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思维兴趣,焕发课堂活力

2016-03-13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大竹中心小学傅献斌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期
关键词:长方形三角形面积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大竹中心小学 傅献斌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应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思维是兴趣的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只要这样,就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焕发课堂活力,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从而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若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谈几点体会。

一、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入手,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数学教师,他们在从事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都十分重视直观性教学。因为直观的东西,我们在教学时更容易被学生认知和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都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动手操作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直观性显得尤其重要,忽视了这一教学手段,教学一般不会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直观教学,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从而体现“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时,如果仅仅通过测量,由于测量存在误差,学生很难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结论,这时可以通过动手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或折成一个平角,而平角的度数为180度,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观观察,经过不完全归纳,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可以先出示几个大小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利用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摆一摆,根据数小正方形个数来得到长方形的面积,通过三组数据的对比,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习起来,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感到很有趣,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三、注重学生操作能力,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量一下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梯形面积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请你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操作,共围出的图形:长方形有4×3、6×2、12×1;平行四边形有12×1、6×2、4×3、1×12、2×6、3×4。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他围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算式是6×4÷2。 受此启发,其他学生又围出了另外的三角形,如8×3÷2、4×6÷2、12×2÷2、3×8÷2等。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围出了梯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如(1+7)×3÷2、(2+6)×3÷2、(1+5)×4÷2、(2+4)×4÷2等。通过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它们之 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面积应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至此,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围出的图形中是否包含了已学的所有图形?学生马上回答“没有包含正方形”。我又问:为什么没有包含正方形? 如果要围成正方形,其条件应怎样改?这两个问题,学生当然能轻易回答,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它又把学生思维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了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再次得到发散,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当然,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也是难免的,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些情况,学生的知识建构就会产生困难,甚至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意外当成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去引领学生探究,促进有效生成,使课堂教学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猜你喜欢

长方形三角形面积
我爱长方形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用面积求坐标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