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效果研究
2016-03-12殷燕何东凌
殷燕,何东凌
(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广东 河源 517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放大肠镜和色素内镜均在临床疾病的诊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曾有文献报道明确指出,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和结直肠癌之间存在密切关系[2]。在以往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常用手术治疗法有开腹大肠切除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临床实践表明,开腹大肠切除手术所产生的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且患者创口愈合时间较为缓慢,严重时还会使患者胃肠道功能发生紊乱,甚者丧失;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可整块切除较大病变,效果显著[3]。本次研究笔者就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入选病例共50例,均为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病例到院诊治时间为2013年1 月‐2015年2月,全部患者均满足《肠道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诊断标准[4],均未实施过手术治疗和其他保守治疗,患者和其家属均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本实验由当地伦理协会批准,并全程跟踪。本次研究已排除精神异常者、合并肝胆疾病和其他恶性肿瘤者、黏膜下注射后抬举不良或者抬举征呈阴性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50例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例数均为25 例。对照组25例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9~65 岁,平均(54.36±6.97)岁;研究组男14例,女11 例,年龄37~66岁,平均(54.38±6.98)岁。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和平均年龄进行处理分析,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以及性别比例构成上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外科普通开腹大肠切除手术治疗,即按照手术治疗要求和流程执行。游离直肠背侧到盆底,使直肠两侧韧带得以充分显露,对直肠中部动静脉血管进行切断和结扎,离断,冲洗。以电灼的方式进行止血,置入引流管,缝合,常规关腹。研究组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术前将实施手术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患者和其家属,征得其同意并签字,手术室前一天晚上9点过后不可进食,手术当天早晨服用复方聚乙二醇,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所用设备有OlympusCF-Q260电子肠镜、OlympusFD-IU-1热活检钳、OlympusNM-4L-1注射针、Olympus电圈套器、OlympusH260AZI放大器、OlympusHX-610-135金属夹及高频发生器等。对直径在20 mm内的肿瘤,事先在病变病原1点位置实施黏膜下注射,注入5~10 ml左右的生理盐水,同时加入相应的靛青胭脂,以便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之间的分界更加清晰,让病变得以完全隆起且和黏膜下分离,接着利用带钩圈套器实施圈套切除。对直径>20 mm肿瘤,在病变边缘位置选1、2点实施注射,各点生理盐水注入量为5~10 ml,以便病变可完全隆起,且和黏膜下分离,而后借助于带钩圈套器实施多次圈套,完成后切除整个病变,注意创面的观察,若出现踝露血管,可借助于氩气进行烧灼,从而避免术后出血问题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随访3、6个月的复发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两种手术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表示(±s)表示,同时经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经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比较分析可知,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同时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术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个月和6个月复发率均明显多于研究组,两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n=25) 189.21±17.38 524.16±43.22研究组 (n=25) 45.09±14.03† 20.03±2.15†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随访3个月和6个月复发率比较 例(%)
3 讨论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不管是在病变形态上,还是在其发生发展上均有特殊性,和一般结直肠黏膜来源所致隆起性病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研究中应将其划入到特殊类型肿瘤中。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病理表现特征以绒毛状腺瘤为主,锯齿状腺瘤比较少见。病理结构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疾病的增生情况,严重者可发生癌变,表现为浸润癌。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变均是平坦型病变,病变生长方向以侧向为主,大部分不会侵犯深层[5]。在临床中,如果患有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没有得到及时且有效的诊治,或者所用治疗方法不当,则很容易使肿瘤出现恶变,影响患者胃肠道功能,如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严重时还会使肿瘤细胞不断扩散,一旦这些肿瘤细胞扩散到机体内重要脏器时,将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6]。在以往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常用手术治疗法为外科普通开腹大肠切除手术,该手术操作比较复杂,同时创面也比较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也比较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创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此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比较高,肿瘤细胞种植转移的风险大,复发率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内镜诊断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检出率也相应提高,多数病变均可于内镜下实施治疗。目前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对直径<20 mm的肿瘤病变,通常采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该方法简单且方便,效果好,安全可靠;对于直径超过20 mm的肿瘤病变,由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不可一次性整块将病灶切除,通常需要分片黏膜切除,简而言之就是内镜黏膜下分片切除术。临床实践和研究报道证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也比较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比较低,其所具良好效果目前已得到广大医学研究人员和医院的认可[7]。本次研究对照组采用外科普通开腹大肠切除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结果表明,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而言明显要少,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也均比对照组低(P<0.05)。
由此可见,相对于外科普通开腹大肠切除手术而言,采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效果显著且良好,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能避免患者大面积组织受损,加快其康复的速度,适合在临床中应用,且值得进一步推广。
[1]龚伟,黄应龙,苏秉忠,等.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4):230-233.
[2]刘宇虎,柳娟,陈桂权,等.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诊断与治疗[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5):264-267.
[3]王晓天,单红,张迪,等.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巨大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临床评价及复发率随访[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8):970-973.
[4]魏振军,安贺娟,余东亮,等.225例结直肠锯齿状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9):1035-1038.
[5]高丽影,何利平,王丽珍,等.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45例[J].福建医药杂志,2010,32(4):85-86.
[6]杜林枫,蒋军,刘娟,等.色素内镜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2013,18(1):43-44.
[7]胡忠卓,李捷.应用电子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5(7):1038-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