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远程监护系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2016-03-12郭丹
郭丹
(河南弘大医院 心脏重症监护室,河南 郑州 450000)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目前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几率呈日渐上升的趋势。而心脏疾病具有起病较急、病情危重及进展较快的特点,其中,心律失常最为常见[1]。大部分患者都因诊断失误及治疗延误而死亡,因此对其实施有效的监护,以更好地辅助其治疗工作极为重要。笔者探讨了心脏远程监护系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5~78岁,平均(61.5±4.8)岁;高血压患者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25例,该组患者不用心脏远程监护系统进行心血管疾病监护。研究组患者,年龄41~80岁,平均(60.5±7.1)岁;高血压患者23例,冠心病患者22例,该组患者采用心脏远程监护系统进行心血管疾病监护。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降压、降脂药物进行常规治疗,饮食主要是低盐、高蛋白和低脂肪。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心脏远程监护系统进行心血管疾病监护,型号为JX54700034杰韦弗,心电数据的采样率为250.00 Hz,采集频宽为0.05~60.00 Hz,心电图的连续储存时间为24 h[2]。在使用心脏远程监护系统的过程中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严密观察,以确保心脏远程监护系统的作用得以较好的发挥。
1.3 评定标准
在3个月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指标控制情况进行评定。并从显效、有效和无效3方面评定其疾病治疗的有效性,从而判定心脏远程监护系统的应用价值。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显著改善,指标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有所改善,指标得到一定控制;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无任何改善,指标未得到控制。有效率=(显效+有效)/各组总例数×100%;(1 mmHg=0.133 kPa)。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治疗的有效率比较
经分析后发现,研究组疾病治疗的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82.22%,研究组疾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脏远程监护系统能够较好地辅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疾病治疗的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指标控制情况比较
经观察后发现,对照组动脉硬化的指数为(4.4±1.3)Al,血压控制的指数为(139±9)mmHg;研究组动脉硬化的指数为(3.5±1.1)Al,血压控制的指数为(125±11)mmHg,研究组患者的指标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t=3.525、6.607;P<0.05),表明将心脏远程监护系统充分应用到心血管疾病中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指标情况。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通常比较危急,一旦发作就很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猝死现象。因而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潜在的心脏病人群进行及时、有效的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远程监护系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心脏远程监护系统中,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移动网络是数据监测的主要通道,患者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将数据发送到相关医院的监护中心,并由医生诊断后将结果反馈给患者,从而便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措施[4]。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应用心脏远程监护系统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治疗的有效率及指标控制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心脏远程监护系统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相关医务人员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心脏远程监护系统给予充分应用。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科学、有效的心脏远程监护系统,能够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辅助治疗作用,为患者指标控制情况的改善提供借鉴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1]陈磊.心脏远程监护系统对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221-222.
[2]董能斌,胡凯,方永祥,等.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在院前抢救中的应用[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4,23(6):385-386.
[3]叶胜业.心脏远程监护系统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分析[J].健康必读,2012,11(12):220.
[4]徐丽英,邢福泰,土红字.心脏远程监护系统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2010,8(8):100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