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数感的5种方法

2016-03-13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杏树岗镇金山堡小学张秀丽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期
关键词:数感小朋友交流

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杏树岗镇金山堡小学 张秀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的身高56米”“床的长度是2厘米”“100米比赛的成绩是10分钟”……对于这类错误的认识,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学生太粗心或解题方法有误,其实探究其深层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良好的数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感问题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点滴浅显的经验,总结如下。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重视估算,讲究方法,形成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教材标准指出,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计算前的估计意识和能力,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数豆子》中,先让学生估一估一把豆子有多少粒,然后再让学生数出10粒豆子,以此为标准在进行估计。这样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策略,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很有好处。又如,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中,在“套圈游戏”情境中“先估计一下,淘气能赢吗”,在“乘车”情境中,“先估计一下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等问题,未进行计算之前,先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估算,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后验证估算是否合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尝试探索估算的策略,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形成数感。

二、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培养数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例如,在学习《体育场》一课时,教学初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现实情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人数估计一下自己所在的年组的人数,再估计一下全校的人数,根据这个方法,由体育场内一个看台的人数推出整个体育场的人数。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感受大数。

三、注重实践、体验、交流,建立数感

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体验1cm、1m实际有多长,让学生先估测一些熟悉的物体长度,把抽象的长度单位1m或1cm,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又如认识“面积”单位中,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c㎡,1d㎡,1㎡,使这些单位变得直观、具体,再让学生动手剪一剪面积是1c㎡和1d㎡的正方形,从而推出1d㎡里有100个面积是1c㎡的小正方形,即1d㎡=100c㎡,同时推出1㎡=100 d㎡。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在交流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测出了它的长和宽。交流的时候,展示出全班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一是有的用卷尺量;二是有的先测出一根绳子的长度,再用这根绳子一段一段地量;三是还有的用步测的方法去量。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同时也增进了数感。

四、有效使用教材资源,发挥习题价值,强化数感

新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进行数感训练的题型和题目,关键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地把握和实施,运用比较科学的数感训练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不仅学会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数感得以发展和提高。如对于“分糖果”中的将20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一次给每个小朋友分1块,直到分完20块;有的学生在第一次每个小朋友分1块后,发现还剩不少块的,于是第2次每个小朋友分1块;有的学生对数量有较好的感觉,可能一开始就每个小朋友分2块……调整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数感。又如,“100以内数的认识”找出数学课本的第15、25、40、60、85页。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只是让学生按页找是非常简单的,缺乏一定的挑战性,也不利于学生数感的发展。在教学中本人采取了如下的设计,效果不错:看看我们的数学书共有几页?摸摸、看看有多厚。猜一猜书的一半大约是几页,你能比较快地找到接近中间的页码?再请你找到50页,然后你能尽可能快的翻到100页吗?这里要讲求方法和策略,必须用到估的方法,而且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感受到一般纸张的不同页数相对应的厚薄程度。其实这就是对于抽象的数的一种物化或外化方式,也正是数感的一个方面。

五、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找数、说数、用数,发展数感

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找数、说数、用数,并从同伴表达的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用数描述和交流。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家庭中的数”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搜集到的大“数”到课堂上交流。学生搜集的数简直是五花八门:储蓄存款有多少;一个月用多少度电;用多少吨水;地面铺了多少块地板砖等等,还有的学生从中提出质疑:小明家一个月要用350度电?平均每天要用多少度电?如果按每度电0.5元钱算,一个月要用多少电费?学生把具体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体现了学生用数学意识,并在交流中培养和发展了数感。

总之,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需要教师钻研教法,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培养、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数感。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让学生感知、探索和发现,在感知、探索、发现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随着数感的建立、形成、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一定会有所提高。

猜你喜欢

数感小朋友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Let’s DIY Poster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