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
——以德国政治教育研究为例
2016-03-14刘朝阳傅安洲黄少成
刘朝阳,傅安洲,黄少成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论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
——以德国政治教育研究为例
刘朝阳,傅安洲,黄少成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既是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一种基本范式。以具有典型和代表意义的德国政治教育研究为例,深入辨析政治教育国别研究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内涵,整体把握两者各自特点和相互关系,对于丰富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方式方法,立体全面探索一国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确立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科学、规范、系统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教育;国别研究;时间尺度;空间尺度
政治教育是人类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以及鲜明的价值取向性等特点,其本质在于维护、巩固、发展、创新主流政治文化,从而维护发展政治体系。政治教育国别研究则是对一国政治教育嬗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演进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形成机理、以及与该国政治教育相关的社会结构要素等进行科学研究并揭示其基本规律的过程。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不仅是政治教育国别研究领域的重要范畴,且是开展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重要工具和基本范式。在西方,德国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绩效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战之后的联邦德国之所以能从战争的劫难中得以迅速恢复,并崛起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典范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政治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以德国政治教育研究为例,对于探索、阐述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关联关系、以及方法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确立澄清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在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范式功能与理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概念辨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在它们的全部必要特征中各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质和量则是其规定性的最基本特征。尺度作为一种量的概念,是衡量时间和空间属性的基本范畴。在自然科学领域,时间尺度通常是指某一物理或化学过程所花费时间的平均度量,即事物运行的时间度量标准。一般而言,物理或化学过程的演变越慢,其时间尺度越长,时间尺度上涉及的空间范围便越大。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时间尺度是分析一国政治教育形成、演变、发展过程的时间度量标准。具体而言,就是对一国政治教育历程或者目标事件设立一个时间区间、范围或标准,以便能更准确探索这一区间、范围或标准之内事件的过程、诱因、特征及其内在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前瞻性和科学性预测的研究工具或方法。时间尺度作为政治教育国别研究时间标杆,以坐标体系纵轴的方式,串起一国政治教育发展中的所有重大事件,而重大事件反之可成为时间尺度的重要节点(或刻度),为一国政治教育历史断代和阶段划分提供客观依据。譬如,在对德国政治教育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学界一般首先从时间尺度上将德国政治教育划分为“封建君主专制时期、魏玛共和国时期、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时期”等几个阶段。尽管这些划分更多是以其政治体制的存续时间为基本依据,但这一时间尺度的分段法研究,不仅有利于研究者从整体上把握德国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也有利于通过细化不同阶段的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凸显政治教育中的重大意义事件,更深入探索不同阶段政治教育基本特征、理论依据、历史影响及其规律。
相对时间尺度,空间尺度是一个更加泛化的概念。空间是指一定面积区域之上的特定高度、宽度、长度的立体构成。空间尺度则是衡量这一立体构成的量的标准。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中,空间尺度通常指人们生理或心理上对空间构成的主观的综合体验和认知,也是人们对空间环境及环境要素进行评价和控制的度量标准。对不同个体而言,不同的场景、心理、知觉、视觉、听觉,所展示出的空间效果和尺度标准都不尽一致。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的空间尺度,是指政治教育国别研究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以特定的结构要素对空间进行度量的标尺。以空间尺度作为工具开展政治教育国别研究,就是通过选取特定的研究观测点和相应的意义事件,框定政治教育时间节点横剖面上的基本架构和研究领域,关联同一维度上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社会现象、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教育内容等要素,以揭示目标研究国家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的过程。相对时间尺度在坐标体系中的纵轴,空间尺度则是被纵轴在特定时间节点上贯穿的横剖面。比如,二战结束伊始,联邦德国在建立新生的民主制度和政治体系的同时,急需将民众从纳粹思想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以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相关联的意义事件作为重要时间节点逐一切入横断面,并分别从宏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中观(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学校教育、政治教育理论流派)和微观(实践历程、内容构成、理论线索、演进动力)层面探索德国政治教育的绩效和规律,就是建构、编织、形成、展示德国政治教育研究空间尺度(参照系)的过程。
可见,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是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对重大事件、重要决策的重要观测维度和研究范式,其目的旨在更系统、全面、立体地探析一国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并建构科学系统的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理论体系。
二、政治教育国别研究时间尺度的特点
(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尺度的绝对性,是指时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存在方式,是客观实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1](p179)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因此,在某个时间点发生的事件是客观的、绝对的,而某个事件的发生时间也是客观的、绝对的。在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某个对政治教育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事件,它发生的时间是一定的、客观的和绝对的。这一意义上,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以特定时间节点为依据的时间尺度或者相应的历史断代,都有其绝对性和准确性。例如,德国政治教育的整个发展历程,从时间尺度可划分为:君主专制的第二帝国时期(1871—1918)的“国民教育”、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的“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反动的“政治教化”、联邦共和国时期(1949至今)的西方式“民主政治教育”等时段和形态。
时间尺度的相对性是指,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段或者时间尺度,相对于漫长的地质时期以及宇宙的演变进程而言,都仅是相对狭小的一段甚或沧海一粟。它反映的是研究对象所在不同时长的历史时段之间的相对比值关系。政治教育国别研究时间尺度的相对性,也是政治教育某一研究观测点(或维度)所在特定的或短或长的历史时段之间的比值关系。这一比值关系,因不同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所决定的时段长度不同而变化。这一变化,即是时间尺度的相对性。例如,若将德国政治教育重要思想家——赫尔曼·基泽克政治教育思想,作为德国政治教育研究的观测点,那么他的整个思想历程就将是研究的整个时间尺度;若以赫尔曼·基泽克政治教育思想所处二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教育发展的历程作为研究的时间尺度,则其思想历程就仅是该时间尺度上的一个片段和环节。可见,时间尺度的相对性通常与所选择的逻辑观测点及其所在的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时段长度相关。
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时间尺度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指,对一国政治教育的研究,既需要对政治教育特定时段、时点或意义事件进行深入、具体研究,也需要将特定时段、时点或意义事件纳入到相对更长的历史向度中进行考察和分析。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也就统一到对一国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
(二)渐变性与突变性的统一。
在自然界中,从物理运动到生命运动都普遍存在着渐变和突变这两种发展形式。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中没有飞跃,正是因为自然界自身完全由飞跃所构成”。[2](p615)渐变性与突变性相统一,是政治教育国别研究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重要特征和表现形式。
所谓渐变,是事物保持本质状态稳定情况下,其内部向另一种状态所发生的细微变化,是哲学意义上的量变形态。所谓突变,是一种显著的和本质的变化,通常是伴随着社会重大事件发生而形成的质的变化,即事物从原来的质态发展成另一种质态,从而形成突变,进入质的飞跃。
渐变性和突变性分别成为时间尺度表现形态,并统一在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在人类社会乃至一国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渐变与突变在体现质量转换规律的同时,也是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最典型的两种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由无数或渐变或突变的历史事件串联组合而成。其中,历史重大事件的发生,都需要无数微不足道的小事件积蓄力量。从时间尺度的视角而言,只要社会历史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一定会有渐变的发生。一定意义上,渐变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突变不同于渐变,它打破了维持事物或社会历史发展原有的稳定态势,从而使事物或者社会历史发展突破原有规定性,进入下一个稳定的渐变时期。概言之,在社会历史事件发生和发展处于平稳和缓慢状态下,其渐变过程需不断进行量的积累,并逐渐接近突变的临界。一旦达到临界,社会必然发生突变,并形成新的历史矛盾,重新开始新的渐变过程,进而再次形成突变。如此循环往复,人类社会历史由此不断向前发展。可见,突破原有规定性是体现和展示时间尺度上的关键节点。
比如,德国政治教育历经的三次重大变革都源自于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三次转换(突变),而每一次价值转换又源自于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政治文化的变迁。[3](p98-102)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发展变迁通常以渐变的形式进行,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价值的取向。一旦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变化达到临界,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事件随之出现,这一突变将会对原有政治教育结构、体制和机制产生改变,并酝酿和促进新的政治文化发展。
(三)历史研究法与逻辑研究法的统一。
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进程是一国政治教育研究最基本的素材。历史研究法则是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时间尺度方法论的具体体现。政治教育理论的生成逻辑通常与政治教育发展历程的客观现实相一致。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义。恩格斯曾经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4](p122)
一方面,政治教育理论的生成逻辑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从主观角度对政治教育发展历史进行的总结、概括和抽象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研究者对政治教育发展历史通过扬弃和撇开各种细节和偶然因素,以“纯粹”理论形态展现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过程。它反映的是归纳、推理、思辨的主观的、能动的逻辑方法。另一方面,历史的发展是逻辑存在的客观基础和必要前提,并为逻辑提供纷繁复杂的事实材料和客观依据。时间尺度是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的物理载体,任何逻辑的梳理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历史发展的维度进行把握和总结。政治教育时间尺度是历史研究法和逻辑研究法的统一,反映的是历史发展进程客观性与人对历史发展研究主观能动性的高度统一。
例如,对德国政治教育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进行研究,研究者可以更清晰和高效地从中梳理出德国政治教育的发展内在机理和基本规律,这些机理和规律的前提则是德国政治教育演进发展的基本史实。
三、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空间尺度的特点
(一)具体性与抽象性相统一。
空间尺度的具体性,是指具体、实在的空间、地理与地域,或者研究对象的位置,或与其他相关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方位联系等。在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空间尺度的具体性表现为,研究对象在地理空间维度上的具体性,在某一重要时点产生重大意义事件的具体性,以及与重大意义事件相关政治教育的社会背景、政治文化、教育内容、价值取向等参照系的具体性。
相比空间尺度的客观具体性,其抽象性主要表现为,人通过逻辑思辨活动,建构起来的主观空间区域、划分空间尺度的参照系,以及说明、评价参照系的重要概念、范畴、论断、理论等。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空间尺度的抽象性,表现为研究者通过思辨的方式,按照特定的逻辑顺序,来布局、构架一国政治教育的空间结构,并设定的空间结构参照系的主观过程和形态。
空间尺度是具体性和抽象性的高度统一。一方面,任何的政治教育国别研究都需基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对象,即具有研究价值的第三国;另一方面,对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抽象要素,成为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基本空间要素。这些要素既是政治教育历史背景的组成部分,也是政治教育历史影响的重要内容。政治教育的空间尺度的具体性和抽象性就统一在对特定一国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之中。
(二)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空间尺度的整体性是指,研究者以全局视角,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多个维度,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相关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要素和参照系,对政治教育有效历史阶段进行梳理,以揭示一国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内在机理的过程。譬如,在探寻德国政治教育空间尺度参照系的过程中,除对德国政治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把握外,还须从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维度中梳理脉络,确立影响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事件,如某种重要思想、重要任务的产生,或重大文件的颁布等,及其在德国政治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空间尺度的层次性是一个相对范畴。它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要求和差异,在空间建构主观感受方面,体现出来的空间布局的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层面。其中,宏观层次可以是政治教育一个较长时期的整体状况和发展程度,中观层次可以是某个时段的政治教育内容和模式,微观层次可以是对政治教育发展起到突出贡献的某个重要人物或里程碑式的纲领文件等。如,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研究之于整个德国政治教育发展史研究是一个微观范畴,而之于联邦政治教育中心颁布的重大意义的文件却是宏观范畴。
空间尺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在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共同为政治教育国别研究具体意义事件的研究服务。
(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
空间尺度的合目的性是指,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空间尺度的建构大小、内容、方式、方法等,都由所研究目标决定。同时,与空间尺度关联的空间维度的设计、布局、建构,也都是由政治教育研究的目标所决定。政治教育国别研究只有有的放矢,相应的空间布局才更趋合理,逻辑关系才能围绕设定的目标逐步演绎并展开。空间尺度的合规律性是指,研究目标的制定、研究要素的选取、研究空间的布局与建构,都必须符合人类社会以致一国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在尊重规律前提下,才能更好运用规律,同时才能进一步发现揭示新的规律。
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空间尺度的建构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一“统一”是人们的意志、思想符合人们行为基础上的统一。政治教育使人们的行动客观上遵循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所处社会地位、历史使命,确保了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以致社会政治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比如,德国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不断前进和完善。实际上,德国统治者从不同时期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波折中,更深刻认识到其政治教育所期目标确立过程,是不断调整、完善和再次确立过程。这种“前进—调整—完善—确立”以致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的关联关系
(一)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呈相互耦合的关系。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件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的状态和现象。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耦合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在共同生活、各自演化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演化方向、速率等方面的产生协调、逐步趋同的现象。”[5](p73-77)任何研究都是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统一体,时空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政治教育研究所确立的任一意义事件,都会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所建构的立体空间坐标体系中获得相应的投影。一定意义上,正是因为该意义事件在坐标体系中确定的投影,使得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同属一体、不可分割。这一关系即是一种耦合关系,这两者共同耦合在政治教育的目标研究的对象系统之中。比如,在研究德国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变迁)与德国政治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过程中,既要探索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在某一时间节点上的记录、过程和结果(空间维度),还要在多重时间尺度上探讨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和演变规律。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耦合关系恰好体现并统一在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演化发展的系统之中。
(二)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为线索与内容的关系。
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空间尺度体现为,目标研究中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内容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组合与建构关系;而时间尺度一般成为贯穿各个要素和意义事件的线索。空间尺度在坐标体系作为平面维度的确立,首先是以时间尺度作为研究线索,探索拓展关联的主题、内容、要素,再按照一定的逻辑方法整理分析形成。当然,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规律,正是融于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时间尺度贯穿并串联起来的一个一个空间尺度所建构的维度之中。例如,可以某一线索上的政治文化事件为切入点,研究德国政治文化变迁关键时期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与政治教育事件之间的关系。如“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理论的思想交锋”、“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政治教育机构改革”、“学校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等事件中(或之后),比较研究政治教育、官方政治教育机构、学校政治教育等相关理论界对上述每一个政治文化事件(线索)都做出响应,力图揭示政治文化与政治教育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内容)。
(三)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的相互回应观照。
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是一对关系范畴,通常情况下两者成对出现和使用,形成一一对应的呼应观照。一旦时间尺度发生变化,其对应的空间尺度必然也要引起相应的改变。同理,当空间尺度发生变化时,也必然反馈到时间尺度,使时间尺度做出相应的调整。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空间尺度上的诸要素与时间尺度的逻辑延展相互回应。德国政治教育研究中,如以时间尺度对德国政治教育历史进行划分,与之对应的空间尺度上的意义事件则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所发生和排列;如以德国政治教育思想与内容作为研究主题时,各个重大意义事件按照主题的逻辑顺序建构,其时间尺度必然发生变化。在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的时间尺度上,罗列着诸如建立民主共和国、建设民主制度、纳粹清算、反对右翼极端主义、德国统一、欧洲一体化等对德国政治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意义事件,这些事件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织起德国政治教育的一维性的发展历史。若从空间尺度上重新建构德国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如透析德国政治教育思想文化渊源与现代思想流派的关系,分析当代德国政治教育学者著作、相关文本与德国政治教育实践体系的关系等研究时,“则各个重大意义事件在时间尺度上将会有并列或者倒叙等多种排列形式,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也将会有新的呼应模式”。[6](p172-173)
五、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在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对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历史进程断代。
政治教育国别研究基本问题之一,即如何对研究内容历史进程进行断代。这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历史研究法的基本要求。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的断代是指,根据一国政治教育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对研究内容和历史事实按照纵向时间尺度进行归类并划分为不同研究阶段的过程。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断代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按照通用或约定俗成的方式对一国政治教育历程进行划分,其中朝代更替是最基本的断代方式。前文中关于德国政治教育时间尺度由政权更迭确立便是这一方式。二是,将大抵相似或相近的政治教育思想、内容或目标的阶段划分为同一个研究时期,这种断代方式结合了空间尺度上的逻辑需求,更具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以重大意义事件为政治教育两个时段的分水岭。如战后德国政治教育三次价值转换的断代,分别以“捍卫联邦德国宪法的工作”、“博特斯巴赫共识”、“巩固和发展政治认同与追求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统一”等重大意义事件为标识。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为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历史断代提供了多维的、基本的方法依据,而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的历史断代,为整体把握一国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深化各个时段内容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有助于对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意义事件进行选择。
在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重大意义事件成为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重要标识。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的意义事件,是指对该国政治教育产生、发展、演变以及示踪具有深远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如某一重要人物的政治教育思想、国家关于政治教育颁布的文件、社会上的某一思潮等。重大意义事件的选择是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观测路径,只有通过选取和研究若干对政治教育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事件(或环节),才能更为科学合理地建构研究的空间逻辑框架,并从浩瀚纷繁的各类“事件”中梳理筛选出一国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准确地揭示教育活动蕴含的规律。在意义事件选择过程中,必须认真严谨剔除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按照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抓必然、抓重点、抓本质,以选出最准确、最具代表性的意义事件。例如通过梳理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变迁历程与政治教育系列意义事件关系的空间逻辑,能够准确把握政治文化与政治教育变化“敏感因素”的耦合关系,“诠释德国政治文化与政治教育协同演化的过程和机制,揭示演化的规律和作用机理”。[3](p98-102)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意义事件选择功能,在促进研究者还原德国政治文化与政治教育关系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为德国政治教育过往、当今及未来发展,提供对比史实、理论依据和途径方法。
(三)有助于政治教育规律探索和相应国别研究的借鉴。
探索和揭示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人类社会的规律总是隐藏并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历程中延展开来,不研究历史事实就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也离不开历史事实的研究。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以相互耦合的方式和相应机理,在政治教育的历史和规律研究中发挥作用。研究者通过系统搜集和深入分析政治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并以空间尺度上的要素作为重要参照系,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演绎等逻辑思维方式,探索一国政治教育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原理,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相应的科学研究学术范式。
当然,知识和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需要借鉴各国、各民族的有益思想和智慧。时间尺度可以突破时间的隔阂,从不同长度时段的历史或特定历史时期来研究和看待本国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途,并对解决当前教育矛盾提供经验和对策。空间尺度可以跨越国界限制和文化差异,汲取先进的教育知识和方法。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对象国一般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在政治教育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某一个层次通常有着鲜明的特点和较强借鉴价值。以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作为基本范式,对此类国家的政治教育进行观测、描述、解释、评价等研究,有助于总结其教育实践模式,形成操作规范,改进政治教育工作。
同时,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作为研究范式的政治教育国别研究,对于批判借鉴他国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解决我国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丰富我国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我国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列宁.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傅安洲,阮一帆.战后德国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3,(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傅安洲.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的变革[J].高校理论战线,2012,(9).
[6]傅安洲,阮一帆,等.德国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张豫
G41
A
1003-8477(2016)10-0193-06
刘朝阳(1986—),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傅安洲(1961—),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少成(1978—)(本文通讯作者),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批判借鉴研究”(10BKS05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变迁背景下的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研究及启示”(11CKS025);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青年项目“微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