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制度改革影响下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对策研究
——以学校“体医结合”的实践为例
2016-03-14陈莉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陈莉(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体育制度改革影响下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对策研究
——以学校“体医结合”的实践为例
□陈莉(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了医学与体育制度结合实践的问题,体育与医学为人类健康生活做了重要的保障,因此,体育与医学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而学校又是体育教学和活动最基础的地方,但是,现在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参性是不容乐观的。研究得出,为了在降低运动风险和提供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促使更多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需要学校采取“体医结合”的方式保护青少年健康合理运动。本文通过对医学和体育的简单探析,并且从学校的角度给出了对策和结论。
学校 体医结合 青少年 体育活动
前言
自1985年以来,历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整体身体机能和素质能力持续下降。肥胖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体质问题。同时,相关研究认为,身体机能和素质能力下降,是导致青少年肥胖人数增多的主要原因,而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也是导致身体各项指标下降的原因。锻炼行为不足作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如何对锻炼行为不足的青少年进行干预有效的健康促进,是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各部门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国各地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指导思想有利的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身体发展。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担心运动会造成身体的损伤,所以对于体育活动望而却步,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较差,因此,“武以结合”是健康运动方式的保障。
1、“体医结合”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
1.1、体育与医学的概念
医学是指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活动,医学与自然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紧密联系,因而医学所研究的是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体育是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达到优化体质的目的,是以发展身体强身祛病,提高运动技巧,娱乐身心为目的的社会活动的总合。
从定义上看医学与体育都是以实现人类的健康为共同目标,围绕着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强身祛病而展开一系列的研究,从而为人类社会服务。而将体育与医学结合更加可以有效地和系统地去促进人类健康,特别是在学校阶段,这一举措将吸引和保障更多的青少年去参加体育活动。
1.2、青少年的概念
青少年处于儿童之后和成年之前的阶段,儿童为12岁以下,成年为18岁以上,所以在此将其定义为13-18之间的人,此年龄阶段为学生在学校阶段。
2、学校青少年体育活动现状
2.1、学校体育存在的现象
全国各地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总体趋势不容乐观,一是文件贯彻执行力差,使得学校体育工作依然在学校教育中处于薄弱环节;二是师资不足、场馆条件差、体育课程开设不足、教学工作量非同工同酬现象较为普遍;三是体育俱乐部、课外活动及运动队训练补贴问题难以解决;四是体育竞赛及其奖励补贴问题等都难以兑现等等问题,较大程度地制约了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持续改革。
有调查显示,中国初中生除了体育课之外,只有8%的孩子进行课外锻炼,远低于日本的65%、美国的63%。差距的背后,是运动习惯的缺失,更是体育空间的被挤占和被侵蚀。而青少年参与校外锻炼的不到10%,校内体育课成为学生锻炼的“主战场”。体育课在校园中的地位与它的重要性并不相符。不管是简单化、应试化的体育课,还是随意性大、不够科学的体育课,都偏离了学校体育的初衷。场地资源的限制、体育师资的匮乏自然是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的障碍。有业内人士表示,《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一方面是国家重申了对学校体育、学生体质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折射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弱势地位和学生体质不容乐观的现实。但即使是场地充足、师资齐备,愿意在开展校园体育方面下功夫的学校依然不多。
2.2、青少年体育活动现状
在公共体育设施有待建设、体育文化和氛围尚未深入人心的情况下,青少年参与校外锻炼的不到10%,校内体育课成为学生锻炼的“主战场”。除了体育课,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本应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及运动习惯的养成产生更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各地重视程度及现实条件的差异,校园体育活动难免良莠不齐。而且青少年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并不高,怕累怕苦怕下雨怕热怕晒等,体育课上的运动积极性差,更加不愿意在空闲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
3、运动医学在学校体育中的运用
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结合人体解剖学分析每一项运动以及其中的动作结构分析,能够更好地做针对性的准备活动以便预防避免损伤,从而达到科学的训练及医治运动损伤的目的。
运用正确的技术动作,通过静力性拉伸练习法和动力性拉伸练习法来增强机体柔韧性,以及增强肌肉力量和弹性,加强易损伤部位的动作练习,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运用核心稳定性的训练方法,加强平衡感的训练。且在训练中遵从增加负荷和超负荷的原则、大负荷原则、负荷顺序性原则、专门性原则、合理的训练间隔原则、全面性原则、经常性原则、整体控制性训练原则循序渐进的训练。增加做功负荷发展肌力,特别是下肢和核心力量,以维持整体平衡,增强稳定性,减少因力量不足和不平衡以及落地不稳等造成的损伤。根据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动作结构的专门性,增强专项技术动作练习,加强专项动作模式,活动关节角度及加强神经支配,特别是韧带的拉伸,减少因身体某部位没有活动开及柔韧性差造成的损伤。还应做到全面活动,要注意原动肌肌力与对抗肌肌力、两侧肢体同名肌之间的力量平衡,注意关节周围的小肌群训练、负荷要适量,最多接近最大负荷的三分之二,并且要有合理的间隔进行超量恢复,避免过度疲劳带来的损伤。
出现损伤,需及时运用急救原则RICE(PEICE):(保护、)休息、冰敷、压迫、抬高患肢。在就医并且基本康复后,进行功能性康复训练:肌力训练,肌力平衡整体,核心肌力及其稳定性训练;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有不稳定界面下的练习;柔韧练习,动态和静态牵拉;项目特征动作模式练习。比如:增强肌肉力量和弹性,利于恢复技术动作的条件反射;静力性拉伸练习法和动力性拉伸练习法来增强机体柔韧性。
4、学校促进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措施
4.1、学校制度改革
(1)逐级形成“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并向社会公示。
(2)学校各项质量水平评估须把学校体育工作放在首位,并占一定的比例,如果学校体育课程开设不足二年,未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不予评估。
(3)建议加强行政管理及改革的力度,各级学校必须有一位体育专业行政工部当任学校副职领导,专门分管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工会在内的职工全民健身活动。相信行政体制上的改革远比“体育文件”力度大,见效快,使中国体育彻底摆脱“贫困”,走出低谷。
(4)严格遵守由国务院办公厅的出台的《关于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实施意见》,其仍然是体育文件的“文件体育”;切实考虑行政体制方面上的改革,用科学发展观来思考问题的存在和改革的方向,从战略的角度思考中国未来健康工程。
4.2、体育课程改革
(1)增强兴趣,培养技术。
体育运动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占有着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从专业到专项,从概念到技术,我国学生对其了解程度少之又少,对专项技术的掌握程度更是少之又少。在美国80%的青少年都有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专项训练”的概念很有必要,体育课不再只是让“学生动起来”,而是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运动技能,养成主动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另外,从“田径思维”转化到“球类思维”,以球类活动、球类游戏吸引孩子参与锻炼、建立快乐运动体验,也会有良好的效果。加入趣味田径、民族体育项目、体育游戏,我们的体育课也应该多样化。除了基础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术,会使学生在课外活动时不会无所适从,从而激发课外运动兴趣和热情。
(2)全方位、多层次的选拔教师人才。
目前,学校评价师资体系,主要看体育老师带运动队的竞技成绩、运动会成绩、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考体育考试结果等可以量化的指标,但是体育课本身的教育质量却体现不了。正如余立峰所言,“体育老师的绩效在体育教学方面体现不了,精力自然放得少,学校管理者更关注运动竞赛和大的体育活动,基础性的东西没有抓手。”建立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评指标。而在这根“指挥棒”之下,更需要细化体育教师的校内考评体系,将学校体育课的规范性、实效性在评优评奖过程中适当倾斜,来调动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比如听课交流培训,打牢自己的基础才能教好学生。各个年级的体育课也要注意衔接,增强课堂教学设计的实用性,让学生们积极扎实的进行系统的体育锻炼活动。
4.3、课外体育活动改革
(1)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在学校里开展趣味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还可以建立运动项目协会或俱乐部,使学生可以自我选择的有组织的进行体育活动。学校同时可以提供运动场地和技术指导,使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参与运动。
(2)举办学校体育运动会。
学校需经常举办体育运动会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在运动场锻炼的机会,通过运动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竞争意识,在充满正能量的体育运动中,可以促使体育运动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肯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5、结论
综上所述,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强化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锻炼、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扩大师资力量及队伍,才能真正的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同时将运动医学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保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安全,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性。学校体育应不断拓展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空间、形式和内容,注重体育锻炼的趣味性、多样性及技巧性,发挥学校体育在青少年锻炼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便捷的体育运动方式,满足青少年对于体育及健康的需求,以便体育能作为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杨桦,深化“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
[2]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N].中国青年报,2007,04,30.
[3]国内外青少年健康促进与干预策略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7).
[4]关于制约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自然科学版),2008,7(2).
[5]许世云,刘欣如.浅析体育和医学与人体健康[J].湖北体育科技,2003,2(4).
G812
A
1006-8902(2016)-07-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