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借鉴
2016-03-13庞少静
庞少静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湖州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借鉴
庞少静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530022)
【摘要】本文从多角度介绍了湖州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有益模式和创新实践并提出了借鉴他山之石,加快推进河池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浙江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与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从党中央首次将生态文明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来,全国各省、市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到措施、从规划到目标、从城市到农村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新途径。为加快河池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工作步伐,根据国家环保部和自治区环保厅的推荐建议,2015年5月市生态创建办公室组织环保、财政、经信、水利、林业、农业、住建、国土等部门领导赴浙江湖州及相关县市进行了生态文明建设学习考察,并取得了丰硕的收获与成果,一致认为,湖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与经验对河池市生态文明建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与成就
湖州市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它地处浙北边缘,北滨太湖,东与江苏省接壤,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湖滨城市,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之称,享有“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美誉。2003年4月湖州市第5次党代会确立了用10-15年全面建成生态市的宏伟目标。截止去年,湖州市已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称号,并拥有1个国家级生态县、1个省级生态县、1个全国唯一的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实验示范区、1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3个省级生态乡镇、101个市级生态村。在强势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进程中,累计完成占全市农村人口80 %,即7000余自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300个行政村建成近万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置模式已使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率高达80%以上;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80处、厌氧发酵池1. 12万立方米,年处理畜禽粪便污水能力达80余万吨;建成农村能源生态循环经济技术模式示范户302个。此外,湖州市还累计创建完成16家省级绿色饭店、61户省级绿色家庭、31家省级绿色企业、19个省级绿色社区、8家省级绿色医院等。特别是2014年6月获批为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后,湖州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步入了强劲发展的快车道。
2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实践与经验
2.1认识统一,组织周密,领导有力
根据浙江省委有关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总体要求,继2003年4月湖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生态市的奋斗目标之后,湖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为全市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坚持了“绿水青山是湖州的金山银山、生态优势是湖州的最大优势之一”的共识,并响亮的提出“高举生态旗、打好生态牌、建设生态市”,将生态优势定位为湖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市人大适时做出了加快建设生态市的决议。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国家级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环境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四城联创”的千人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和安排部署。每年年初,市政府均要与各县(区)长签订任届和年度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市政协亦围绕着生态市建设积极献言献策,适时组织政协委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视察调研。市生态办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协调各方、整合资源、督促检查的综合职能,牵头统领生态市建设主线工作。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办、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环保局、规划建设局、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公安局、交通局、旅游局、科技局、教育局、文广新闻局、市妇联、等26个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履行职责、全方位地推进了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市各县(区)、乡镇、村庄也均把生态创建确定为“一把手”工程,扎实地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区域协作、全力推进、卓有成效的工作格局。此外,市人大连续数年开展环保执法大检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讨论研究生态市建设,市政府亦经常召开环保专题会议等。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动下,各县(区)还确立了生态立县(区)发展的战略,形成了书记、县(区)长、乡镇长亲自挂帅、亲自协调解决生态创建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重大问题的工作新机制,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2.2舆论先行,宣教深入,规划到位
为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断增强全市各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生态理念和法制观念,真正使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湖州市、县(区)两级宣传、精神文明办等部门以突出生态文明、弘扬环境文化,倡导自然和谐为主题,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法制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等。每年伊始,市委宣传部都要专门召集市级各新闻单位,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闻宣传进行统一部署。市级各新闻单位均按要求开设了专栏、专题、日报、晚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连续的深度报道。市广电总台利用新闻、关注、特别关注等多种节目,大力宣传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和重要进展,特别是通过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根据浙江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州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生态市规划编制工作小组、研究并理清了规划编制的重点、方法、思路、要求和措施。《湖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大纲》和《湖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经过三上三下反复咨询和论证,在通过省生态办组织的专家论证后,再经市政府颁布实施。湖州市所辖3县的《生态县建设规划》和2区的《生态区建设行动计划》也全部制定实施。同时,市、县(区)两级还分别编制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专项规划,各县(区)所有乡镇都编制了生态乡镇创建规划,部分村庄制定了生态村创建计划,基本形成了市、县(区)、乡镇和村庄生态规划体系,从而确保了全市生态系列创建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与顺利实施。
2.3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扶持重点
根据《湖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结合生态市、生态县创建工作的实情与要求,湖州市、县(区)两级政府及市、县(区)直各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制定、整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杠杆的调节作用,引导社会各种资源向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集聚。为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市政府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统一纳入到同级财政预算并持续稳定和不断地力口大财政投入,为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生态乡村系列创建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依据生态市建设发展需要,湖州市财政设立了“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了《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湖州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湖州市区污水集中处理项目以奖代补实施办法》等。市政府在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千村整治、百村示范” 2500万元;“万里河道清淤”2000万元;废弃矿山环境治理1000万元以及循环经济、节能 减排、育林等省补专项近6000余万元,并对市、县两级环保部门收取的排污费除上缴中央、省之外,留给湖州市的部分进行了统筹安排,全部用于生态系列创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此外,湖州市还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十二年累计争取到用于污水处理方面的国债资金28220万元,其中国债补助20460万元,国债转贷10850万元,较好地支持了全市生态创建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快地推动了全市生态市、县等生态系列创建工作。
2.4统筹城乡,重点优先,全面推进
根据《湖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湖州市中心城市要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安吉、德清两县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到2016年将全面建成生态市。针对生态创建目标,湖州市政府大力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城市噪声达标工程、城市生态景观工程、城市形象美化工程、城市综合整治等十大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素质和水平。同时,将“创模”工作理念辐射到全市,城市管理的手段运用到郊县,环境保护的设施延伸到农村。并以安吉县全国生态乡镇创建和德清县所有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为突破口,重点实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乡村面貌改善等事关生态市、生态县建设成败的基础工程。
美丽乡村是美丽湖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湖州市结合生态村和生态乡镇创建,与浙江大学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示范区,特别是将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从当地实际出发,湖州努力抓好“三个城乡一体化”即城乡生活垃圾处置一体化。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中转站,村村都有收集房,不断完善“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置模式;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心城市和所有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施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0座,建设总规模为日处理污水能力87万吨。320个村运用生态湿地净化、沼气发酵技术、美国阿克曼技术或接入企业污水管网等方法处理生活污水均已取得圆满成功;城乡饮用水源保护一体化。启动了市区集中供水管网建设,开工建设了老虎潭水库。为改善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安吉县创造性地运用工程措施在老石坎水库上游深溪河流域实施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湖州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村综合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显著改善。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21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063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各省首位并长期名列浙江全省之冠。
2.5完善机制,制度保障,监管到位
湖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创新并总结了行之有效的三项工作机制和两项监管办法。从而强有力地推进了生态市、县建设。其三项机制为:一是建立行政首长责任机制。湖州市委组织部根据市政府生态市创建的总目标,从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战略意义,基本内涵、精神实质、战略途径、发展举措等方面运用“专家授课、学员研讨、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对各级领导干部先行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13年来,湖州市先后培训干部达10000余人次。通过对市、县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在全市和县(市、区)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权重,设立了环保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了特殊生态价值地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推出了生态危害官员问责制,从制度上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责任。二是建立了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湖州市政府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绿色GDP核算应用体系,一改传统的单一经济考核为综合考核,增加了社会发展、资源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同时,严格地实行个性化考核,按不同县、乡在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承担的不同使命,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从而成为全国首家运用绿色GDP核算应用体系的地级城市。三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公共财政制度。湖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多元筹资、定向补偿的原则,对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担负着生态维系职责的地区给予生态补偿。此外,有关部门如林业局还制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制度》等。其两项监管为:一是实施科技监管。湖州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环境监控与应急指挥中心,对省市重点污染企业、集中水冲矿区、饮用水源地及太湖生态监控点进行实时监控。二是实施重点监管。对全市可能或潜在危害、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等重点污染源实施动态管理,适时公布每年度的市级环境监管重点企业名单。积极引导和督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创建省市绿色企业。此外,创新思路,在湖州率先开展环保诚信企业评选活动等并将监管与评先结果全部纳入到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
3加快推进河池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路与对策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为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推动河池市生态市、生态县等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市、县(市、区)政府一定要向湖州市、县政府那样切实把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确立为统领全市、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抓手,定位为各级一把手工程。各县(市、区)都要成立以县(市、区)委书记、县(市)长为组长,县(市、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同时,要专门设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市、区)政府副职任生态办主任,环保局长任常务副主任,县(市、区)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为副主任,并配备一名专职生态办副主任。为确保生态市、县建设工作的落实,生态市、县的创建均应由市、县委全委会做出决定,同级人大做出决议,用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使生态市、县创建不因市、县领导的变动而受影响。另外,每年市政府要同县政府、县政府要同乡镇政府签订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工作责任书,下达具体创建任务,并明确责任人和联络员,年终考核时与干部的奖惩挂钩,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3.2规划先行,目标明确,重点突破
生态市、县创建的龙头是编制规划,目前,河池市生态创建办公室已委托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了《河池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南丹、巴马等11个县(市、区)均已委托自治区环科院等科研院所编制完成了《县(市、区)生态建设规划》。但市、县两级还要根据其经济社会发展实情,加快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编制。市、县两级还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积极组织编制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之居,生态城市等专项规划。全市各乡镇和二分之一的行政村也要编制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规划,切实争取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规划体系,并按照各级各类规划的要求,市、县、乡镇、村庄要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的各项具体工作的全面展开和各项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以及各项激励保障措施基本到位。鉴于生态市建设必须要有80%的县建成生态县;建成生态县又必须要有80%的乡镇,建成生态乡镇;建成生态乡镇又必需要有80%的村庄建成生态村,因此,要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入手,使生态村建设先行一步,加快全市的80%的行政村庄建成高标准的生态村。
3.3宣传开路,富教于建,营造氛围
一是市、县两级组织、宣传部门要把生态市、生态县等生态文明系列建设作为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每年市委、县委主体班次办学计划,统筹放入到干部教育培训总体工作中来谋划部署。市、县两级党校要重点抓好市、县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领导、重点乡镇党委书记的教育培训工作。每年至少举办1~2期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和生态县建设方面的专题研究班。二是市、县两级精神文明办公室、文化、广播电视、新闻等媒体要把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组织、引导群艺馆、文工团、桂剧团等文化单位深入到市和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感受生活,积极创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文艺作品,艺术地反映全市生态市、生态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人民群众对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参与的高涨热情。电视、广播、各级各类报社、电影、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农村电影等窗口单位都要宣传有关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的内容,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各种生态文明建设宣传造势工作。三是全市各高等及中、小学校都要充分利用本土人文、地理、气象、动植物、自然资源、工业生产等组织生态环境考察与环境调查活动,增强老师与学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市、生态县建设意识。每年的4 . 2 2世界地球日、6 . 5世界环境日都要组织学生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校园报社等方式强化宣传教育。各中小学、幼儿园一定要按照《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的要求,并在创建绿色校园的活动中,因地制宜地通过学科渗透、专业课程、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综合活动形式有效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文化氛围。
3.4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全市市、县两级政府一定要坚定的确立科学发展的生态理念,在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的实施中,一要创新政策机制。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在没有环境容量的地区坚决禁止新建任何污染项目,破解全市生态市建设所面临的空气、水、环境质量等突出的难题。二是要完善考核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绿色GDP考核和个性化考核,把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到入政府及部门年度考核之中,并逐年提高生态市、县建设工作在本县(市、区)、乡镇、村庄考核的分值,切实将生态系列创建完成情况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从干部考核任免层面上加强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刚性约束。三是制定和完善《河池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大生态市建设工作的考核督察力度。四是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设立全市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相应制定《河池市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市、县两级财政预算中明确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市、县建设,并逐年增加同级财政预算的投入。同时,环保和财政部门还应抓紧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以统筹安排各部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补助资金,确保上级和同级政府有限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并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出应有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俞海,夏光,杨小明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特征和实践基础及政策路径[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1):05-11.
[2]李庆瑞.实行最严密的环境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5-6.
[3]夏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9-11.
[4]周珂.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制理念更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72-74.
[5]罗丽.论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环境法体系的完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75-78.
[6]杨朝霞.破解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五大瓶颈问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82-85.
[7]许岳香.关于苏州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166-167.
[8]闵毅梅,曹志宏,杜星妍.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175-176.
[9]王金南,秦昌波,苏洁琼,等.国家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制改革方案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5):7-10.
[10]杨晓棠.关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5):44-46.
[11]张家炜.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85-87.
[12]谢永明,李文军,刘援.再论可持续发展、生态健康与生态文明[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146-148.
Practice and Implication on Innov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uzhou
PANG Shaojing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Nanning City,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002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ode and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of Huzhou from various visi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accelerating the Hechi city by the good reference.
Keywords:Huzhou of Zhejiang;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practice and im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16)02-0150-04
作者简介:庞少静,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生态环境规划与环境工程科学研究等
引用文献格式:庞少静.湖州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借鉴[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2):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