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夸父追日》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6-03-11徐俊李淑婵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夸父手杖桃林

徐俊 李淑婵

一、课前导入

师: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让我们一起回忆学过的一些有趣的故事。(课件出示,生齐读。)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七颗钻石。

师:你还知道哪些童话故事?

生:《白雪公主》《拇指姑娘》……

师:童话故事总是包含着真善美,结局总是那么美好。再看神话故事。(课件出示,生齐读。)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

二、揭示课题,认识“夸父”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神话故事。(范写“夸父”)

师:“夸”字上面的“大”要张开,一起来读。

(生齐读“夸父”)

师:夸父是谁?

生:是巨人。

师:书中哪里告诉我们他是巨人?

(生齐读课文第一句话)

师:课文里的巨人夸父到底是怎样的?

生: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

师:我也可以拿着手杖,迈开大步,夸父长的是我这样吗?好像不是,书上有讲到吗?好像没有。你们可以去想一下:夸父存在不存在?

生:不存在。

师:不存在,因为他是神话里面的一个神,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这个“夸”字,在古代和另外一个字的意思一样,前面加一个足字旁,这个字读——

生:kuà。

师:对,其实“夸”和“跨”意思是一样的。再来想象一下,这个夸父长什么样子呢?这个戴眼镜的同学就是有学问,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

生:他有一头长发,有一双很长很长的腿。

师:你为什么猜他有一双很长很长的腿?

生:因为腿长跑得快。

师:对,他腿长步子迈得大就跑得快,对吧?想象得多合理啊!你们已经认识夸父了。在课文中,夸父做了些什么呢?

生:夸父追日。

(师板书“追日”)

师:有没有人追过太阳?

生(齐):没有。

师:为什么没人追,理由大家都知道,但是夸父却追了,这件事让人觉得特别——

生:奇怪。

师:是的,再来读读课题。你来读。

(生读)

三、互动讨论,建构任务

师:课文题目前面还有这么一个符号(板书“*”),聪明的孩子已经知道老师要提什么问题了。

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师:对于略读课文,我们该如何学习?

生:自己学。

师:对,自己尝试着学懂课文。那学习这篇课文时,你们都要做些什么事?

生:读课文。

师: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板书“读课文”)除了读书,我们还要做什么呢?

生:针对这个题目,提几个问题。

师:对,要提出一些问题。这个孩子聪明,会提问的孩子才会学习。那你要提什么问题呢?

生: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师:问得好,夸父为什么要追日?来,我们把它写在黑板上。(板书“为什么追日”)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追到没有?

师:“追到没有”是结果。(板书“追日的结果”)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生:怎么追的?

师:对了。(边板书边说“怎么追的”)除了读书,提问题,还应该做什 么事?

生:还要给课文分段。

师:这些是你们平时读书养成的好习惯。分段,可以在读懂这些问题时顺便解决。还有什么任务是比较重要的?编者给咱们提供了帮助。课文前面有一个自学提示,自己默读一下,想想自己还需要做些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出来。

(生默读并画出问题,师出示阅读提示。)

师:不要整句整句地画,动动脑子,想一想该怎么画。会画,也是一种本领。

(生画完后纷纷举手。师指名说。)

生:“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从故事中想到些什么。”

师:画的是对的,可就担心你整句整句地画。谁画得不一样?

生: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想到什么。

(师板书“主要讲了什么”“想到什么”)

师:这么有趣的神话故事,还要学着讲一讲。你回去,可以给你的爸爸妈妈讲一讲,给弟弟妹妹讲一讲。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神话故事的什么特点?

生:神奇。

师:对,把这个故事讲得很神奇。(板书“讲得神奇”)问题清楚了,下面,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我们先好好读读课文,要特别注意不懂的生字词和带注音的生字词,明白了吗?

(生齐读,师轻声读课文并巡视。)

四、学习词语,积累语言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词语都会读吗?自己读一读,遇见不会读的词语,可以问问同桌。

(生自由读课件出示的字词,师指名读,生齐读。)

虞渊、渭河、大泽、瀚海

伏下身子、向前一抛、颓然倒下、咕嘟咕嘟

一眨眼、霎时间

遗憾、长叹一声

师:老师让你们分四次读这些词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第一行都是讲水的。

师:第一行都是讲水的,有江,有河。很聪明的孩子。

生:第二行都是讲动作的。

师:都是讲动作的吗?“咕嘟咕嘟”是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不是。

师:第二行前三个讲动作的词语,是讲谁这样做的?

生:夸父。

师:那“咕嘟咕嘟”是谁发出的声音?

生:夸父。

师:对,现在你知道了吗?

生:是和夸父有关的。

师:第三行词语是讲什么

的呢?

生:讲时间。

师:这些词语不仅是讲时间的,而且都表示时间又短又快。你能说出其他类似的词语吗?

生:一下子、一转眼……

(师板书)

师:这样的词语有很多,多得老师都写不下了。那最后一行的词语讲什么呢?

生:都是表示很遗憾的词。

师:是的,第一个就是遗憾。你能做个动作或表情吗?(生表演)我看到了,那个小家伙低头叹了一口气。“长叹一声”就是表示——

生:很遗憾。

师:对了,学习词语时,我们不仅可以给词语分类,还可以将具有相同意思的词放在一起,这样便于我们理解、积累。

五、拓展古文,整体把握

师:很好,我们将不懂的字词解决了,将课文也读过了,但是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下面,我们该解决哪个问题了?

生:课文讲了什么事?

师:别急着说,想清楚再回答。先同桌间相互说一下。

(生与同桌互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你刚才和同桌的交流跟大家说说。

生:讲了一件夸父追日的事。

师:不要讲了“一件”,就是讲了“夸父追日”。

生:讲了夸父追日的事。

师:这样讲对不对?

生:对。

师:他很聪明,利用课文题目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好方法。但是这些问题也得解决呀。(指向板书“为什么逐日”“怎么追日”“结果如何”)把这些问题放进去,自己再试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给你的同桌听,看看谁说

得好。

(生与同桌再次合作练习“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巡视。)

生:起因是夸父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

师:请去掉“起因”两个字,把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讲

一讲。

生:夸父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所以去追太阳。夸父拿着手杖,迈着大步向前奔跑,结果他没有追到太阳。

师:结果就是这样了吗?

生:还变成了大山。

师:对,变成了大山,讲得还可以。你来试试。

生:因为夸父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他想把太阳固定在山顶,所以把……

师:不要用“因为、所以”,把它们都去掉。

生:夸父提起长腿,往太阳那边跑去,到达虞渊的时候,口渴了想喝水,他把黄河和渭河里的水都喝光了。他快到瀚海的时候,倒了下来。第二天早晨,他变成了一座大山。

师:噢。我知道了夸父为什么追太阳。(课件出示填空句式)夸父喜欢光明,可是追着追着——

生:口渴了。

师:对,最后,他居然就把自己给——

生:渴死了。

师:渴死了,然后就倒下变成了——

生:一座大山。

师:他的手杖——

生:变成了桃林。

师:对呀,根据老师的帮助说说看,这个时候你一定能说得更好。谁再来说说?

生: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夸父喜欢光明,就去追赶太阳,后来就倒下来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鲜果累累的桃林。

师:挺好!大家自己再说说。

(生自主练习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故事讲清楚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个任务。(逐一擦掉黑板上的问题)其实,古人也写过和你们讲的一样简单的《夸父追日》,你们自己读读。(板书小古文《夸父追日》,生自由练习读小古文。)

师:请一位小天才读一读。

生:“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师:知道每句话讲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试

试看。

生:夸父追日,然后——

师:哪句话告诉你追日?

生:第一句,“夸父与日逐走”。

师:很好,请继续。

生:“入日”,就是追到太阳的时候。“渴,欲得饮”,就是很渴,很想喝水。“饮于河渭”,就是喝了黄河和渭河里的水。

师:这小家伙聪明!课文中有“渭河”这个词,在古文里,这个词语的意思和现在不一样,反过来,“河渭”,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了。这里的“河”就是指——

生:黄河。

师:“渭”就是指——

生:渭河。

师:在古文里,单独出现一个“河”字,一般代表黄河,那如果单独出现一个“江”字,一般就是指——

生:长江。

师:是的,接着往下说。

生:“河渭不足”,就是黄河和渭河里的水不够解渴。“北饮大泽”,就是去喝大泽里的水。“未至”,就是还没有到达。

师:“至”就是“到”的意思。

生:“道渴而死”,就是在路上因为口渴而死去。

师:哪个字是表示在路上的意思?

生:“道”字。“弃其杖,化为邓林”,就是扔掉的拐杖,化成了桃林。

师:哪个词是指桃林?

生:邓林。

师:你以前见过这个词吗?怎么会知道它是指桃林?

生:没见过,但课文中说夸父的手杖,第二天变成了鲜果累累的桃林。

师:很会学习,这个词没学过,但是书上说是桃林,你就猜出“邓林”是桃林的意思。我们给他鼓掌。

(生掌声响起)

六、感受语言的“神奇”

师:刚才我们自己把古人的这篇《夸父追日》也读懂了,你觉得够不够神奇?

生:不够神奇。

师:是呀,好像很多地方该神奇的,都没有讲出来。我们现在再对比下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神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让你觉得特别神奇的句子,等会儿我们再来讲的时候,就能讲得神奇了。

(生默读,圈画句子。)

师:同学们把文中神奇的地方一下子都画出来了。看来真的是喜欢神话故事。课文哪些地方让你们觉得神奇了?对着这里,(指着黑板上的古文)再对着课文来告诉大家。

生:“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有没有听到,他用朗读告诉我们有多神奇?

生:一下子两千里。

师:对!可惜课文中是用“一眨眼”,不是“一下子”,读错了!

生:跑了两千里。

师:他把古文中哪个地方讲清楚讲神奇了?

生:“与日逐走。”

师:把“与日逐走”的“逐”、怎么追和速度都讲清楚了,对吧?真是神奇,一眨眼就是——

生:两千里。

师:同学们,知道一眨眼是多长时间吗?

生:一秒钟。

师:你眨一下眼睛需要一

秒吗?

生:一秒钟也用不了。

师:对呀!一秒钟也用不了,夸父就跑出了两千里,就这么神奇!谁来读读?(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自己读,同桌比赛读。)

师:夸父跑得太快了,真神奇!我们回想一下,平时跑一百米,你们需要多长时间?

生:一分钟。

师:你在散步吧。

(生哄堂大笑)

生:十几秒。

师:咱们十几秒跑个一百米,人家一秒都用不了就跑了——

生:两千里。

师:太神奇,真不是人呀,他是——

生(齐):神。

师:对,还有哪些地方比较神奇?你来说说。

生:他的拐杖变成了桃林。

师:谁变成山了?

生:夸父。

师:夸父倒下去居然变成了一座山。这是在文中(指黑板上的小古文)哪儿呢?是弃其杖以后,(板书:一座大山)手杖变成了桃林,很神奇!你再来读读,读出很神奇、很神秘的感觉。

(生读课文“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

师:对。读着读着就觉得很神奇,“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

生:“变成了一座大山。”

师:“山的南边,有一大片——”

生:“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

师:“那是——”

生:“夸父的手杖变成的。”

师:对,夸父的手杖变成了桃林。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神奇?

生:“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师:你觉得特别神奇的是

什么?

生:两条大河都喝干了,还没有止住口渴。

师:你平时口渴需要喝多

少水?

生:一杯水。

生:一口水。

师:你们是一口水或一杯水,可夸父呢,喝了多少呢?

生:两条大河!

师:他居然还没止住口渴。你能想象夸父喝水时的样子吗?

生:喝得很猛。

七、讲出神奇

师:“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在课文中,像这样神奇的句子还有很多。如果把它们一一加到这篇小古文里,你就不会像刚才一样干巴巴地讲了,这个故事就会变得更加精彩了!自己选一小段讲给同桌。

(同桌互练。生根椐板书提示,复述故事。)

师:两条河都喝光了还没有止住渴,这个神奇之处他讲出来了。但夸父不是徒有虚名的,想一想他还有什么没讲出来。(做跑步动作)

生:速度没有讲出来。

师:下次再讲的时候可以把“一眨眼”“两千米”这些表示神奇的速度的句子也讲出来。夸父是一个巨人,倒下的时候——

生:声音很大。

师:可以把这个也讲进去。最后夸父变成了一座大山,手杖变成了桃林。故事讲完了,同学们的任务也都完成了。回家再练一练,争取讲得更精彩。

【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徐老师充分考虑神话的本体价值(如想象力、文化源头,等等),也考虑其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语言文字的品悟和复述等),搭建了讲神话故事的三级平台。

平台一:师生合作,定准目标为讲故事作准备。

课始,徐老师从课题“夸”同“跨”字引出夸父样子的设想和讲述,奠定了这节课的基调。学生基于文字感受到了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神奇,初步认识了“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接着,徐老师抓住课题中的“追”字,带领学生体会题目中包含的神奇之处——“追日”,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期待。

徐老师顺势提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懂课文的方法。在此环节中,徐老师既了解到了学生的学情,又结合课文导语提取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形成了板书:起因、经过、结果(题目右侧);读课文、讲了什么、想到什么、讲出神奇(题目左侧)。如此板书,体现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自悟的方式读懂课文;(2)通过起因、经过和结果串联的方式讲主要内容;(3)通过联想的方式感受神奇,并能把故事讲神奇。学习任务的建构层层递进,最终指向的关键问题是“讲出故事的神奇”。板书中的学习任务,驱动了后续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平台二:厘清脉络,对比古文把故事讲清楚。

厘清文章脉络,徐老师使用了一副“工具支架”——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了难点字词后,徐老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让他们找寻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结合课题讲讲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通过此环节的语言实践活动,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同时又进行了简单的复述,为第三层学习目标“将故事讲神奇”搭建好了整体支架。徐老师不满足教学止于此,而是寻找神话的源头,把神话当成一种文化传承,融入了小古文的学习,静静地引导学生品味神话的原味。

为了帮助学生读懂小古文,徐老师给出了“两根拐杖”——文本和主要内容,学生依靠它们理解了古文大意。读懂小古文的活动其实就是第二次讲故事活动。相比上次,第二次讲故事基于小古文,在讲清楚的基础上多了几分古味、几分神奇。

平台三: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把故事讲神奇。

品味语言环节设计,徐老师颇有创意。在学生体会到了古文的精练之后,徐老师又引导他们进行教材和小古文的对比学习,体会课文中详写的好处——突显了“神奇”二字。

徐老师充分挖掘神话故事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关注了神话故事古今两个版本的语言表达,巧妙地将“精简”和“详细”结合起来:先让学生画出文中自己觉得特别神奇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再让学生从小古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他随机在旁边补写关键词。如,当学生谈完夸父倒下后的神奇变化,找到小古文中相对应的文字“弃其杖,化为邓林”时,徐老师批注补充了“一座大山”,并让学生想象夸父倒下会发出怎样的声响。就这样逐步达到了第三层学习目标:学生可以看着小古文,结合关键词,发挥想象讲出故事的神奇。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徐老师紧扣神话文体教学的特点,聚焦神话的“神奇想象”,聚焦神话的“语言习得”,聚焦神话的“文化传承”,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神话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小学/浙江温州市藤桥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娣

猜你喜欢

夸父手杖桃林
追日
夸父追日
己亥清明祭
不倒翁手杖
千里之外
手杖3
手杖2
手杖1
廊桥叙旧
囧版三国之桃林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