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联合治疗脑溢血可行性及应用效果分析
2016-03-12龙其泰杨秋玲
龙其泰,杨秋玲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 内一科,广东 深圳 518112)
脑溢血在临床上具备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目前,亚低温治疗法在临床上已经有了诸多的应用,比如,颅脑损伤、心肺复苏、新生儿窒息和脑出血。实践表明,此疗法在上述几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选取78例脑溢血患者,对其进行亚低温联合治疗的相关研究,以供临床借鉴,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10月,接收入院的脑溢血患者,共计78例。经临床诊断,78例患者都属于脑溢血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78 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研究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33~68 岁,平均(55.21±7.83)岁;体温36.4~38.0℃;血肿大小14~34.5ml;收缩压147~215 mmHg(1 mmHg=0.133 kPa),舒 张 压90~128 mmHg,平均血压173/102 mmHg。 对 照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34~69岁,平均(55.92±7.91)岁;体温36.2~37.9℃;血肿大小13.7~35.9 ml;收缩压138~227 mmHg,舒张压84~129 mmHg,平均血压175/103 mmHg。两组在体温、血压、血肿大小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同时伴有血液疾病的患者;具有动脉瘤破裂症状的患者;同时伴合肝肾功能性障碍病症的患者;动静脉出现畸形病症的患者[1]。
1.3 方法
入院后,对两组患者都实施常规治疗[2]。其治疗的内容,主要包括:预防感染、血压控制、营养脑细胞、降低颅内压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此外,研究组辅以实施亚低温冬眠治疗[3]。其降温的方法为:选取Black 2电子冰毯降温仪,同时采用中心静脉冰敷法,对患者进行降温治疗。给予患者一定剂量的镇静药物,以让患者的肛温能够一直保持在33.0~34.9℃。利用呼吸机,辅助患者进行呼吸。低温治疗的时间为2~3 d。在此治疗期间,不能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且在实施亚低温联合治疗的同时,还需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测。观测项主要包括: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心肺功能、体温、出血情况及血压和肝肾功能。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还需让患者戴上冰帽。
1.4 评定标准
待治疗结束之后的第3个月,采取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法和神经功能缺损(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分法,对78例患者进行评分,并对评分的结果作出统计与分析。疗效评判等级包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和无效。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语言正常,能独立行走,神志清楚。显著进步:症状部分消失,神志较清楚,语言基本恢复正常。进步:症状有改善趋势,但神志依旧不清。无效:症状无任何变化,病情加重[4]。有效率=(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每组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 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痊愈患者5例;显著进步患者12例;进步患者18例;无效患者4例;治疗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痊愈患者3例;显著进步患者10例;进步患者15例;无效患者11例;治疗有效率为71.79%。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ADL评分和SSS评分结果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ADL评分和SSS评分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ADL评分和SSS评分更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和S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ADL评分和SSS评分结果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ADL评分和SSS评分结果比较 (±s,分)
注:1)与治疗后比较,P<0.05;2)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ADL评分S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9) 57.99±1.941) 70.01±1.822) 13.17±2.051) 10.66±2.912)对照组(n=39) 57.08±2.011) 65.39±1.73 13.86±2.541) 10.02±1.84
2.3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研究组诱发凝血障碍5.12%(2例),对照组诱发凝血障碍2.56%(1例);研究组诱发肺部感染病症38.46%(15例),对照组诱发肺部感染病症35.9%(14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46%。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综上所述,对于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其大多都会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其主要原因是病灶能够对人体的神经功能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且其同时也能够让人体诱发脑卒中等类型的疾病。当人体的大脑出现溢血症状之时,血肿就会直接作用于脑室,使脑室受到压迫,从而让脑脊液的循环系统受到严重性的阻滞。而这往往也会让患者的脑室出现大幅度膨胀以及颅内压急速升高的现象,导致其脑部结构以及脑组织遭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尤其是脑干与下丘脑,当这两者受到较大的刺激以及压迫之时,便会让患者出现呼吸系统循环功能障碍等症状,进而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脑溢血患者发病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便成为了其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现阶段中可选取亚低温联合治疗法,来对脑溢血患者实施治疗[5]。该治疗法的应用原理为:将患者体温降至32~35℃,使其机体器官可以实现正常的运转,并起到对神经元进行合理保护的作用,以防止患者出现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症[6]。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联合治疗法不仅可以达到减轻患者脑水肿、促进神经修复以及保护血脑屏障的目的,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元出现坏死症状的概率,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的结果中可知,研究组治疗的有效率89.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ADL评分和SSS评分均得到了良好的改善,研究组的改善程度更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和S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脑溢血患者实施亚低温联合治疗[7],既有可行性,又有必要性。因此,为能进一步提高我国临床医学对脑溢血患者进行治疗的整体水平,同时也为能保障脑溢血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可将亚低温联合治疗法作为脑溢血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8]。
[1]曹晨,邓应忠,刘芳等.亚低温联合治疗脑溢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6):963-964.
[2]刘翠芹.微创术配合亚低温治疗仪治疗脑溢血监护[J].黑龙江医药,2003,16(1):78.
[3]刘谊,周长泰.手术结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J].四川医学,2001,22(11):1042.
[4]张学磊,叶碎林,刘进,等.脑溢血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8):723-725,734.
[5]闵恒,宁资社,谢楚峰,等.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3):432-433.
[6]陈永卫.亚低温冬眠辅助治疗重型脑挫裂伤40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3):94-95.
[7]潘素素,王永峰,张克垒,等.亚低温冬眠疗法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2):72-74.
[8]毛喜莲,黄君,周志利,等.颅脑损伤后高热的亚低温疗法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