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主题教育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的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10所高校为例

2016-11-12黄木张加明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梦政治大学生

黄木,张加明

(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中国梦”主题教育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的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10所高校为例

黄木,张加明

(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在湖北省10所高校进行“中国梦”主题教育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的调查,大学生对“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持肯定态度,普遍认为这一主题教育活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以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认同。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要因材施教,分类引导,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教育体系,多维度渗透,丰富主题教育内容;传统与现代互补,创新主题教育载体。

中国梦;主题教育;政治认同

根据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正在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各级各类学生都成为“梦之队”的成员,都点燃信念之火,闪耀理想之光,投身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去。大学生是热爱学习、思想活跃、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群体,是社会人群中最具活力的高素质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社会未来走势的风向标和引领者。针对大学生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就是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青春能量,就是要大学生把个人梦想与全民族的“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梦”主题教育更进一步的意义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A·罗森保姆在1976年《政治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政治认同的概念。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单位、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和责任的单位和团体”。[1](p62)就概念而言,政治认同与政治支持密切相关,戴维·伊斯顿关于政治认同的理论认为政治共同体、典则与当局作为政治系统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是政治认同的三个层次。[2](p392)政治共同体指的是国家、民族等;典则包括价值、制度和权威结构三部分;当局通常指的是政党、政府等。在一定程度上,民众对当局和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涵盖了对典则的认同。综合以上观点,政治认同主要包括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

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深刻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以湖北为中心的“中部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人才保障,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就是关注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认同状况,就是关注他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政治素质是他们成为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思想基础。湖北是高等教育大省,据湖北省政府2016年6月发布的《2015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年度报告》,2015年湖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421539人。我们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形式调查高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大学生政治认同情况,遵循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原则,随机抽取湖北地区10所高校,以自然班为单位抽取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专科生200名,本科生500名,硕士生200名,博士生100名,回收问卷961份,有效问卷872份,有效率90.9%。

一、调查数据统计与总体分析

1.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状况。

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对“中国梦”持赞同态度的“非常赞同”、“比较赞同”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26.35%、27.14%,其和为53.49%,持不赞同态度的“较不赞同”、“很不赞同”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12.59%、7.51%,其和为20.1%,显然赞同态度高于否定态度。可见,“中国梦”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已深入人心。见表1。

值得注意的是,持肯定态度的比例并没有远超持否定态度者,而且尚有12.59%,近1/6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的态度,虽然为数不多,但也不可小觑,高校应该通过更有吸引力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提高政治认同。“高校‘中国梦’主题教育任重道远。”[3](p29)

2.大学生对“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认同情况分析。

通过Q11~Q15,我们可以分析受调查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进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认同态度。我们取算术平均值显示:赞同所在学校开展了印象深刻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受访者比例(48.42%)大于不赞同者的比例(13.33%),这说明湖北地区高校积极按照教育部要求,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为广大学生认可。不可忽视的是,还有24.92%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这一教育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高校的相关教育活动还有待于加强,特别是我们注意到对Q14“我校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很有针对性”这一问题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高达31.7%,这表明高校分层次,分类别的针对性教育还不够。如表2。

表1 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

Q16~Q20侧重了解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其中Q16考察学生通过这一教育活动后政治热情和参与程度的变化。有50.6%的学生认为通过教育他们更加关心政治,更多参与政治活动,不赞成者只占15.5%,表明高校经过前期的“中国梦”教育总体上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Q17,Q18意在考察大学生通过“中国梦”主题教育在国家认同方面的提升情况。数据分析显示,56.2%的大学生赞同通过主题教育提高了国家认同,不赞同的亦占22.7%,表明教育效果明显,但未达预期。Q19、Q20意在考察大学生通过“中国梦”主题教育在政党认同方面的提升情况。结果与Q17、Q18情形类似,如表2。

表2 “中国梦”主题教育及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状况(%)

二、“中国梦”主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

1.“中国梦”主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个人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可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一个强盛的、文明的、美丽的国家,无疑会使人们更加认可自己的祖国,更多的感受到归属和尊严。自古以来,人们矢志不渝努力奋斗所争取的目标,都同自身利益的维护有关,把国家与个人联系起来的最可靠的纽带就是使个人感受到国家的强盛。而“中国梦”的目标正是在于建立一个强盛的、文明的、美丽的、幸福的中国。

“中国梦”在于建设强盛中国。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些都是广大青年学生在伟大祖国这里找到了归属、尊严和荣誉,广大大学生对祖国充满热爱。中国在历史上作为第一经济体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于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大学生充满自信,在调查中,Q4“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赞同者的比例为66.7%,位所有问题中赞同比例最高的。同时我们决不能低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是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总需求不足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上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有所加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随着中国梦的逐渐实现,社会物质财富将极大丰富,社会生产力将高度发达,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将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国防力量将更加强大,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将得到极大的维护,人民的幸福生活将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

“中国梦”在于建设文明中国。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复兴的主要标志。中国梦也是文明梦。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检视当下,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善恶不分、荣耻不明、真假难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十分紧迫。努力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高度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与经济强盛、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相得益彰;就是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凝聚社会正能量,从而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Q8“社会主义道德一定会发扬光大”意在考察这个问题,数据显示赞同的比例为52.9%,表明“中国梦”主题教育能更好地凝聚起大学生的文明共识,科学引领他们的道德追求、价值追求、修养追求、促进每一个大学生将实现个人的文明梦与实现国家民族的文明梦统一起来。

“中国梦”在于建设美丽中国。当前,人民群众对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洁净的水源、优美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森林覆盖率低下、沙漠化严重、自然生态脆弱的国家,退沙还绿、植树造林、改善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超越和扬弃过去粗放型的、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发展方式,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过程;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的过程。中国梦就是“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5]中国将呈现蓝天、碧水、绿地、青山的美丽环境,在这种环境里中华民族将得到永续发展。Q3“中国有能力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的赞同率为57.2%,超过半数,表明大学生对环境污染治理比较关注,充满信心,但是认为任重道远。

“中国梦”在于建设幸福中国。幸福是人类认识到自已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物质、精神)、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幸福感来自于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世界的充盈、身心健康的愉悦、人生抱负的实现、人际关系的融洽以及以上诸方面的持续体验。当前,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6](p7)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多管齐下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创造条件,通过强盛中国建设为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幸福条件,通过文明中国建设为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精神幸福条件,通过美丽中国建设为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生态幸福条件。总之,“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归根到底就是要努力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过上可持续的幸福生活。

概言之,“人们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国民身份,了解了自己与国家存在的密切联系,将自我归属于国家,才会关心国家利益,在国家利益遭到侵害时愿意挺身而出,在国家文化受到歧视时个人的感情会受到伤害,才会对国家的发展自愿地负起责任”。[7](p7)高校通过有效地形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和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丰富内容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归属感,自觉地把对个人前途命运关注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个人梦的实现有赖于“中国梦”的实现,个人梦的实现有赖于“中国梦”的引导。Q17“通过中国梦教育使我更加觉得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的赞同率达到63.3%,为所有测试中赞同比例高的;另一方面,“中国梦”主题教育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增强国家责任感,将自己的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之中,承担起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通过这一主题教育显然已经收到积极效果,Q10“我愿意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赞同率为64.4%,说明青年学生普遍准备为“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2.“中国梦”主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认同。

政党执政认同是指民众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基于一定的情感体验和理性审度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政党已成为当今世界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执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是任何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有了对政党的执政认同,才有对政党执政的支持。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至少主要表现为对其执政效能的肯定和对其倡导的意识形态的认同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梦”主题教育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效能认同。执政效能认同即是指民众对执政党政策制定能力、制定方式及实施效果的正义性、效率性、公平性的认可与肯定。大学生作为政策实施的受益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肯定和支持党的政策的。但也应该看到,他们有时也因为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而迁怒于不合理的体制,譬如,社会发展带来了学费贵、就业难、房价高、失业加剧、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这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正确性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性产生一定程度的怀疑和不满。“中国梦”主题教育就是要让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和智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才有能力逐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也才有能力和智慧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高校通过“中国梦”主题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在民族危亡之际,是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经腥风血雨,高举反帝反封大旗,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国家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就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反映中国特色并顺乎时代潮流的各项政策。“中国梦”主题教育也有利于大学生坚信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实现“中国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确保实现“中国梦”的政治方向,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

其次,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政党借以立足的,除了它的特殊政策主张外,便是它的意识形态特征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对国家、政党而言在于为政治合法性提供道义上的诊释,确认现行的制度结构合乎义理,进而凝聚人心。实际上,从“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本质结构到实现路径等,都体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因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但调查也反映出,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不够全面、准确。如有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含义”不太清晰,对“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说不明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势”说不明白,甚至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也说不清楚。可见,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比较了解,但一些具体的论断和观点的理解仍然是不够的。Q19“通过中国梦教育使我进一步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崇高性”赞同率为57.3%,表明这一主题活动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意识形态的认同。

“中国梦”教育可以立足于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总结,并把这种思考和总结深刻地与基于唯物史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反思结合在一起,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民族复兴以及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把握变得更加准确清晰起来。也对党所倡导的意识形态更加坚定,对党带领人们走的这条道路更加自信,因为“道路自信基于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理性自觉,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8](p10)“中国梦”主题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朝前看,同样还引导他们要朝后看,立足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历史视域,科学客观地看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这些都将使大学生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复兴梦想才可期,梦想成真才可行。

三、优化“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

要实现中国梦,人的因素很重要,大学生尤其重要,因为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青春能量,当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各高校有必要更进一步优化“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凝神聚气,让大学生的青春梦与中国梦交相辉映。

1.因材施教,分类引导,注重“中国梦”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人的思想和政治认同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梦”主题教育应当符合人的思想成长规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需要科学地设定阶段、因材施教,“中国梦”主题教育又是政治认同的教育,需要符合传播——接受的规律,符合政治认同的教化特点,这与一般的知识教育有着很大不同。“中国梦”主题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活动,有一个由情感到理智再到坚定信念并身体力行的逐渐发展过程。大学生有着十分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正处于“中国梦”价值目标的塑造期,但缺乏稳定的认识,其价值目标易受外界及自身情绪的影响。因此,要优化“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就要因材施教,分类引导,“分类”教育是指按一定规律将学生划分类别后,根据各类别的不同特质分别进行的教育,以有效推动其发展。南宋朱熹在谈到孔子的教学经验时,就谈到“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意识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注重了解学生个体的特点。在大学生“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依据学生呈现的多种特征进行分类教育是有必要的,我们在进行调查的时候虽然是匿名的,但是要求注明被调查者的籍贯、民族、专业已经在读阶段。以上因素差别也会很大程度上导致政治认同的差异,比如专业差异方面,理学类、工学类、艺体类专业呈现出政治认同均值偏低现象,而军事类专业政治认同均值尤其高。见图1。

图1 不同专业政治认同均值比较

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准可以包含以下几种:1、以学生的思想倾向分类。思想倾向是一个人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方向性态度,是人生观、价值观、信仰等意识形态的“观念”所趋同的方向。以学生的思想倾向分类,本质上是准确把握学生对事物基本的理解、判断和态度,对症下药、因势利导。2、以生源分类,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从小成长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比如来自沿海地区的学生和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或者来自民族自治地方的学生对国家的认同状况,对执政党执政效率等的认同状况都会有差别,对“中国梦”的内涵的理解也会有差别。3、以专业分类。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会各不相同。学生在长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会成为他们思考和处理所有问题的一种思维惯性,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定势。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中以专业进行分类教育,就是在尊重不同学科学生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寻正确认识、理解并处理思维矛盾的方式和方法,解决学生思想意识领域内的成长性问题。当然从操作简便易行出发,也是可以大体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大的类别的,把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差异,对于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基础认识,以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主导,更多的以感性的材料和案例来说明中国梦的主题,来展示中国梦实现征程中的成就和困难就会有好的教育效果。而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则发挥其抽象的理性认识优势,更多的进行理性的思辨,阐述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实现中国梦等理论,并适当的应用定向的感性认识内容的教育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4、根据不同的年级差异对大学生进行阶段教育。调查发现,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政治认同呈现出较大差异,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认可度,大一到大二期间,接受外界信息陡然增加,可能受到一些负面的因素及社会思潮的影响,政治认同有所呈下降趋势,到大三时,随着学习和思辨能力提高,政治认同有所上升,到大四时,政治认同迅速下降,通过访谈分析,可能是由于大四学生在承受毕业、就业等压力的过程中较多受挫所致,到了攻读硕士和博士阶段,学生的政治认识能力出现一个跃升,看待社会问题更加理性,政治认同又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如图2。鉴于以上差异性,“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就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比如低年级学生对社会了解不多,他们的眼光多集中在书本,这个阶段就可以理论灌输促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从而奠定理论基础;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对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多,则可以更多地让他们了解国家制定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相关的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9](p130)对大四学生进行正确的毕业、择业引导,努力帮助其顺利渡过人生的一大转折。解决了同学们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其思想领域的困惑很多时候就能迎刃而解,大四毕业生才能提高政治认同、积极向上地迈入社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中国梦”的征程中去。5、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多维度的,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类,本质上是寻找学生的成长需求,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质,是马克思主义人的需求理论和价值理论的应用。6、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类。在“中国梦”主题教育中关注学习能力,其实质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阶段和层次;因此,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类,本质上是准确定位学生所处阶段,遵循教育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找准学生的培养层级。概言之,所有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都能够成为分析并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的一个维度。但具体应用哪个维度,应根据具体某个教育活动的实际,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选择。

图2 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政治认同

2.完善教育体系,多维度渗透,丰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内容。

实施“中国梦”主题教育要防止“搞几个主题班会、几个全校性大型活动,造造声势了事”的做法,而要想方设法将主题教育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

“中国梦”主题教育,不仅仅要引导大学生深刻体会“中国梦”的涵义,更要使他们积极践行,持续投身于追逐梦想的征程中去。“中国梦”主题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不能与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画等号。应该从“中国梦”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方法等多个维度去界定其教育目标。“中国梦”主题教育包含教育内容十分广泛。至少包括:1、基于培养爱国情怀的历史教育。通过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开展当代中国国情教育,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念;通过开展中国未来发展教育,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昂扬斗志和坚定信仰。2、基于培养民族自信的文化教育。通过深入挖掘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宣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自觉。3、理想与信念教育。这是“中国梦”主题教育的当然核心。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梦”的内涵符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其目标与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一致,是现实的,是可知、可感、可触的,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实现的。4、基于世界眼光的国际政治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不应局限于“国门内的教育”,而应该是具有世界眼光的开放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力、交往力和分辨力,把中国梦的实现与人类的社会的文明发展联系起来。5、行动与养成教育。实现中国梦最终都要落实到切实的行动中,“中国梦”主题教育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行动能力,使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担当。

思政课是高校进行“中国梦”主题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高校的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应该与“中国梦”主题紧密结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要与“中国梦”主题教育相结合,先要明确“中国梦”与课程内容整体结构的逻辑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教材的始末,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梦”的价值蕴含所在。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学主线,凸显“中国梦”,这是“中国梦”融入该课程的切入点,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使学生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中深刻理解“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另外,“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思政课,还是其他专业课都有渗透“中国梦”的义务。因为高校所有的课程都是一方面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渗透着如列宁所说的“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高校的教育归根到底是要教育大学生“懂得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专业教育必然要求结合着经济、业务、管理等社会现实。否则,就是脱离实际,就是“两张皮”,就是“空对空”。这样的教育就没有实效性和生命力,就会像列宁批评的那样一文不值、“毫无用处”。而在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领域的广阔,除了实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外,大量的“中国梦”教育必须也应当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社会实践和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去。“中国梦”教育只有结合着专业课教学一道做深做细,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一方面对专业课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梦”教育也可以激发大学生更好的把自己的专业学习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专业学习,为专业学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传统与现代互补,创新“中国梦”主题教育载体和形式。

所谓载体,在现代汉语中的涵义是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中国梦”主题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中国梦”主题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教育内容或信息,能为“中国梦”主题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中国梦”主题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其特点表现为承载性、传导性、互动性和可操作性。“中国梦”主题教育终究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积累了很好的方法和载体,如以课堂为载体的理论传授和灌输;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时代,网络和基于网络的电子成品成为青年人的最爱,微博、微信等便捷实时的交互平台被青年人热捧。毫无疑问,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微”时代。在“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享有很大的话语权,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看法,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崇尚个性自由发展等表现,需要高校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微时代”的新方法和新载体。“微时代”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开放性、即时性等特点,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准确、及时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互动、引导。在“微时代”,信息的大量传播可以满足大学生对信息多样化的需求,也调动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校有必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平台,创新“中国梦”主题教育载体,使微博、微信完美的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文化部曾在长沙举办了“中国梦”主题手机动漫创作活动。该活动深受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喜爱。总计收到3356部作品,这些作品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应用生动、鲜活笔触,描绘普通中国人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在“中国梦”主题教育中,高校有必要探索新的载体,搭建大学生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大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

四、结论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大学生是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群体,他们对“中国梦”认可和对执政党政策的看法是社会政治认同的风向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因而,通过对高校推动“中国梦”主题教育状况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状况是非常有意义的。调查发现,在各高校积极推动下,“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使大学生进一步地明确了“中国梦”的内涵,也使他们对国家和执政党更加认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尚有少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上崇尚“非主流”,[10](p29)在政治上也持漠视态度。高校“中国梦”主题教育和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工作还有必要进一步推进。

对于高校而言,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充分理解大学生在实现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认识到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与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之间的关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以富有吸引力的鲜活教材,依托当代大学生广泛接受的载体全方位地推动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特别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注意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大致情形可以分为三类,即赞同、漠不关心和不赞同。鉴于此高校在推进主题教育活动时,根据这三类情形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对那些持漠不关心和不赞同态度的学生,更应该采取专门性的教育。

[1]薜中国.政治认同概念解读[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黄聚云.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 014,(1).

[4]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

[5]习近平、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3-03-9.

[6]习近平.始终与人民心相印共甘苦—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而时的讲话[J].人民论坛,2012,(33).

[7]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8]韩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

[9]李文.从政治认同到实践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

[10]黄木.走近“非主流”青年[J].世纪桥,2014,(2).

责任编辑 周刚

G410

A

1003-8477(2016)10-0066-07

黄木(1971—),男,武汉轻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加明(1963—),男,武汉轻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度一般项目“中国和平崛起背景下青年学生理性爱国引导研究”(12BKS076);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青年学生‘非主流’行为研究”(15Y09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梦政治大学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