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疗效分析
2016-03-12任丽华
任丽华
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疗效分析
任丽华
目的 探究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1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施行传统局麻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观察组局麻后施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45.4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3.29±1.07)d,显著低于对照组(4.62±1.78)d(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 与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相比,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三线减张法;疗效
鼻中隔偏曲是最常见的耳鼻喉头颈外科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16%~79%[1]。传统的外科治疗术式为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暴露出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疗效差以及影响未成年人鼻及面部的发育等缺点[2]。近年来,有文献报道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佳[3]。为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两种方法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现报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6医院进行治疗的11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男38例,女17例,年龄15~62岁,平均(38.22±3.75)岁,病程1~29年,平均(14.78±2.91)年,鼻内镜下检查“C”型偏曲32例,“S”型偏曲23例,有棘突7例,有嵴突19例,CT显示46例合并鼻窦炎、鼻窦囊肿及鼻息肉。观察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15~61岁,平均(38.65±3.62)岁,病程1~31年,平均(15.01±3.23)年,鼻内镜下检查“C”型偏曲34例,“S”型偏曲21例,有棘突8例,有嵴突20例,CT显示44例合并鼻窦炎、鼻窦囊肿及鼻息肉。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以及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加此次试验;(2)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头痛,少数伴有鼻出血;(3)治疗前鼻塞的VAS评分5分以上;(4)无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内科慢性病史。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麻醉方式局麻,于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将皮肤沿L形切开,于鼻内镜下将黏骨膜分离,在距离骨与软骨交界处前方2mm左右处从上至下将软骨切开直至鼻中隔软骨和上颌鼻棘突交叉处,分离黏膜,切除下方及后方条索状的鼻中隔软骨。然后于鼻内镜下沿骨与软骨交接位置将对侧的黏骨膜分离,用咬骨钳咬除筛骨或犁骨的正中板,使骨段正中位。距软骨前缘后方2mm处将软骨自上至下切开,同时将条索状的鼻中隔软骨从后向前分离并切除。若患者鼻中隔偏曲非常严重或出现软骨脱位的患者,术后用膨胀海绵对称填塞于双侧的鼻腔中。常规给予抗生素,48h后将海绵取出,并隔天1次于鼻内窥镜下清理鼻腔的结痂。对照组:局麻下行传统鼻中隔黏膜切除术。
1.4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和术后平均住院天数。随访6个月,统计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鼻塞的VAS评分。
1.5 疗效评价标准[4]共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3个等级。治愈:鼻中隔偏曲症状消失,无头痛以及鼻炎等症状复发;好转: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减轻,鼻炎、头痛、鼻出血等症状发作频率降低;无效:鼻中隔偏曲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的对比 对照组14例患者出现手术引起的下鼻甲、中鼻甲以及鼻腔外侧壁的粘连,7例患者自述嗅觉减退,4例患者出现感染的症状,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45%;观察组8例术后出现粘连,3例自述嗅觉减退,无术后感染患者,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5)。所有患者经换药、抗炎治疗后症状均消失。
2.2 2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的对比 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4.62±1.78)d,观察组为(3.29±1.07)d,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P<0.05)。
2.3 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对比 对照组治愈28例,好转1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治愈34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5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P<0.05)。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于人群中很常见,严重的鼻中隔偏曲可引起鼻塞、鼻漏、鼻出血、头痛等症状,并且常常合并鼻窦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据统计10%以上的患者只能通过手术治疗来缓解症状[6]。因此评估患者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手术方案是临床医生工作的重点。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以切除大部分鼻中隔支架达到物理性居中的原理,容易造成鼻锥变形、术中术后鼻中隔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不得不采取再次矫正手术,加重患者的痛苦[7]。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具备最大限度保留鼻中隔厚度和硬度的优势明显,而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三线减张法根据产生鼻中隔偏曲的生物力学原理,针对鼻中隔软骨的前方、后方以及下方三条线上的张力过大问题,术中分别游离鼻中隔前、后及下方软骨,并将鼻中隔软骨黏附在一侧未分离且血供正常的软骨膜上。术中如遇偏曲严重的情形则部分切除软骨,于术后对称填塞双侧鼻腔,以确保鼻中隔复位。对于错位明显的软骨和骨段,可分次用黏膜刀进行剔除,有效避免黏膜张力过大而导致鼻中隔穿孔[8]。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传统术式相比,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1] 王岳霞,张丹梅,王斌全.2796名高中生耳鼻咽喉流行病学与生活质量调查[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6):755-756.
[2] 张春雨.内镜下三线减张法与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矫正鼻中隔偏曲疗效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20(12):655.
[3] 阳海林,刘海楼.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鼻中隔偏曲20例[J].福建医药杂志,2010,32(4):172-173.
[4] 张珉.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86例临床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7):119-121.
[5] 赵为海,彭小芳,陈志斌,等.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J].海南医学,2012,23(16):140-141.
[6] 何文萍,李慧卿,马建华,等.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矫正鼻中隔偏曲[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8):782-783.
[7] 洪晓林.鼻内镜三线减张法矫正鼻中隔偏曲[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16(8):1038-1040.
[8] 杨驱云,沈志森,赵侃,等.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85-8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1.044
河北 06700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6医院 (任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