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色校园在国立台北科技大学的应用
2016-03-13朱涛
朱涛
(甘肃建筑设计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浅谈绿色校园在国立台北科技大学的应用
朱涛
(甘肃建筑设计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绿色校园的概念,在可持续性发展节能减排呼声日益亮的今天,成为在进行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重要的新观念。利用校园规划及建筑营造生物共生的环境,使其与所处环境和谐相处,营造健康、生态的校园建筑。
绿色校园;绿能建筑;和谐共处
大学校园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一部分,亦是传道授业、引领当代前沿科研方向的场所。绿色校园的概念,在可持续性发展节能减排呼声日益亮的今天,成为在进行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重要的新观念。绿色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原则体现在:一方面通过采用建筑技术,如国内建设中常采见的绿建筑评估系统、能源利用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资源循环再造、绿建筑营建系统等,控制建筑物理环境如音、光、热、气、水,从而降低建筑能耗。另一方面建设和维护生态系统及与其共生的校园,包括确保生物多样性、原生物种保留及其生态环境的培育、污水生态处理模式、自然水循环系统等。利用校园规划及建筑营造生物共生的环境,使其与所处环境和谐相处,营造健康、生态的校园建筑。
为借鉴学习台北科技大学在绿能建筑设计与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地到达国立台北科技大学考察了绿能建筑设计与实践工作。学习考察参观了台北科技大学的绿色大门、渗水砖、生态池、外联水景、生态绿建筑、生态露台等绿色建筑。台北科技大学获得2011年“世界绿能大学”排行Green Metric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全球第18名,也是全台排名第二的学校。台北科大校园不大,又位于市区,不靠山不靠海,但校方多年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研究,能得到这项荣誉,见证了台北科大校园绿化的努力。在世界绿能大学排行榜重点为 “校园绿地比”、“电能消耗”、“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及“生态永继计划实施成效”5大项及42小项指标进行的评分中,2011年共有全球178所大学参加,英国诺丁汉大学拔得头筹,台湾地区则有大叶大学及台北科大进入前20名。
1 都市生态之门-绿色大门
由北科大的南校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台北科大抢眼的“绿色大门”,这是集设计、材料、艺术三合一的最佳典范,更是成为都市的新地标。
“绿色大门”是使用FRP(玻璃纤维强化塑胶)层层搭接修建成的巨大的树形校园大门。纤维板内植入无纺布包覆的沃土以及爬藤类种子,并依附校园雨水回收及洗手台用水的过滤、净化浇灌系统。据介绍,本来绿色大门上只有四种植物,校园里的许多蕨类植物,袍子飞过来就在沃土上生长,现在的绿色大门上大约累计了二十多种植物。达到了水资源的再利用以及竖向绿化的生态意向,建构了校园面对都市的绿色表情。
1.1 渗水砖
步入校园内地面上的铺砌是由一块块15cm见方的灰色小砖组成,同时闪烁着点点光芒。经介绍,这种砖是台北科大自行研发的利用废弃的煤矸石、建筑废料以及玻璃瓶等固体压制而成的带有大量空隙,同时又具有一定抗压强度的渗水砖。闪烁着点点光芒的是由于其中的玻璃颗粒折射造成的。在多雨的台北踩在溅水的铺地上,是台北人不愉快的经历,而这种完全不溅水的铺地就算我们在参观的当天下着大雨,在雨中行走,亦是一种愉快的经历,此做法是肯定渗水砖的潜在力量,除了实质的效益外,使用者心理层面的效应是推动这项设计的原动力之一。
1.2 生态池
大面积的渗水地面与屋面的雨水管收集的雨水形成了大量的雨水收集,收集的雨水汇集到校园的生态池内。“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生态池营造出的湿地环境保育了大量生物的栖息。生态池池底不使用水泥或瓷砖,并于沟底挖沟、对土堆,做成深浅不一的变化地形,用参入1/20的水泥为底、渗水率低至1/100的红粘土砌筑而成。设置生态池,构建水生态空间,可软化校园空间,同时整合水池空间环境,增植多样水生植物,塑造稳定、物种多样的水环境。去年学校进行多样性生物调查,发现校园内有17个蜻蜓品种,还有巴西乌龟产卵、白鹭驻足、美国牛蛙出现,在这居住超过3年的麻鹭学生甚至还帮它取绰号。从而达到构建水生态空间,保留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1.3 外联水景
台北科大位于车水马龙的都会闹市区,但校园却随处可见鸟类、昆虫,校园四周3段河道串联成流动的水系,上面有浮萍、睡莲,吸引鸟类前来栖息繁殖,自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让周边的温度下降3~ 5度。
台北科大拆除了学校面临忠孝东路80m的围墙,并建构一生态河流,提供多样化的水生植物栖地,对内可以将都市生态与景观渗透进入校园,破除了一般学校固有的围墙藩篱,外则可以将学校的生态校园理念拓展于都市。“台北科技大学忠孝东路校园外联水景”自2000年开始规划,将校园水系延伸到校园外,建立起校园与都市的交流界面,并于2006年荣获台北市政府“台北市都市景观大奖”。
1.4 生态绿建筑
生态绿建筑,又称“绿色小屋”,建设在校园的设备机房之上,利用校园的消极空间,针对台湾湿热气候利用环境条件,规划一座顺自然的舒适室内环境,并朝零能耗的目标迈进。设计整合空间构架、采光系统、墙壁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践等成为一座实验性生态绿建筑。它位于外联水景与生态池之间,及由此环境条件融入其中充分展现生态人文一体的意境。
1.5 生态露台
设计馆的8楼顶,这里设有一座100平方尺大的“生态露台”,成为隔绝人为干扰的鸟类栖息绿地,同时也降低了建筑物的能耗。生态露台的设计理念在于:人类占据了生物的大片面积,于是露台归还一部分绿地作为生物栖息地,同时也是生态理论的实践,鸟类等生物可从这个生态露台飞到另一个生态露台,从空中完成生态城市的另一面的展示。处于屋面的生态露台,除了必要的维修之外只能从远距离观察,使鸟类等生物不受干扰。
2 启示
通过对北科大绿色校园的建设过程和策略的分析,笔者将其之于大陆绿色校园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内容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构建诗意栖居梦想。满园春色的诗意景致并不难建立,难的是心中诗意的构建。久居钢筋混凝土环境的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向往从未消弭,但却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日渐黯淡,北科大在人们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绿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终于破土而出蓬勃发展,形成推动绿色校园建设的隐形力量,唤醒人们对诗意栖居的憧憬。笔者在台北科大参观过程中,亦深深为学生和社区居民等表现出的对绿色校园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深深打动。
2)搭建良好合作平台。绿色校园的建设与推广不仅依赖高校的前沿科研力量,其精致化的经营更需要借助社区居民、学生、行政部门,NGO(非盈利)组织的力量。一方面,校园生态环境设计是国家生态环境建构中的重要一环,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纲领,以其制约当前校园建设盲目追求视觉效果趋势,遏制校园生态系统持续破坏和能耗飙高具有现实意义。北科大“忠孝东路校园联外水景”、“太阳能光电发电系统”、“97年度绿建筑更新诊断与改造计划之台北科技大学校园户外照明改善工程”等项目均得到政府部门支持。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敲掉围墙,突破传统校园封闭环境与社区展开良好互动,整合社区共同意识、发动社区力量放大绿色概念辐射影响,促使从建筑的“绿点”到社区的“绿带”转变。
3)打造长期建设蓝图。绿色建筑建设周期长,一则由于现有建设经验较少,项目难点多。台北科大“忠孝东路校园外水景”,自发现提案、争取经费、得到行政单位支持、施工期间与经费辅助单位之沟通、参加景观大奖活动至登上国外杂志等,前后经历达七年之久。二则由于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平衡需要以十年为单位,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精力等,而我国现有绿色校园建设还多停留在新建节能楼的技术展示层面,对生态系统的建立关系较少。因此,在新校园规划建设或改造活动中,宜预留出生态环境建设周期,给予微环境形成的空间和时间,结合建筑技术,才能打造真正的绿色建筑。
在绿色建筑倡导的今天,我们更希望将所学、所见、所知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贯穿、执行到我们的具体设计当中,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坚信一定可以倾力塑造人文、生态、科技的现代建筑。
S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