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语文学科需要注意的问题
2016-03-13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新房子镇中学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新房子镇中学 张 琳
庄子说“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任何东西的形成必须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修剪、不断的完善才能成型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贯彻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疑探”教学法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从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和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改变了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始终是思考者、实践者、评价者、体验者,从而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可以说,“疑探”教学带来了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当然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以读悟情、以读生情
语文教学在实施“三疑三探”的过程中,切莫丢掉“语文味”,一定要突出语文的学科特点。“疑探”教学改革实验以来,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把语文教学简单“问题化”的现象。即:在“设疑自探”环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整理形成“自探提纲”,让学生匆匆读一遍课文后,然后就完全抛开了文本,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回答问题、小组讨论问题、学生展示评价问题,不再让学生去读课文,也没有对重点语段、重点词语的品读、分析和感悟,似乎语文教学就是为了解决那几个问题,把几个问题的答案规范的展示出来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课堂表面上看来学生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人,也显得很“热闹”,但总感觉没有深度和厚度,没有了“语文味”,其实也没有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在秦老师的这堂课中这一点解决的很好,不仅在课前让学生熟练朗诵,并且将诵读始终贯穿课堂,因为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秦老师可以做到在课堂最后让学生起来背诵,也就是变相的检测了这节课的教学成果,充实了课堂。
二、感悟文章内容
我们不妨深入思考一下语文教学的要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好三个字:境、情、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理。其实课文只是一个媒介,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感情,最终要通过课文这个媒介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意境、思想和感情,教师应该是催化剂,作用是加速这个传递的过程。
因此,语文教师要生尽千方百计让静止的铅字鲜活起来,让呆板的铅字生动起来,让冰冷的铅字温暖起来。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领会课文的思想和感情,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夸父逐日》这篇文言文,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这种英雄情感,对于每一个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不难体会到的。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大多是在这个和谐而美好的社会中,他们无法理解那种在特定年代培养起来的对自然的探索欲望、征服欲望。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5分种课堂时间内,既要为学生再现一位“有胆量有决心有远大目标的”的夸父这一光辉形象,激发他们对夸父的敬佩之情,让他们领悟到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而在明晨。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人生观,这对于我们教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况且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往往渴望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决定自己的情感倾向,而不愿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这无疑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三、重视对语言的“品”
在实施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如《夸父逐日》中的邓林意为“桃林”,我们在理解时是否可以为学生拓展其美感:春暖花开的时候,芬芳的桃花因吸纳了一个英雄钢铁般的意志,幻化为天地间最美丽的春景,绚丽了人间。使学生脑中有画面、胸中就会有情感。在对语言的“品”的过程中,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同时语文教学又入境入情入理,有了“语文味”。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除了读还要写,回归文本进行写作,这也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语文学习除了要读、品还要写。写作水平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备好的语文素养。秦老师在最后给学生留了一道编写神话题,不仅题型新颖而且联系先今生活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发散了思维、锻炼了文笔,最大限度的展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见多才识广,只有厚积才会勃发。总之,语文教学实施“疑探”教学法时,一定要突出语文的学科特点,要深刻领会“疑探”教学法的思想精髓,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充分彰显“疑探”教学法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