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6-03-13吉林省珲春市马川子小学安敬爱
吉林省珲春市马川子小学 安敬爱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课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她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单纯,都爱受到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计算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10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始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11-9=2,12-9=3,19-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不一样。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够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11-9=2,12-9=9,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学生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从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从新考虑关于10几减9的相关知识。而那些还不会计算的同学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就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主义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代表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有一次遇到这样一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三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有的同学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说道:“小红前面有5个人,后面3个人,5+3=8,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在举手呀。”诸如此类声应道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一些。
四、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子里:一盘放一个,另一盘放3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2个;一盘放3个,另一盘放1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在抽象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现,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度。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来时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我借助每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