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眩晕验案2则
2016-03-11辛颖
辛 颖
从肝论治眩晕验案2则
辛颖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2013级(天津 300073)
摘要:目的眩晕多从肝论治,临证根据病机的异同择用平肝、柔肝、养肝、疏肝、清肝之法,为进一步阐明调肝之法在眩晕治疗中的运用,与同道共同探讨。方法本文列举从肝论治眩晕验案2则以阐释对于眩晕之病选用调肝之法的疗效。结果调肝之法治疗眩晕取效甚佳。结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属肝所主,治疗当以调肝为要。
关键词:肝;眩晕;验案
眩晕为病人的自觉症状,“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晕”即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以致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该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颈椎病、冠心病等以及某些脑部疾患所表现出的一些症状。本症虽属临床常见病证,但也有一些病例或久治无效,迁延不愈;或来势迅猛,发作频繁;或证候错杂,多变莫测。眩晕多从肝论治,故临证贵在因机而变,根据病机的异同择用平肝、柔肝、养肝、疏肝、清肝之法。笔者随师临诊,多见临床运用调肝之法治疗眩晕取效甚佳。本文举以调肝之法为主治疗眩晕验案2则,以飨同道。
1 肝阳上亢,发为眩冒
张某,女,47岁。2014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自述近日因琐事情绪波动,自觉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颜面潮红,口苦口干,心烦易怒,胁肋胀满,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刻诊血压:140/90 mmHg。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未规律服用药物治疗,处方:小柴胡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予柴胡15 g,黄芩15 g,栀子15 g,牡丹皮15 g,清半夏10 g,天麻10 g,钩藤(后下)10 g,石决明10 g,牛膝10 g,杜仲10 g,白芍15 g,酸枣仁15 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温2服。
复诊:服药后眩晕耳鸣等症状略有缓解,仍感口干口苦,腰膝酸软,血压140/90 mmHg,原方酌加龙胆草,加桑寄生10 g,继服7剂,眩晕未作。
按: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黄帝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眩晕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眩冒”。《黄帝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大量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有:“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伤寒论·少阳病脉证并治》对眩晕亦有描述,其开篇有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患者自述眩晕耳鸣,并伴随头目胀痛、口干口苦、急躁易怒等症状,辨证分析当属肝阳上亢证。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常用方,眩晕之为病,究其病因当责之于肝,故宜选小柴胡汤;天麻钩藤饮功用平肝潜阳,清火熄风,用于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所致的眩晕。方中柴胡、黄芩、半夏合用和解表里,栀子、牡丹皮清泻肝火,天麻、钩藤、石决明合用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合用以补益肝肾,白芍以柔肝养血,酸枣仁以养血安神。
2 肝木乘土,痰浊蒙窍
李某,男,57岁。2015年1月15日初诊。自觉眩晕十余年,如坐舟车,感觉周身环境转动,伴呕吐,耳鸣如蝉,西医检查诊断为梅尼埃综合症。近两月症状加重,头晕目眩,头重昏蒙,摇晃欲倒,不能长期伏案,急躁易怒,胸胁胀痛,胸闷恶心,胃部不适,腹胀纳呆,呕吐痰涎,大便溏泻,舌苔白腻,脉濡滑。刻诊血压:155/95 mmHg。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口服雷米普利(2.5 mg,1次/日)。处方:小柴胡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予柴胡15 g,黄芩15 g,清半夏10 g,天麻15 g,钩藤(后下)10 g,陈皮10 g,白术15 g,茯苓10 g,薏苡仁10 g,砂仁10 g,赭石(先煎)15 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温2服。
复诊:诸症减轻,胃脘仍感不适,舌正中心苔薄黄腻,为食滞之象,血压145/90 mmHg,仍拟前法,再予焦山楂20 g,继服7剂,眩晕未作。
按:肝属木,脾属土,肝气疏泄太过,横逆犯脾胃,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为肝木乘土。症见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胸胁胀痛等肝气横逆症状,以及腹胀纳呆,嗳气吞酸,大便溏泄等脾失健运症状,治宜疏肝健脾,以疏肝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致病因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而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患者属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胃受损,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发为眩晕。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常用方,眩晕之为病,究其病因当责之于肝,故宜选小柴胡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主要功效为健脾燥湿,化痰熄风,主治痰饮上逆所致眩晕。方中柴胡、黄芩和解表里,天麻、钩藤平肝潜阳熄风,半夏、陈皮、白术燥湿化痰,茯苓、薏苡仁、砂仁醒脾化湿和胃,再以赭石镇逆止呕。
3 结语
《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木旺,风气甚,则头目眩晕,故眩晕之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其病位虽主要在于肝,但由于病人体质因素及病机演变的不同,可表现为肝阳上亢,内风上旋,水不涵木,虚阳上扰、阴血不足、血虚生风、肝郁化火、火性炎上等不同证候,本文仅选两例与同道探讨,阐述从肝论治在眩晕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15
[2]于学斌, 于佳英. 灯盏生脉胶囊配合 Epley 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 光明中医, 2014,29(12):2611-2612.
[3]耿昌. 仲景方临证验案举隅[J]. 光明中医, 2014,29(12):2623-2624.
[4]毛科明. 黄煌教授运用大柴胡汤经验[J]. 光明中医, 2014,29(12):2641.
[5]张朝阳.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疗效评价[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8): 115-116.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4.057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4-0568-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王盛隆201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