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窍小议
2016-03-11于小菊周发祥
于小菊 周发祥
耳窍小议
于小菊1周发祥2△
《黄帝内经》曰:“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又曰:“肾主耳……在窍为耳”,对于《黄帝内经》中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不仅初学者惘若雾水,甚至于许多资深学者的见解也是各有千秋。笔者查阅了许多先贤学者的相关论著,对此也想阐述一下自己的微见。现试从音韵、声量以及脏窍全息等方面加以论述, 以探究它们之间的些许微妙联系。
耳窍;音韵;音量;脏窍全息论
1 耳窍与心肾的关系
1.1心与耳窍的关系心为君主之官,司音韵。心主神明, 心神为一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主宰。《灵枢·五癃津液别》 谓:“五脏六腑, 心为之主, 耳为之听……。”《类经》注“心总五脏六腑,为精神之主,故耳目……皆听命于心,是以耳之听, 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1]可见,耳能辨识五音,乃心神之作用, 故前人又有“心和能辨识五音”之说。心气通于耳,耳受之而为听,心神系于耳以明意,耳所闻声能知其意,其旨在于心神贯注。古有孔子在齐闻《韶》音后,被其美妙的乐声所触动,赞誉其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才有了此后的“三月不知肉味”之美谈。这样触碰心灵的美妙的旋律,定是演唱者用心在歌唱,引起了聆听者的感情共鸣,才能令其醉心其中。反观之,如若有一方心不在焉,便难以产生桴鼓相应的效果。佛教中人神共敬的观世音菩萨,不仅能普度众生,教化大众,更能够察听世间万物的疾苦之音(观世音:顾名思义,能够察观世间的疾苦,聆听众生的心音)。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心开窍于耳”注重的是声音的这种韵味。古之贤人颇重乐教,据场景而定乐章。《孔颖达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也就是说音乐可以畅达心意,引人和同。其喜怒哀乐莫不丝丝入扣,沁人心脾。比如:欣喜之声,宛如翠竹折断,其情致清脆而悦耳;愤怒之声,宛如平地一声雷,其情致豪壮而强烈;悲哀之声,宛如击破薄冰,其情致破碎而凄切;欢乐之声,宛如雪花于疾风刮来之前在空中飞舞,其情致宁静轻婉[2]。由此可见,要体会音韵之美,非心神不可为也。
1.2肾与耳窍的关系肾为作强之官寓声涵听。《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者,耳和而能知五音”。《济生方·耳论治》云:“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由此可见,肾对于耳的主宰与其藏精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肾藏精,精气充沛、耳窍得养,则耳所以闻物听音。《景岳全书·耳证》曾云:“耳为肾窍……若劳伤气血,精脱肾惫,必致聋聩。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3]另一方面,肾精充足的人,讲话就会底气充足,声音宏亮,声音就会传播的很远,就像有些人说话,声如洪钟,振聋发聩;反之,年老体弱之人重病中肾精亏损之极,其声低微,甚至贴耳细听,也甚难解其意。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领悟到《黄帝内经》这部经典之作的奥妙。“心开窍于耳”注重的是声音中所包含的韵味,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音色,比如形容一个人声音好听,男性常常冠以浑厚纯净,而女性之音则犹如珠落玉盘;“肾在窍为耳”则意指声音的高低、远近、大小——音量,而音量又可体现在讲话之人的声音大小和人听觉的灵敏度上,发声之人肾气充足则声音洪亮,言辞清晰;而肾气充足之人听觉的敏锐度也一定非同凡响。
1.3心、肾与耳窍的关系《圣剂总录·耳门》中有曰:“肾气通于耳,心寄窍于耳,气窍相通,若窗牖然,音声之来,虽远必闻。若心肾气虚,精神失守,气不宣通,内外窒塞,斯有聋聩之疾”。“心开窍于耳”而“肾气通于耳”,一窍二官,心肾相交,水火即济。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曰:“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矣,故生意存也。”[4]故耳虽为肾所主,但亦需要心阳的温煦。心肾两脏,阳阴相交,水火共济,已而相合,共奉于耳,耳得阴精阳气之养,方能司听。
2 脏窍全息论
2.1脏窍之间的关联性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因此它的功能活动极为需要窍脏之间的紧密协调和配合,以保证其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窍脏之间更有复杂的关联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曾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难经·三十七难》指出:“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这是窍脏整体相关的简洁表述。众所周知,内脏是一个整体,它们通过生克制化巧妙的协作运行。[5]如《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同样《望诊遵经》中有“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的论述。由此可见人体官窍的联系不是单一的,脏窍之间而是多样性的,这其中的奥妙就需要我们去探究了。
2.2五脏的关联性《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的论述,也是体现五脏之间的关联性的妙谈。首先,五脏之气虚实不同,其情志表现也各异,如《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其次,情志的强度不同,对于五脏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如《灵枢·本神》相关论述,大怒伤肝,盛怒不止则伤肾;悲哀忧愁伤肺,悲哀动中则伤肝;喜则伤心,喜乐无极则伤肺等等。可见,情志的强度变化也是五脏相关联的一个缩影。
综上所述,通过对耳窍与心、肾关系的浅述,透过中医思维的窗牖,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医的脏窍关联寓意十分丰富。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联,不仅能精准地把握其运行机理,更能进一步充实中医脏象学说的内容,这对准确认识和阐述人体机能,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04.
[2]曾国藩.冰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297.
[3]张景岳.景岳全书[M].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18.
[4]朱丹溪.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
[5]李洪涛.体窍绪论(窍脏相关理论的探讨)[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10(1):2-5.
1.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郑州 450008); 2.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 450008)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8.012
1003-8914(2016)-18-2630-02
(本文校对:步星耀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