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2016-03-11

关键词:生产力文明理念

向 海 英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向 海 英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内涵丰富,具有深厚而宽广的哲学底蕴。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生产力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强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强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凸显普遍联系的整体思维,强调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于上层建筑领域,强调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 绿色发展理念 哲学底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把绿色发展理念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把持续推进并拓展深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创新。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内涵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弘扬,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是对人类更高级别社会形态的构想和阐释,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之道的揭示与践行,具有深厚而宽广的哲学基础。

一、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生存于自然界之中,遵循自然演化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马克思十分肯定自然对于人类的先在性,曾经用自然界是“人的身体”来彰显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指出先有大自然,而后才进化出人与人类。但人又不仅仅是纯自然,有理智、意志和灵魂,人以其独有的主观能动性时刻都在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83—384,38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知程度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程度。违背客观规律的实践必定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恩格斯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后有一个著名的警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83—384,38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相一致。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精华,在深刻分析时代进步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他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231页,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对自然一刻也不能脱离的依赖者。如果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以凌驾自然的态度去统治自然、主宰自然、征服自然,必然会造成对自然的贪婪索取和无情掠夺,最终导致破坏自然,以及摧毁人类自身生存根基。近代以来,特别是肇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彰显人的主体性为荣,在推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暴增等生态文明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形成生存危机,威胁人类的发展成果和发展前景。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道路后,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影响人们分享全面小康社会幸福成果的“短板”。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人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是站在时代发展高度、现实问题导向和为子孙后代负责的基础上,重申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深刻反映了全人类对于重新调整人和自然关系的迫切要求,指引了人类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迈向更高级生态文明的前进之路。

二、坚持生产力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能够跨越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几大发展阶段,归根到底依靠的是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模式的革新。人类也曾经历过与自然共生的阶段,但那是充斥着盲目性、自发性、被动性的低等的“和谐”,是人类像无智慧生物一样慑服于自然约束的表现。事实上,人类自由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依靠生产力的进步而实现对自然限度的突破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增加。然而,资本主义以满足自身贪欲为目的的消耗自然、掠夺自然的发展模式已经呈现出其自身无法克服的限度,并留下了积重难返的负面后果。人类需要谋求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发展模式,一种不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而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标志的;不是与自然保持对抗性紧张关系,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模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过去我们突出强调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能力”,但实际上生产力也离不开“自然”, 生态环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与生产力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234,234—235,235—236页。这一重要论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1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再不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就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就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习近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理念的提出,为中国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抓住绿色工业革命的历史契机,抢占未来世界竞争的有利平台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只有坚持习近平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理念,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真正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强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性,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充分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克服片面性,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是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强调绿色发展,同样需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绿色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得到飞速发展,但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辩证统一起来,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并明确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234,234—235,235—236页。在2013年5月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他又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234,234—235,235—236页。同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230,236,264页。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要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习近平谈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08-29,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29/c164113-25567379-4.html.

这些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地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视野和发展眼光,并不像一些环保激进分子或退步论者所主张的,要退回到男耕女织、物质贫乏的前工业时代;而是相反,要在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过程中,把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人们生活富裕幸福、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统一起来,探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更高级的发展道路。

四、坚持普遍联系的整体性思维:强调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普遍联系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也是唯物主义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在浩渺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特别是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循环的特点,是最典型地体现普遍联系观点的领域。这种普遍联系的科学视野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要以系统工程的思路抓生态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生态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一,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230,236,264页。这一精妙论述清晰地展现了自然生态各部分间的有机联系,要开展保护生态和建设生态的工作就必须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在谈到怎样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12-15。。

其二,绿色发展是一个需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更是将绿色发展作为决定发展成效乃至成败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习近平一再强调,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相比,生态文明无疑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着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如果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其他重大的改革和建设也是难以持续的。从整体性思维出发,绿色发展还必须协调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产业调整、体制改革、法制建设、文化培育,只有从全方位推进绿色发展,才能成功引领一场涉及上述诸多方面的革命性变革。

其三,整体性思维也要求绿色发展的全球化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曾说:“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230,236,264页。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是典型的世界各国休戚与共的全球性问题。面对能源紧张、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孤军奋战、自我解决。2013年7月20日,习近平发给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贺信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载《人民日报》,2013-07-21。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以整体性思维和全球化视野倡导国际社会以负责任的方式同舟共济、协调行动,共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折射出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符合世界发展潮流,表明中国正日益走向全球发展的前沿。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的历史既是物质生产的历史,也是物质生产者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人民群众的活动,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结局。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28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28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始终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道理。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习近平关于绿色发展的理念鲜明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治国理政新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把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与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绿色发展关乎人民的福祉。绿色发展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随着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人民的生态权利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大幅提高,涉及环保的公共舆情和社会事件频频出现,河流污染、大气雾霾、渔业滥捕、草原沙化、化工企业选址,甚至候鸟保护等事件都曾引起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广泛关注。可以说,绿色发展就是现阶段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么今天中国人已然明白,不管物质充裕到何种程度,如果缺乏绿色生态,就形成不了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完整图景。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绿色发展的终极价值在于为人们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主体指向是“人”,即“人”的利益才是绿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绿色发展的社会公共性即绿色发展成果应人人共享,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生态文明是民意所在》,载《人民日报》,2013-05-22。

另一方面,坚持绿色发展要以人民为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绿色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推动民主和法治建设,保证人民参与绿色发展的合法权利,也要培育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社会风尚,激发人民主动参与绿色发展的热情和意识。绿色发展是一项自然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政治工程,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是根本保证,要推动生态民主建设,从法律上确保人民群众享有生态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让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日渐成为受民众接受的价值理念。只有当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民共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绿色发展才不会沦为一纸空文。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彰显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才能确保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美丽中国这一绿色发展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得到实现。

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于上层建筑领域:强调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作用的结果。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中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第 732页,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政治文化、政治风气、政治生态是上层建筑的主要表现之一。自然生态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生态的保护。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因此,加强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必然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之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从来没有什么孤立的自然事件。过往许多例证都已说明,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政治环境的腐败是一并发生的。仔细回顾那些破坏环境、违背绿色发展理念的恶性案例,往往伴随着政府失职、企业违规、官员腐败等不良现象。因此,建设山清水秀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自然生态的恢复需要经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努力,政治生态的涤清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必须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保护自然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净化政治生态也必须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健康洁净的政治生态,必然会与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共同推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于尚艳】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研究”(MYZX201613)

2016-07-30

X22

A

1000-5455(2016)06-0176-04

向海英,女,湖南龙山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生产力文明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文明歌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