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识徐俊博士
2016-03-11顾文艳
顾文艳
静夜,键盘声、雨声一唱一和,滴滴答答,滴滴答答……
与徐俊博士相识的那一晚,也是这样的雨。2013年夏,黑河,教育部重点课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研讨会博士论坛中,徐俊《语文教学的批判与重构》的发言震惊四座!我的导师对他发言中所诟病的语文教学之误区深有同感,他们虽年岁相差甚远,却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不仅如此,导师还介绍我和徐俊博士相识,并让我和他多交流,向他学习。徐俊博士,何许人也?本是素不相识,却因语文之故,从陌路到知交。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者,徐博士也!上课评课,讲座论坛,项项出彩者,徐博士也!
真正想认识一个人,走近一个人,得读他的文字。徐俊博士赠给我一册《第三只抽屉》的打印稿。那晚,拿到书稿后我几乎一夜未眠。在这些文字里我认识了痴迷语文的他,文采出众的他,博学多才的他。虽是初相识,我却似乎能读懂他的内心,他固守着一份情怀,坚忍不拔;他展示给众人的是灿烂的笑脸,内心却有着深重的忧思。在教育与语文的朝圣路上,他孤独地前行着。
“孤独感突然袭来。在这春寒料峭的梅季,入骨的寒冷。”这样“入骨的寒冷、入骨的孤独”的文字在他的书稿中屡见不鲜。我在文字里看到了无数个静夜里的他,燃一支烟,伴一盏灯,或是埋首书海,或是伏案疾书。辛弃疾的一阕《清平乐·村居》仅46字,他却写下2837字的文本细读《痴读〈清平乐〉》,这“痴”是对语文的痴爱,是对教学的痴迷。若不是一片痴心,又如何能在三年内相继捧出《生命语文论》《生命语文讲坛与课堂》《栖心斋·语文十年》《栖心斋·语文百日谈》。几十万字的论著,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字斟句酌,“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劳!他在《读书人是幸福人》一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条件允许,我的早晨通常是从中午开始的,然后在天色将晓时,枕着书昏昏睡去。” “一夜的工作”对于他来说,似乎已是常态。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他不仅是以行走的方式前行,他甚至常常在奔跑。他说不敢“再借五百年”,可他却想把一天过成48小时。他不舍得浪费一丁点的时间,因为他怕来不及。“八风不动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皆不为所动,泰然处之,谓之修炼到家矣。”这是他写在名片上的一段文字,这也正是他的写照。八风不动,泰然处之,只为心中的梦想,他是韧如丝的蒲苇,他是无转移的磐石。
他是喜欢“自找苦吃”的人。记得曾看过一册题为《璞石》的诗集,那是他教的第一届学生的诗作精选。从带着孩子们读诗写诗,批阅诗稿,再到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入电脑;从亲自设计封面,撰写序言,再到拜访文学界名人请求题字;从审稿校对,到付诸印刷,事无巨细,全是他一人操办。他本就是追求完美的人,这诗集又是他为孩子们六一节准备的特殊礼物,他自然是一遍遍精心打磨。十多年后,当我捧读那册书页泛黄的《璞石》时,心中依旧溢满感动。那些孩子们,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他以爱心与耐心,以智慧和才情打磨过的小小璞石,如今,都成了美玉了吧?
这样的“自找苦吃”还有多少呢?实在是无法一一列举的吧:课本剧《滥竽充数》,他兼编剧、导演、舞美、音乐、道具于一身,最终,这出剧获省校园剧大赛一等奖,教育部学生戏剧比赛银奖,并在央视展播。
他找着“苦”却尝着“甜”,做着自己喜爱做的事,是不会觉得苦的。“亲子作业评选展览”“万圣节拼音大狂欢”“感恩节主题活动周”……说他是金点子公司一点儿也不为过。它的“拼音宝宝变魔术”让初入学的孩子迷上了学习。“嘴巴变形计”“拟人情景剧”“魔术连续剧”……光看这些名字就可以想象到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孩子们多有吸引力了吧?孩子们在课堂上“嗨”翻天,他和孩子们一样“嗨”,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孩子们就因为这样的快乐体验而爱上学习,爱上校园生活!孩子们尝到了学习的甜,他则因为孩子们的甜而甜!
他的博学多才成了最好的教学资源,一手潇洒劲道的毛笔字,抄录名言警句张贴于教室;信手一抹便栩栩如生的简笔画,让孩子们入情入境;深谙朗诵之道的他,每一段文字都可以被他演绎得充满磁力……
他是“书痴”,他读书很杂,中外名著文史哲经无不涉猎;他不仅博闻强记,且能融会贯通;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他面前,常深感底蕴不足。他是大“书痴”,他的女儿耳濡目染,成了“小书痴”,他的学生们也都是“小小书痴”。他把女儿读过的几百册绘本带到学校供孩子们阅读,他给孩子们讲故事,他甚至还改写了《红楼梦》。改写《红楼梦》的那段日子,恰逢春节,他如着了魔一般,把自己锁在屋内,一遍遍阅读原著,一遍遍听着幽怨的《枉凝眉》、凄婉的《葬花吟》…… 他在乐声中寻找着灵感。这册经他改写的《红楼梦》可谓精雕细琢,一经面世便好评如潮!
他的学生是幸运的,如此博学的良师可遇不可求;他的徒弟是幸运的,他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可谓呕心沥血!他是温州大学教育学院的兼职教授,他是浙江省首个农村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他每年外出讲学数十场,他是教育的信徒,他满怀虔诚,一步一步用脚丈量大地……
他是诲人不倦的师傅,他留给徒弟很多感动;他也是刻苦的徒弟,贾志敏、王崧舟、张化万、刘力……他遍访名师,听课时,每一节课,他都会密密麻麻地记上近十页。除了记录教学步骤,他还详细地记录着学生的回答、老师的评价……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不会忽略。备注栏里,写满了他对这节课的思考,可谓字字珠玑。他多年来跟随师傅,在学问上日臻精进。
十年前,他整合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开发了《〈天净沙〉二首》一课。我曾观看过这堂获得全国经典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课的录像,整节课诗意盎然,完美地展示着他自己精心打磨的教学设计。十年后,听他执教《夸父逐日》,课堂上却没有了精美的课件,没有了悠扬的乐声,他更扎扎实实地带着孩子们读书、说话,课堂上听不到他声情并茂的朗读,却可以清清楚楚地听到孩子们生命拔节的声音!
他拜师不仅是学艺,为人亦向大师看齐。他在《先生之风——致恩师贾志敏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向名师学习,首先是学名师的为人,学他们如何‘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先生早已成为我语文人生路上的精神图腾。”
先生是他的引路人,他像先生那样敬畏课堂。在他的心中,课堂最神圣。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真实地学,教师真实地教。作为特聘教研员的他,以一己之力影响着身边的同行。“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他评课从没有空洞的溢美之词,他不仅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他还会提出中肯的意见,开出改进的“良方”。有着深厚的语文功底,坚守着生本观念的他拥有着“毒辣”的眼光,总是能一下子发现语文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他不愧为“捉虫高手”。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听他评课特别带劲,若能有幸坐在他身边听课,听他深刻而睿智的即兴点评,你一定会忍不住击节赞叹,大呼过瘾。
徐俊博士,究竟何许人也?这寥寥三千字,实则挂一漏万,且听栖心斋主言“听山听风雨,栖心栖天地”。过去、现在、未来,在语文教育的天地里,他将一颗心妥妥地安放……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