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
2016-03-12张冰张计超宁宇崔冰李奎王向前程峰
张冰,张计超,宁宇,崔冰,李奎,王向前,程峰
(河南省漯河市骨科医院,河南 漯河 46230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是指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水平间发生的一种骨折[1]。因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多伴有骨质疏松症,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粉碎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手术治疗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用方法,但因术后长时间卧床,易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是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的常用方法,为探讨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笔者选取本院78例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行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均经X线、CT检查确诊,入选患者无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身体条件均符合手术治疗。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61~78岁,平均(68.4±2.4)岁;受伤原因:摔伤17例,车祸伤22例。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62~77岁,平均(69.6±2.6)岁;受伤原因:摔伤15例,车祸伤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内固定治疗:采取连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清理骨折部位,患侧肢内收,确认骨折移位方向后,在C臂透视下,采用闭合牵引复位。若复位失败,则采取切开复位治疗,选取切口后,将导针沿股骨干方向置入,进行扩髓,将髓内钉钉入骨髓腔。选择合适的螺旋刀片置入股骨颈,确认复位满意后,将螺旋刀片锁定,并于股骨远端安装螺丝钉,取出导针,固定钢板。术后冲洗道口,对切口进行缝合处理,并常规留置引流管[2]。
观察组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采取连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清理骨折部位后,逐层切开骨折部位,直至关节囊显露,切口关节囊纵性,髋关节脱位后,对股骨头做截骨,充分暴露骨头,取出碎骨折,做股骨髓腔开髓,复位骨折部位,并重建股骨粗隆。扩髓后,安装假体进行试模,确定型号后,选择合适的股骨柄模型,采用骨水泥固定,安置好人工关节后,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
1.3 评价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疗效判定标准[3]:痊愈:治疗后患者的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水平,无疼痛现象,不影响正常生活;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关节活动恢复功能≥80%;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功能受到明显限制,有轻微疼痛,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关节活动障碍,有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 (±s)
术后卧床时间/周对照组(n=39) 92.34±12.35 514.38±34.57 10.87±3.25观察组(n=39) 90.31±11.27 503.41±32.19 4.38±1.64 t值 1.201 1.153 3.927 P值 0.556 0.646 0.000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2.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9%,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骨折常见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是指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水平间发生的一种骨折。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大多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且大多为粉碎性骨折。一旦患者发生骨折,大多为不稳定的III、IV型骨折,采取保守内固定治疗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内固定的稳定性不确切,术后易出现髋内翻、内固定失效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且致残率较高[4]。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粗隆间骨折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佳,具有手术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及术后恢复速度快的优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加快术后康复速度[5]。由于患者术后康复较快,明显缩短卧床休息时间,可降低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压疮及静脉栓塞等。除此之外,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术无骨折愈合过程,术后反应消失后,可使用助行器保护下地负重活动,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内固定治疗术后螺钉松动、骨折愈合不良等情况的发生[6]。
经本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较对照组短,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9%。可见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1]杨鹏,袁志,龚凯,等.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经验[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10):731-734.
[2]孟祥德,戴兵,骆洪涛,等.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时大粗隆骨块两种固定方法的比较[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6(6):435-438,434.
[3]张建东,张天东,陶若奇,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8):738-740.
[4]吕波,王跃,朱建辛,等.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期疗效随访[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6(3):286-289.
[5]陈军.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5,4(9):49-49,50.
[6]吴浩源.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2(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