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风景园林学观念发展的原因及特征

2016-03-13王森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3期
关键词:观念

王森琦

(山东建筑大学,济南 250101)

当代风景园林学观念发展的原因及特征

王森琦

(山东建筑大学,济南250101)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园林学科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继承传统园林以及如何对待西方园林理念,成为了风景园林学面临的首要问题,认识当代风景园林学科观念的发展背景和历程,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新的理念,更好的运用于我国的园林建设中。本文阐述了园林观念演替的原因及相关历史背景,包括社会变革、环境危机以及学科发展对园林观念的影响,并总结出了园林观念变革的若干特征及启示。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观念;园林史

1引言

风景园林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设计师们的许多作品给大众提供了身体和心灵的庇护所,狮子林、拙政园、龙安寺、凡尔赛宫苑等园林作品都成为了人类宝贵的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风景园林学科受其影响,逐渐突破了自身限制,不仅仅作为一门造园的艺术,同时还与生态主义、人本主义思潮想联系。正是这些新观念的层出不穷和激烈交锋,为风景园林这门学科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生命力。理解风景园林学观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将有助于我们运用这些设计理念和风格,更好的付诸于实践。

园林的历史要远长与园林概念的历史,最早的园林作品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周朝的文王之囿、秦代的上林苑,而最早的园林专著却要晚的多,西方最早的园林著作出现在1638年,是法国人布阿伊索(Jacques Boyceau de la Barauderie)所著的《论造园的艺术》,日本第一本以范山理水为内容的专著《作庭记》大约出现在11世纪末期,中国计成的《园冶》大约于1631年左右成稿,并在三年后发行。这些专著得以出现和流传,除了离不开继承了造园工匠们世代相传的技巧外,还要多亏于印刷术的发明,这种影响在西方比在东方要明显的多。约翰内斯.古登堡促成的媒介革命不仅仅普及大众予书籍,减少了中上等阶级的文盲率,更重要的是书籍的广泛出现促成了“专业化”与“专门化”的形成,知识更容易得到积累,也更易于被别人批判和审视,新兴产业的繁荣弱化了上帝的威严,西方园林知识也由此发展。

园林观念的第二次大发展也借由社会的新一轮革命——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运动的发展。工业革命和信息化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伴随着社会繁荣随之而来的,还有城市问题和环境危机,同时文化危机也开始显现,身份认同和意义的瓦解带来的结果是娱乐业的盛行,过去专业化创造的拥有“专业技术”的个人开始品尝现代制度带来的恶果——制度拥有学习的能力,但没有创造意义的能力。众多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者由此开始反思物质化社会过度膨胀带来的诸多危害,德里达、特里伊格尔顿、哈贝马斯等后现代主义作家便扛起了批判社会的大旗,投身到这场浩大的运动中来。园林设计师中,玛莎舒瓦茨、查尔斯.詹克斯等人带有明显的后现代风格,如舒瓦茨的面包圈花园(Bagel Garden)、詹克斯的苏格兰宇宙思考公园(The Garden of Cosmic Speculation)、文丘里的老人住宅(the old people home Guild House)等,都是运用解构主义、大地艺术、象征主义等手法表现设计师的“反传统”。另外的许多设计师深受这一运动更为隐蔽的影响—艺术理论的兴起,即艺术家兴起阐释自己作品观念和思想的热潮。这促进了园林观念的丰富和多元,乡土主义设计、景观都市主义、生态规划、人本主义等思想层出不穷,这些观念的出现改变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也改变了大众看待园林的方式。

标题中的“当代”是指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观念冲击下的时代,现代用“现代”一词表现与过去时代的分离,亦是表现了现代从现实中和观念里的双重革命,它发端与启蒙运动,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升到顶点,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处于这项运动的漩涡中。现代和后现代不仅是一个历史中的时代,同时还是一种文化冲动和一个历史事件。

2关注园林观念变革的意义

理解风景园林学科观念发展的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相关概念的历史脉络,了解它产生、运作的历史背景,对于现实有指导意义。现如今,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大量西方园林观念涌入我国,设计师和政府面临着众多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兴起了如“绿道”、“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等热潮,许多城市在引进这些观念的时候缺乏更高层次的审视,片面的理解其理念和技术,整片进行复制和移植,造成了巨大的财力和资源的浪费。为何而用,这样一个问题比“如何运用”要深刻的多,理解风景园林学科观念的历史进程,探究其演替发展的原因,并总结出相关规律,将对我国整个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园林观念演替的原因

3.1社会的变革

社会变革是观念发展最根源的推动力,亨利福特提出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生产制造行业的运行方式,过去为少数精英阶层服务的产品,如今大量的生产,汽车的普及缩短了城市的尺度,使之可以近乎无节制的扩张,交通业的革命,公路、铁路、远航交通的发展,解除了自然资源对地区的禁锢,旅游业也逐渐兴起,在1950到1970年的20年间,北美地区前往中美和加勒比海的观光游客从30万人暴增到100万人[1]。全球化将各类观念和文化相互渗透,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象征城市肌理的现代主义和极简主义园林从当代社会的秩序和现代感中产生,简洁的几何形式和金属抛光的材料无不体现了现代城市的繁华与便捷,同时新的城市问题也产生了反对的声音,生态主义、人本主义和地域主义这些“反规划”观念,便是针对城市的种种新问题而生的思考,是设计师们发现在城市生活中,自己与栖居地愈发分离的一次自省。

3.1.1城市的重构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融入到城市设计之中,意图加以理性的规划分区引导建立一个社会生活丰富、风景如乡村一样的城市,半个世纪以后,巴西利亚崛地而起,这座“明日之城”盛名于现代感极强的城市格局、神秘而充满隐喻的各式建筑,以及空旷的街道广场、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居民和郊外庞大的贫民窟。高大宏伟的建筑令人生畏,注重功能主义追求效率的设计理念则丧失了人为关怀,“巴西拉亚体现了巴西人民对现代性的希望,对于现代人来说,建设一座宫殿可以是一个创造性的尝试,然而要住在里面确是一件可怕的事”[2]。与巴西利亚相反的情况,另一个极端是传统城市向内部和向外部的不断膨胀,向外侵蚀了农田牧场和森林,城市内部的各类建筑相互挤压,吞噬了居民的公共空间,基础设施也难以满足大量涌入的人口,人群数量的增加,人群构成和活动的多元化也对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观都市主义便是由此问题而生,其不同于传统园林静态的表达方式,不仅把园林看作是一个空间,还将其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不同人群使用方式和使用习惯的变化,公园也随之做出调整。景观都市主义将景观而不是建筑看作城市发展过程中人文和自然活动的载体,通过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之间的学科融合来设计场地,弱化城市和景观的分界线,将城市视为景观。其是由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等人在1997年4月在芝加哥格雷厄姆基金会召开的景观都市主义大会提出,后将大会各设计师的思想编篡成册,出版了《景观都市主义读本》(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使得景观都市主义这一新词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城市重构产生的另一个变化是地域主义价值的凸显,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建筑、城市装潢材料的统一采集、生产到安装的规范化弱化了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区别,在城市内部,由道路或栅栏分割的楼房和街区把城市划分为一个个孤岛,城市之间的千篇一律和内部的碎片化割断了居民相互联系的纽带,地域主义意味着接近该和整体化,其将文化价值和实践活动相交织,用共同的文化历史归属重塑居民的群体意识,强化群体边界感。地域主义设计认为现代景观设计简洁的形式无视客观世界的多样和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地域主义设计的理念,如日本设计师进士五十八的“乡土设计”(Rural Landscape Design),便是在城市景观中找回地域价值的实例,其通过人性化的乡土尺度、自然的材料意图换回人们对于乡村原始的情怀。

3.1.2中心的消解

过去世界与当代世界的区别,是《奥德赛》和《哈姆雷特》的区别,奥德赛讲述的是英雄奥德修斯回家的故事,而哈姆雷特则代表着个体的觉醒。现代社会就是个体觉醒的社会,一句上帝已死宣告了人的独立,随之而来的还有深意的崩塌。爱弥尔.涂尔干的名言“老的诸神正在老去,或者已经死了,而其他的神尚未降生”表达了迷茫一代的虚无,政府、教会及其他权力寻求合法性的过程让其权力的绝对性受到质疑,没有权力闭合的时刻意味着无法永远被证实为权威。以福柯为首的历史学家认为权力的自我构建过程,是用系统的语言和行动赋予自身权力的过程,如医院和考试便使用规训体系排斥不能适应制度的人。深意的另一种瓦解来源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其认为真理并非是绝对的,其取决于判断者自身的立场和带有倾向性的思维框架。卡尔.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将被亵渎”成为了现代社会深意消失最好的表达。与深意消失同时发生的,是电子信息这一媒介用难以置信的速度占据了社会各个醒目的位置,大量炫目但毫无价值的信息淹没了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不仅仅在各个可见领域爆炸式的增长,其内部也在发生“内爆”[3],内爆和外爆的共同作用消除了意识的界限,媒介的膨胀也挤压尽了真实的世界。诸多批评家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反应。

俞孔坚重回桃花源的口号就是为应对归属问题和文化识别问题而提出的口号,他认为景观设计学不仅仅要解决人类生存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我们是谁和我们存在的意义之类的问题,其意图借助于景观设计学科综合自然、文化和精神三方面要素,创造出新时代的桃花源。俞孔坚审视学科的理念即是向过去映射,又是向未来映射,所以其桃花源的口号既拥有怀旧情结又有乌托邦倾向,也是我国运用风景园林学科解决现代性问题的一种尝试。

3.2环境危机

环境问题从未被如此广泛关注,过渡开发利用造成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了环境危机的主要问题。随着环境危机的逐渐加大,环境问题也真正变成了社会问题和人类问题。面对环境危机,一批园林规划师试图用景观来拯救环境。

生态规划思想发源于美国,乔治.马什于1864年出版了《人类与自然》一书,该书体现了其对工业化社会侵蚀自然的思考,认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生,他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位环保主义者和可持续理念的先驱者。而后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对自然的朴素感情在美国掀起了一阵自然主义狂热,在这些著作的影响下,早期拥有生态思想的项目在许多开放绿地中付诸于实践,例如奥姆斯特德设计的后湾沼泽,这些作品标志着园林设计师从关注自然美感到生态进程的转变。随着1923年美国区域规划学会的成立,生态规划成为了区域规划首要考虑的基础,其成员如刘易斯.芒福德和伊恩麦克哈格在各地进行了大量生态实践项目,后者的《设计结合自然》通过对大量实例基址全方位的调研和分析,运用叠加制图的手法进行考量,认为每一个地区都是历史、环境和生物发展进程的总和。《设计结合自然》影响深远,在1971年获得全美图书奖,成为了生态规划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著作。1986年哈佛大学出版了《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嵌合体—景观和地区的生态学》对于麦克哈格进行了批判和补充,改进了其对于生态规划中对水平维度的漠视,提出了生态的异质性土地领域、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联系互动。近年来,在学科交叉理论的兴起下,生态思想与人文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相融合,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不同的生态理念。

3.3观念的自我更新和批评

园林观念的演变离不开学术界内部的激励交锋和自我更新,观念随着时间、社会的发展和项目的实践逐渐走向成熟,也会由不同专长、不同背景的设计师通过自己的方式的理解展现观念的不同角度,设计项目是设计师理念的实践场所,学术期刊与专注则是观点与观念交锋的阵地。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转变揭示了观念变化的历程,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建设注入了巨大的活力,首先是对传统园林的态度,文革之后新兴起的园林行业提出了复兴传统园林的要求,如何评价接受传统园林则成为了讨论的重点。如孟兆祯先生坚持继承传统园林,同时又推崇园林的中国化和现代化,他用一本《园衍》来致敬明代计成的《园冶》,提出了“表达中国人的情感和延续本土文化”。随着西方留学人员的归国和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以俞孔坚和庞伟为代表又对园林行业进行批判,俞孔坚提出传统园林行业,“要么陶醉于小桥流水和风景、景观的艺术,要么勇敢的承担起设计和协调中国人地生态关系的重任”[4]。而后对于学科名称是“园林”还是“景观”的争论也一直持续到现在。

4园林观念演替的特征

4.1从兴起到流行

新观念的产生既来源于对过去成果的继承,也源于对特定问题应对方式的思考,生态规划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例子,另一种方式是以中介的方式使社会内容进入形式,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设计,布雷.马克思的表现主义等,都是把社会内容的踪迹外部化,通过提炼加工应用到图形线条纯粹的形式中,将历史和文化内容进行图形化和审美化。无论源于哪种方法,其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进行思想的交锋达到顶峰,这种顶峰并不是由自身的价值的体现,不是击败敌人带来的成果——而是成果本身是击败敌人。兴盛带来了赞誉和名气,同时受到大量的模仿,相似手法的重复运用丧失了新观念的新意,大量的模仿也是新观念由先锋派转向流行的世俗化,当新观念无法突破自身结构,持续生产新的内容时,其最终便会收起其光芒,变得常规化,这一过程并非是观念由兴转衰的过程,而是被理性吸收和合理审慎的过程。生态主义设计和人本主义设计都经历了这一过程,其关注点起先聚集在生态或是人性尺度,而后生态或人性尺度成为了设计考量的基础,而不再是核心。

4.2未穿透的范式转换

范式转换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关于观念变革的规律,其认为出现的新观念不仅仅作为具体的真理,而且是一种格式,当其出现时,旧的观念不足以抵抗新的有机传统,而造成整个领域所有方面的变化。园林学科观念的变革部分符合于范式转换的模式,但其观念的转变并非是在领域内瞬间完成的,也不会有颠覆结构的变革,这源于园林学科观念转变时,观念与现实的不一致决定的,园林观念的传播并不是直接被体验的,它需要依托中介化的经验,从实践到理念,或是从理念到实践,这决定了园林观念的吸收过程是由外部进行的,当一个理念普及时,例如生态理念,它经历的是拼贴技术的过程,生态的理念并未贯穿整个项目本身。

4.3被批判和自我批判

现代怀疑主义的兴起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心的消解,还有浓厚的批判氛围,知识不再像亚里士多德的教条一样被供在殿堂,科学的发展使得批判、怀疑、分析和实证思想得以深入人心。没有哪个思想可以一劳永逸的被证实为真理。虽然园林批评并未如文学、哲学批评一样拥有完整的框架程序模式,但这些批评的萌芽仍加速了学科的进步和发展。早年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理念获得巨大反响,生态思想成为许多项目的核心理念,当其他学者发现自己被“生态”所包围时,一场关于过渡生态主义的争论便拉开序幕,麦克哈格的诸多理念,如“生态不仅是一种解释,而且是一种命令”都饱受质疑,他将生态思想当做设计考量的第一位,一个项目的生态性和其他方面,如景观艺术性、文化性的矛盾在此凸显,麦克哈格过于理性和冷淡的处理手法被诸多同行质疑,麦克哈格成为了环境至上,缺乏人文关怀的代名词,史蒂夫.布拉萨在《景观美学》中讽刺,“麦克哈格教导出了一群没有任何像样作品的毕业生”,而后的设计师吸收了麦克哈格的设计理念,又正视对其的批评,开始追求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创造出了更为成熟的作品。

5结语:如何认识和运用园林观念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的《历史的辉格解释》认为,一个观念的普及并不仅仅是倡导它一方的努力,反对一方的存在也同样拥有价值,是双方长久的互动和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体现了这种互动所需要的制衡、妥协和调整。首先,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园林观念,审视推崇的声音和批评的声音,明确为何而用,如何而用,如何适用。其次,我们需要正确的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我国经历的城市化进程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大部分城市并非是工业化过渡而来,而是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来实现城市化,我们在运用园林理念的时候不能做拿来主义,对于传统园林理念和西方园林思潮不能生搬硬套,要从当地的环境、历史文化来决定选取何种方案。孟兆祯先生的“以往为鉴,着意创新”的警示要牢记于心。

参考文献:

[1]US Historical Statistical,p403.

[2](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商务印书馆,2013.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译林出版社,2011.

[4]夏榆.俞孔坚:我在进行城市启蒙运动[J].华中建筑2004,22(6).

[5]李有为.生存的艺术—俞孔坚访谈[J].城市建筑,2008(5).

[6]沈岩.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

[7]龚美雄.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12,10(4).[8]张坤.以生态人类学视角解读景观设计---从《设计结合自然》到《生存的艺术》[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10,12(7).

[9]李伟.关于《设计结合自然》的历史叙事—从历史的角度看伊恩哈格与景观设计学[J].新建筑2005(5).[10]夏成钢.构建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理论孟兆祯学术思想感悟[J].风景园林,2014(3).

[11]杨锐.如何认识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J].风景园林,2014(3).

[12]耿殿磊.梭罗自然观的跨文化渊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13]孙施文.田园城市思想及其传承[J].时代建筑,2015(5).

[14]唐军.追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5](英)杰拉德.德兰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知识,权力,与自我[M].商务印书馆,2012.

[16](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06.

[17](日)进士五十八.乡土景观设计手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Concept Succession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NG Senqi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 250101)

Abstract:With the globalization era,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cept is changing. How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and how to treat western landscape conception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understanding o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cept succession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new ideas and better apply in garde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caus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cept succession and sums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Key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cept; landscape history

作者简介:王森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应用于实践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16)03-0018-04

引用文献格式:王森琦.当代风景园林学观念发展的原因及特征[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3):18-21.

猜你喜欢

观念
转观念 抓落实 谋安全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观念一变天地宽
健康观念治疗
论唐代音乐的传承观念
观念新 利润丰
中国古代竞渡观念的演变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