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定向引流术与常规开颅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2016-03-12黎源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1期
关键词:引流术开颅立体

黎源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医院,广东 东莞 523902)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脑循环障碍性疾病[1]。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极差,临床主要根据其出血部分及出血量给予保守或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立体定向引流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探讨立体定向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笔者对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采用该术式治疗的5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以及采用传统开颅术治疗的55例进行了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共收集10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均为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纳入标准:经头颅CT检查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者;年龄18~70岁;患者或家属签定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外伤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有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感染者;无法配合进行研究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2例,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严格监测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并根据生命体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对症处理。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

观察组患者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采用安科脑立体定位仪,CT扫描选定血肿靶点层面,在计算盘上测出X、Y、Z三维坐标系数。选定施术位点,颅骨钻孔,将导向器送到靶点缓慢抽出血肿总量的1/2~2/3,防止过度抽吸血肿造成脑压骤降或脑组织塌陷,引起出血[3]。后置硅胶引流管,冲洗并注入凝血酶止血,夹闭引流管、穿刺点无菌包扎。术后6 h复查CT,残余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5万IU+生理盐水5 ml,闭管留置2 h后,开放引流,1次/d,复查CT,确认血肿少于5 ml为止,缝合创口。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麻醉成功后,依据血肿位置选择扩大翼点或马蹄形切口入路,切开硬脑膜后,用吸引器轻柔地清除颅内血肿,如发现周围脑组织的小血管有活动出血,给予双极电凝止血[4],血肿清除完毕后,根据清除情况及患者病情决定是否去骨瓣。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给予吸氧、抗感染、利尿剂及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3.1 标本采集 分别于清晨采集受试者静脉血5 ml,置于试管中,静止1 h后,置于离心机中,以3 000 r/s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取上清液,在-20 ℃冰箱中保存备用。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3.2 血清PCT、CRP水平检测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检测采用免疫浊度分析法,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操作完全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代表计量数据,两组均数间差异采用t检验,以百分比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PCT、CRP水平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PCT、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PCT、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PCT、CRP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PCT、CRP水平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入院时 治疗1周后PCT/(ng/ml) CRP/(mg/L) PCT/(ng/ml) CRP/(mg/L)对照组(n=55) 4.93±1.13 15.22±1.30 1.53±0.75 4.67±0.58观察组 (n=52) 4.64±1.35 15.87±1.24 1.20±0.35† 2.53±0.33†

2.2 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比较

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比较例(%)

3 讨论

脑出血是神经科患者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变化,脑出血的发病率飞速增长。尹浩军[4]研究显示高血压是导致患者脑出血的首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主要机制为患者血压长期处于升高状态,易在应激状态下形成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而发生血肿,而血肿形成后,对脑组织产生压迫和刺激,导致颅内压升高,对周围脑组织出现继发性损害,从而加重脑损伤。因而,有效清除血肿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基础。

脑出血发生后,因受血肿、水肿的压迫,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脑细胞受损,促使大量的炎症细胞释放,诱导IL-1β、IL-6等炎症细胞因子生成。同时血凝块和血管内皮细胞也会促进CRP产生。血清CRP属于炎性标志物,其浓度的高低可反映炎性程度。报道显示,血清CRP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病情程度具有相关性,病情越严重,CRP水平越高。PCT是一种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由甲状腺C细胞生成,健康人血清中PCT水平小于0.15 ng/ml[5]。而当感染后,PCT的来源主要由甲状腺以外的器官产生,在内毒素或细胞因子的作用下,PCT分解成降钙素,致使PCT释放入血,从而使得血中的PCT浓度升高,故PCT反映了炎症的严重程度,血清PCT水平越高,预示着炎症反应越重[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入院时两组患者均表现PCT、CRP水平升高,但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CT、CRP水平下降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死亡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主要是由于:①立体定向引流术较传统开颅术操作简单,对于患者正常脑组织创伤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因而其术后死亡率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②立体定向引流术能够迅速将血肿清除,降低颅内压,解除血肿压迫,有效控制出血后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有效降低PCT、CRP水平[6]。

综合上述研究,立体定向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死亡率低,有利于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推广应用。

[1]刘涛.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排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VEGF水平影响的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5):583-584.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医学杂志,1996(29):381.

[3]郑利敏.立体定向微创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4,27(5):289-290.

[4]尹浩军,李英.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05):65-66.

[5]黄文锋.动态监测降钙素原对脑出血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意义[J].吉林医学,2015,36 (7):1344-1345.

[6]陈建江,徐凤云,郭勇.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不同微创手术治疗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53-55.

猜你喜欢

引流术开颅立体
念个立体咒
立体登陆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炫酷立体卡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