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造影与超声对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2016-03-12梁锐锋梁杏燕
梁锐锋,梁杏燕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广东 江门52903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脑卒中、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病因,早诊断早治疗对避免发生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老年人,发病率比较高,因此早期进行准确的诊断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超声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可动态观察病变,是CT及MRI所不能代替的一种技术。血管造影是通过造影剂对患者的组织和血管进行诊断,操作比较复杂,而且造影剂对患者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该研究对比分析超声和血管造影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诊断,从而确定更好的诊断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对104例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诊断分析,所有患者均具有大于两项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纤溶与凝血机制异常等。根据诊断的方法不同分为血管造影组与超声组。其中,血管造影组患者52例,男34例,女18 例 ;年龄 58~89 岁,平均为(67.8±18.5)岁;合并高血压2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6例,心律失常10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超声组患者52例,男33例,女19例;年 龄57~88 岁,平均为(66.6±19.5)岁;合并高血压22 例,冠心病17例,心律失常9例,慢性支气管炎4例。两组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血管造影组:采用平板式全数字化心血管仪以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J ulkin法行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观察右锁骨下动脉和右椎动脉、右颈总动脉开口、右颈动脉分叉及各分支血管等情况[1]。
超声组:首先进行横向探测,将探头置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采用二维超声显示。在颈前侧位进行作纵向探测,从颈根部沿颈总动脉血管长轴做纵向扫查越过膨大部分别显示颈内及颈外动脉长轴[2]。在二维图像清晰显示血流方向、性质,有无充盈缺损、狭窄、血流中断及倒流情况[2]。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数数据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符合率比较
52例患者诊断出213条血管,其中,超声组诊断出201条,血管造影组诊断出176条,超声组的符合率(94.4%),明显高于血管造影组(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比较
具体见表1,由表1可知超声组的血管条数、颈动脉分叉处血管、颈内动脉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血管造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比较 例(%)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引起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超声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中占有重要位置。超声是一种很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图像清晰,对比度高,而且可以清晰显示颈部及脑动脉管腔、管壁及血流通过情况[3]。能够实时动态地观察管壁及血流细微变化,显示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对其他影像学方法能更好地达到目的。血管造影是通过造影剂的作用进行分辨,经常会出现分辨错误,造成误诊。因此大量的超声研究,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比,从而更能体现超声的优势。曹韵清[4]和裴林林等[5]均进行了血管造影与超声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价值的研究,通过研究均证明超声诊断的结果要比血管造影诊断的结果好。本研究也证明了这个结果。
本研究对比分析血管造影与超声对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通过研究发现采用超声能准确地观察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共诊断出213条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而采用超声诊断出201条,血管造影诊断出176条。进而对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来看,采用超声检查得到检出率比较高,更能准确地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采用超声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更准确地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进行清楚的检查,更适合动脉斑块的诊断。
[1]周利侠.超声与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诊断的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5):1687-1689.
[2]李青.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8):3749-3750.
[3]何玉梅.高频超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8):1209-1211.
[4]曹韵清,黄伟俊.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诊断的应用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14):1887-1889.
[5]裴林林,姜国刚,陈庆伟,等.血管造影与超声对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1):114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