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篮球教学俱乐部化现状调查

2016-03-13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20期
关键词:俱乐部课外篮球

□梁 辉(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高校篮球教学俱乐部化现状调查

□梁 辉(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体育教育践行改革创新路线也是必然的,篮球作为一项大众化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受高校大学生的欢迎,此时高校篮球教学俱乐部的建设健全极大的激发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致。本文作者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高校篮球俱乐部的建设对大学生体育教学体系起到了填充的作用,它的发展进程可以为高校其他体育课程教学事业的改革提供指导性建议。

高校篮球教学俱乐部现状调查

俱乐部(Cl ub),起源于欧美国家,其是社会团体以及各种娱乐性场所的总称,因此也称之为总会。而高校篮球俱乐部一般那是由大学生自行、自愿组建的,它一般是在体育馆中进行的,进而开展与篮球相关的运动项目,俱乐部的建设健全满足了大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欲望,协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运动精神,当然其也发挥了强身健体的功效。对高校篮球俱乐部开展调查工作项目,有利于我们更加透彻的了解高校篮球教学法的现状,有助于篮球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1、确定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将某一高校篮球教学俱乐部模式设置为研究的对象,把在校大学生、篮球任职教师以及公共体育部门的负责人员设置为本次研究工作的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一是访谈法;二是调查问卷法;三是查阅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访谈法的应用面对的对象可以是从事高校篮球教育工作的教职工以及公共体育部门的主管,这样调查人员就会对该高校篮球教学与大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对大学生开展访谈工作掌握他们的出勤情况以及对篮球俱乐部赋予的期望有哪些;而问卷调查法的应用,使研究人员通过问卷回收的效率可以直观的判断该高校学生、教师对篮球俱乐部秉持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有效回收率的百分比是极高的,就说明该高校的师生对俱乐部持有极高的热情;文献资料法的应用主要是采集国内外高校篮球教学的资料以及整理与俱乐部相关的研究文献,借此去完成对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概念的界定任务,总结俱乐部教学的优势以及可行性,为高校篮球教师解决俱乐部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

2、探讨目前高校篮球俱乐部的现实状况

2.1、高校篮球俱乐部开展的规模

首先在调查进程中,调查人员对该高校篮球俱乐部进行分门别类,大体上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课外篮球俱乐部,二是课内篮球俱乐部,在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众多高校的篮球俱乐部类型有六成以上的均是课外的,只有个别的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采取的是课内、课外双型的教学模式。从现阶段高校篮球俱乐部开的规模进行调查,其一般是小型的,但是俱乐部拥有明确的核心思想、组织结构日趋完善化,也就是说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正处于良性发展的改革时期,其规模不断壮大发展。

2.2、篮球教师对高校篮球俱乐部开设秉持的态度

参与此次调查活动的体育教师中,有65.5%的教师认为课外篮球俱乐部开展对篮球体育教学事业到这极大的辅助效应,也就是说这部分教师对开展课外篮球俱乐部呈现支持的态度,34.5%的体育教师中部分秉持中立的态度,剩余的教师不赞成,他们认为参加了课外篮球俱乐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行为自由、不利管理。调查人员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之所以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对篮球俱乐部的开设没有呈现出赞许的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们自身对俱乐部性质缺乏准确的认识,认为其仅仅是玩闹的场所。此外通过走访,调查人员切实的了解到高校资金的相对短缺,俱乐部管理体制以及教练的聘任机制上的缺陷都对篮球俱乐部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或者是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一致性的渴望篮球俱乐部的建立,他们认为其有助于自身篮球技能的完善与强化,并满足了他们课余时间随时参与篮球训练活动的内心诉求,当然在俱乐部中每一位成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大学生借此环境找寻归属感、集体荣誉感。

2.3、高校篮球俱乐部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方式与组织形式

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调查人员明显的发现大学生参与各类型篮球俱乐部活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具体的说课外篮球俱乐部一般都是单项化的体育俱乐部,具有社团的色彩,它是以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广泛的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的课外篮球俱乐部中大学生自行的选择课程的种类,上课时间也不受制约;而课内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教练在参照俱乐部成员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层教学,在课内篮球俱乐部中教练重点向学生传授篮球理论知识,并强化学生对理论的应用能力。与课内篮球俱乐部相比较,课外篮球俱乐部组织彰显出强烈的灵活性与多元性,借助技能竞赛活动去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树立团队协助精神总之,在教练的悉心指导中,在俱乐部成员的相互配合下,参与课内、课外篮球俱乐部的大学生增强了与篮球相关的技能水平。

2.4、课外篮球俱乐部学生获得时间的安排与活动场地的设置

在走访中调查人员了解到,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因为专业课程繁多、课时紧张、以及对大学环境不适应等内外在因素,导致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少之又少,而高年级的大学生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强的环境中,忽视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此时他们体能素质得不到提高。再者,扩招制度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开展,对高校体育馆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制约性,具体表现在体育馆的占地面积越来越小,这也是影响高校篮球俱乐部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篮球体育器材设施的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大学生参与俱乐部活动的积极性。调查数据显示,90%的大学生都存在这样的心理诉求,他们希望自己所在院校加大对校内部场馆的建设工作力度,将陈旧的篮球设施替换,总之大部分大学生认为高校只有将更多的资金投放于篮球运动场地的建设以及运动器材的采购方面,加大对现有设备的检查、维修以及保养的工作力度,此时高校篮球运动文化建设工作顺利的开展了,其将会带动高校课内、课外篮球俱乐部的开展。

2.5、分析高校篮球俱乐部经费来源的问题

费用问题一直被视为高校篮球俱乐部在开展以及运行进程中重大问题,各个地区高校、不同类型高校的篮球俱乐部经费来源途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高校课内篮球俱乐部的花销都是院校财务处供应的,也就是说其依赖学校拨款而生存发展,但是其也对俱乐部成员收取少量的费用,主要用于足球、球衣的购买这些小型的开销上。借助本次调查活动,我们对各个高校课外篮球俱乐部经费的来源渠道进行归纳,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途径一是经费来源于俱乐部成员缴纳的;途径二是对俱乐部成员收取的培训费用;途径三是来源于高校财务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部分课外篮球俱乐部来说,其经费的来源主要渠道是学校的拨款以及俱乐部成员缴纳的“会费”,而课内篮球俱乐部对学校拨款存在极为强烈的依赖性,因为学校对其拨款的金额对课内篮球俱乐部的花销是绰绰有余的。总之,通过此次走访调查我们知道,不同类型的篮球俱乐部经费的来源渠道主要是由自身的性质决定的,所以对于课外篮球篮球俱乐部来说,只有合理的对学生进行收费,那么才会满足各项俱乐部活动的基本需求,有利于高校篮球俱乐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高校篮球教学中实施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对篮球俱乐部教学开展的优势进行总结:

一是篮球俱乐部的构建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这是因为俱乐部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扭转了高校“重智轻体”的现状,在俱乐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显出来,任何篮球技能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大学生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在高校篮球俱乐部的指引下,在校大学生培养自己的体育意识以及强化了健康理念。此时我们可以断定的是在篮球俱乐部的庇护下,大学生参与篮球技能训练的意识得以构建,当然在俱乐部环境中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喜爱程度更加深化,在篮球俱乐部的辅佐下,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精神”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

二是高校篮球俱乐部的开展可以视为体育教育工作延伸的部分,这是因为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体育推行的是两年制的普修体制,大一、大二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大三、大四采取的是自主学习模式,在这样的体育教学局势中,大部分学生就不会自觉的参与体育运动活动,最终导致体育教学工作“断层”现象的形成。而俱乐部的出现,吸引了那些热爱篮球运动的大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定期的为其举行竞赛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篮球体育精神追求的动力,此外在优质俱乐部环境的依托下,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效率实现了大幅度的提高,此时高校篮球教学事业生生不息,洋溢着无限的活力,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总目标的落实。

三是高校篮球俱乐部的开展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是因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体制使学生实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任课教师的心理诉求,此时体育教师就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使用多样化的、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对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创新,在业余时间不断的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总之,在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工作开展之时,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职业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4、借助调查活动探究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的模式

教学模式包含的内容是多样化的,指导思想、目标、组织流程、方法策略等。通过走访调查工作的开展,我们认识到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对《纲要》的呼应,其将“素质教育”、“健康教育”、“愉快体育”与“终身体育”等多种教育理念整合为一体;对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目标进行挖掘,其是使俱乐部成员扎实的理解篮球运动特色的基础上,由浅入深、须循渐进的掌握篮球理论知识与与运动技巧,同时利用优秀的篮球人文知识去感染大学生,使他们树立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高尚精神;在教学组织方面,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可以不受高校公共体育部的约束,在俱乐部管理中心的辅助与安排下自行的开展篮球基础理论教学活动、篮球技能训练活动、竞技活动或者是与篮球精神相关的宣讲活动等。总之,通过此次调查活动的开展,使我们认识到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对篮球教学课程的改革与优化,其散发针对性、趣味性、科学性、合理性等多种色泽。

5、结语

综上,高校篮球俱乐部的开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他强化了在校大学生的体能素质,使他们树立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观念,另一方面其提高了高校篮球教学质量,推动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进程。

[1]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宄[J].体育文化导刊,2010.

[2]陈勇.高校篮球俱乐部改革之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

[3]彭昕,权斌.篮球选项课分层分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3).

[4]尹念龙.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

G841

A

1006-8902-(2016)-10-LXY

梁辉(1982-),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平顶山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俱乐部课外篮球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过了把篮球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