰衣草庄园大打出手等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拐卖妇女儿童、色情服务、迷信等邪恶现象泛起。这都反映出我国有少部分公民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义务感、耻辱感的淡化与丧失,进行道德重整成为必要。

2)家庭美德丢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是人们在家庭中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遵守家庭美德有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家庭生活中存在三种基本关系,即夫妻、长幼、邻里关系,家庭美德就是调节这三种关系的道德原因和规范。社会转型对传统家庭道德产生了冲击,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传统孝道被丢弃,过分爱幼。一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溺爱孩子,对孩子一味迁就,而把老人视为“累赘”,随着现代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子女赡养父母的负担越来越重,老年人的社会化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子女对年迈的父母不孝顺,相互推托赡养老人的责任,不赡养老人,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甚至虐待老人。二是婚姻家庭问题增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家庭美德应该是夫妻之间以礼相待,互相尊重,共同承担家务,创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随着社会转型和环境的变化,给家庭生活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社会成员家庭美德意识不强,做出一些违背家庭道德规范的行为,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家庭失睦、家庭暴力与婚姻危机,婚外恋增多、离婚率上升、未婚同居与重婚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家庭文明和社会和谐。三是邻里关系疏远、冷漠。尤其是在城市小区,邻里之间几乎没有沟通,不再像以前那样互相串门,彼此之间密切热情、互帮互助,而是同一小区甚至隔壁邻居一起居住几十年,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见面也不打招呼。以上几点都体现了当今家庭美德的消弱。

3)职业道德失范。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每行业都有其道德准则,它既能促进本行业的发展,也有助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做出了有违职业道德规范的事情。这些人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丧失了他们作为社会人的道德底线。当前,各个行业都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如:一些政府官员在个人利益驱使下为了谋求个人私利,不惜损害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滥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谋求个人私利,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采用劣质原材料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如果不制止这种不讲道德良心的犯罪任其蔓延,我们损失的不止是财产,而是身心的健康,生命的安全。

2 社会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在总体上是进步的。但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公民道德现状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反映着国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上的变化。面对着“道德滑坡”、“信仰迷茫”等社会现象的冲击,只有正确认识当前道德现状的成因,才能解决道德领域的种种问题,使得道德作为衡量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更好地发展。造成目前道德发展不完善有极其复杂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都得到明显增强,这些新观念强烈地冲击着封闭保守、等级特权、小富即安等传统落后的价值观念。在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大量的新问题、新情况正严峻地挑战着公民道德教育。虽然建立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但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社会的道德伦理机制,我国社会道德具有滞后性,道德的发展变化落后于经济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2.2道德教育失误、制度不完善

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精神延续不可或缺的手段,它能使人类几千年来的道德文明传承下去。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存在问题。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一直不愿意承认、不敢承认利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总是一味地把利他和自我牺牲标榜为道德的实质。道德教育的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生活,专注于理想性和先进性,表现出对高层次道德的偏爱,道德理论与道德现实的脱节。德育的皇帝新衣一旦被识破,人们对德育就会阳奉阴违,口头上是一套,现实又是另一套,用理想性的道德包揽一切道德教育,对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不够重视。以致出现了学生从小接触的是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却没有做到一名合格公民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逐渐淡化。

2.3网络信息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传递时间短、范同广、受众多且素质良莠不齐。媒体应切实负起社会责任,积极合理地进行舆论引导。有学者认为,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往往更容易成为公共媒体的报道对象。而那些做着默默无闻的善事的平凡的道德模范们的事迹,却难以成为小报小刊关注报道的对象。作为舆论向导,媒体应该有品格,有智慧,坚持真善美的理念,应该把政府的对错,社会的美丑如实告知受众并积极理性地加以引导解释,而不是煽动、误导受众接受自己的评论和价值观。

3 法治建设中道德重塑的策略

尽管道德失范是存在于当前社会的一个客观事实,但是我们不能消极被动地对待道德失范问题。作为社会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我们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认真分析造成道德失范的各种成因,切实减少当前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3.1加速完善经济体制,健全市场竞争机制

社会道德的缺失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不完善有关,因此要加快完善市场机制,确立新道德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首先,要深化各项改革,加速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现实生活中确有某些方面的道德消极现象是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但更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还未完全建立、改革开放尚不彻底的结果。其次,我们要健全市场的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在经济领域的立法工作,对市场主体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进行约束,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对市场中欺行霸市、制假售假的失德行为进行惩治,保护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最后,要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监督,减少市场中道德失范行为,以往我们只注重事后的批评性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这种监督的力度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在各行业成立道德委员会,制定行业道德规范引导各行业的行为。

3.2发挥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功能

作为舆论向导,坚持真善美的理念,创造一种弘扬善良、抑制邪恶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积极向善。要通过各种舆论机构和舆论工具,利用表彰先进、树立道德楷模等舆论形式抑恶扬善,应该把政府的对错,社会的美丑如实告知受众并积极理性地加以引导解释,努力传播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的积极的、正确的道德观,褒扬和崇尚道德的行为,监督和鞭挞不道德的行为,引导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正确认识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的道德文化,营造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从而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提高人们择善而从的向善能力。

3.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原则,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提出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以此为基础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兰小平.法治社会中的法律与道德[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49(1).

[2]刘作翔.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l).

中图分类号:D920

猜你喜欢

法治建设重塑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重塑未来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李沧:再造与重塑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以“五个常态化”为核心的供电所法治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党法治建设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