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浅议
2016-03-12崔淑君河南方正水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崔淑君(河南方正水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山丘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浅议
□崔淑君(河南方正水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系列的惠民政策的实施,给当地民众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依赖土地生存的劳动人口比例逐年减少。尤其是累年贫困山丘区更为突出。农水项目基本覆盖了较为成熟的耕作区块,以往靠天收的局面虽有改观。如何提高土地增效高产,改变种植结构,转换经营模式,改善农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也日益成为了一个关键。山丘区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水土保持、山林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干旱山丘区;土地增效高产;农田水利设施
1 山丘区小型农田水利的现状
1.1用水模式传统,增产不增收
现阶段经过渠道加固工程整修,山丘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设基本的已恢复,但仍不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现有的农村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60-70年代,受当时技术条件、资金等诸多因素制约,建设标准普遍偏低,虽经加固维护仍达不到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的程度,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目前农田灌溉仍以大水漫灌方式为主,来水丰沛时造成浪费;枯水时节又灌溉不上。土地经营模式仍得不到改变,作物种植单一,农田产出仍然满足不了农民致富的需要。粮食亩产量虽有增加,只是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土地附加值较低,农产品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从而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1.2管护不明,责任不分
近年来受天气影响,降水普遍较少,有的水库基本放至死库容,造成灌溉压力巨大,更没能力送水到边远的梯田。因为农村山丘区的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造成各种蓄水设施汛期蓄不住水、枯期又无水可蓄的局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属于建管分离的模式,建设单位把工程移交给下属二级机构进行管理。二级机构只负责主渠道的运管养护,末级渠系转交农村集体投入管护,造成管护不明,责任不分的现实情况。各村组的年轻劳动力基本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远走他乡打工,留守人员多是羸弱老人,水通不到的地方干脆靠天收了,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公共投入缺失,甚至有些山丘区农村原有的蓄水池、毛渠、挡水堰等因无人管护而荒废。
1.3重视不足,缺乏远瞻性
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多年来,各级政府主要是在水利建设布局上,把各种水利建设资源重点投放在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和城市用水、工业用水保障上,对山丘区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足。对农田水利建设不愿投入更多的人、财、物,对短期效益不明显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偏见,认识不够,缺乏远瞻性。山丘区农们脱贫解困也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由政府统一组织实施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设施,转交由村组自行组织管理、维护。在没有合理报酬和外流劳动力人口较多的情况下,农民不愿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出现了“劳动力组织难、资金筹集难、管理到位难”的现象,特别是建设跨村、跨乡的水利工程受行政区域的限制难度更大。因此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直接导致农田水利建设陷入困境,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无人管护。
1.4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资源投入力度不够,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包括财政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等,往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如期提供。投入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在争取的建设项目资金往往满足不了实际规划需要的情况下,只能利用现有的的共用设施,对原有渠道、渡槽、毛渠进行维护及少量的扩建。总体来看,在市场化条件下,相关部门的利益权衡中最容易选择放弃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些具备打井的地方,也因资金匮乏,相关配套设施无法完善,依然采用原始的灌溉模式,单井灌溉亩数远远超过设计要求,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1.5政策支持不够,农民积极性较低
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主要建设项目资金的筹措仍然是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资金,国家还没有成立专项基金,各地市、县级水利部门完全靠申报小型农水项目计划进行实施工程建设,导致筹资投劳难。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困难之处是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但是我们还没有相关的金融制度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专门的贷款、利息、担保等金融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基础没施建设。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风险大,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激励。在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对基础设施的摧毁,更加加重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与矛盾。使农民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表现较为冷漠,缺乏热心、动力及压力,况且,对投资额度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并非一家一户所受益,也并非一家一户所能胜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足发展。
2 对今后山丘区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小农水项目的建议
2.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节水型农业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明显上升,并且表现出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面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从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中国水资源十分紧缺,而农业用水浪费极为严重,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农业成了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85 kg,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2 kg以上的水平。改变人们千百年来传统的灌溉习惯,用较少的水获得较高的产出效益,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重任,也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途径之一,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2开展土地流转和多种经营模式,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问题
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30a前,中国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了土地。但由于土地肥瘦不一,大块的土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划分土地时留下的种种弊病,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如何让土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年度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其中,有大户承租型、公司租赁型、反租倒包型等。
建立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以保持农田水利建设的持续发展,是当前农村水利工作的难点问题。应根据农田水利工程的功能,明确农田水利建设及管护主体,并督促建设及管护主体各负其责。农田水利工程按功能划分为公益性工程、经营性工程和生产性工程,根据不同功能划分确定不同的建设投资形式。
2.3加强农业产业技术推广,实行水利建设问责制度
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基层政府对农田水利财政投入不够,特别是没有重视小农水的问题。因此干旱问题也是责任问题,是地方政府的责任问题。这个问责制的核心就是对地方政府一把手问责,如果出现严重的干旱问题就要对地方政府一把手进行行政问责,类似于我国现在的矿难问责制,从制度上保证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逼着政府对小农水进行必要的财政投入。
2.4帮扶脱贫,以工代赈建设小农水
中国在农田水利治理方面也应该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可以在山丘区丘陵实施“以工代赈”,修建小农水,让那些村庄的农民在农闲时进行修建贮水用水的沟塘渠堰。通过建设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实现建设项目与群众增收的双盈目标,既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又直接增加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某村总户数40户、人口120人,可从项目建设期内参与出工投劳,项目运营后参与种养殖经营后直接受益,实现就地增收,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可以用很多劳动力,因为这是为农民自己服务的,让农民把自己村庄的贮水设施都修建好。农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的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尤其是山村地广人稀,每家每户都有山坡、林地。通过政策扶持、政府引导、小额贷款解决养殖户经营资金,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就业岗位,既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可以解决饮水与干旱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5 结语
山丘区农村普遍存在精壮劳动力匮乏、大量人口外流,有的甚举家外迁,形成空心村,行成房屋空置、人口急剧下降的现实。山丘区可耕土地基本属于粗放经营模式,原有的罐区都是维持着这一传统灌水模式。坡地、台地引水设施基本全都损坏,经济种植受到很大影响,农户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模式,建立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水土保持、山林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才是山丘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根本。
(责任编辑:刘长垠韦诗佳)
S277.7
B
1673-8853(2016)07-0030-02
崔淑君(1963-),女,工程师,河南方正水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程指标代理、设计、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业务。
2016-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