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壕吏》教学设计

2016-03-11李胜建张霞儿

关键词:苦情石壕吏老妇

李胜建++张霞儿

【教学设想】

语文似乎越来越难教,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很难说清楚。笔者以为,一篇文学作品的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去理解文本的原味,去体验文本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本真也许是最平淡的,可也是最真实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是个性化的,但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他自己的解读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理解与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逾”“走”“怒”“苦”“衰”等实词的含义,进而把握文章大意。

2.感受老妇、官吏和诗人的“苦”情,体会他们的复杂心情。

3.理解诗人忠君和爱民的矛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探究老妇、官吏和诗人的“苦”情

难点:理解诗人忠君与爱民的矛盾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用诗中的一个字表达你最深刻的感受。

学生可能的两种感受:

苦——妇啼一何苦!“一何苦”,多么地苦啊!

怒——吏呼一何怒!“一何怒”,多么地愤怒啊!

无论是“苦”还是“怒”,最终都可转变到“苦”。

板书:苦、怒。

二、赏读课文,探究人物的苦情苦役苦心

(一)老妇人的苦情

1.提问:“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谁能告诉我们?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赏读课文,理解苦情。

(1)丧子之痛。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新,刚刚,最近;失去了儿子,而且两个。(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年丧子)

(2)贫寒之苦。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无人,无男人;无完裙,没有完好衣服。(家境贫苦)(在古代 ,男人是壮劳力,是家庭的顶梁柱)

(3)用心良苦。

● 自觉自愿:老妪力虽衰——衰,弱;虽,即使。(虽年老体衰,但自己愿意顶替)(她本来可以不去,为何要去?)

● 着急心态: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急,快速;犹得,还能够。(老妇的心情如何?着急。急什么?赶紧让官吏离开。为什么要这样?)

● 内心用意: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惟有乳下孙——捉,抓;逾,翻越;惟有,只有。(一抓一逃,一老一少,保住男丁,维系家庭)

用心良苦:老妇迫不得已的苦痛,隐瞒老翁,维护儿媳,保住家庭。

为帮助学生理解用心良苦,用PPT呈现助读资料——古代兵役制度:

《新唐书·兵志》的话:“开元旧例凡民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旧唐书·食货志上》的记载:“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2.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第二段,体验老妇人的苦情

要求:理解体验老妇人的三苦——丧子之痛、贫寒之苦、用心良苦;读出苦的感受。

(二)官吏的苦役

1.提问:面对这样一个悲苦之人、困顿之家,文中吏的反应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怒!——吏呼一何怒!呼,吆喝,大声喊;怒,粗暴,凶横。

追问:这个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进入情境)

学生可能的回答:

(1)把你们的儿子叫出来,赶快上前线服兵役!

(2)你们家还有什么人?都说出来!

(3)好吧,快跟我走!

……

上述三句话刚好和老妇的“苦”一一对应。

【说明】上述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官吏的愤怒,也照应故事情节的发展。

2.提问:你怎么评价这个吏的怒?

引导学生理解:

(1)工作辛劳之苦:怒中有劳累——有吏夜捉人。(白天做了,晚上还得工作)

(2)不被理解之苦:怒中有无奈的苦痛——老翁逾墙走。(一抓一逃,人们不理解不配合)

用PPT呈现助读资料——安史之乱: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3)任务艰巨之苦:有吏夜捉人——捉不是征。(征兵任务艰巨,前方战事吃紧,急需兵员补充,来不及了。这是他的使命。必须完成,所以没有男人抓女人)

——吏也很苦啊!(辛劳、无奈、痛苦)

(三)诗人的苦心

1.提问:投宿到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我”制止了吗?没有。“我”说话了吗?有还是没有?

通过系列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苦心。

(1)朗读最后一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谁在哭泣?(哭泣者:孙子、儿媳、老翁)

(2)谁听到了?听了多久?(闻哭者:“我”。“夜久”才“绝”,我啊,一夜未眠。)

(3)为什么我一夜未眠?请四人小组讨论。

用PPT出示助读资料——杜甫官职:

杜甫在前一年(公元758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注解:司功参军,官名。唐朝时掌管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等事。(权力很大的一个官)

【说明】以杜甫当时的官职,应该是没有困难解决住家的问题的,但是杜甫没有做。引发大家的思考。

引导学生交流,并得出如下结论:

●内疚、自责。老翁一家留我住宿,我却没有帮助他们逃脱苦海,有恩不报非君子。

●纠结、矛盾。一方面是官军征兵平定叛乱,不能误了国家大事;另一方面又觉得军属之家,要感激帮助之。既反对战争,又支持这场战争,因为它为了大多数百姓的幸福:矛盾纠结的苦痛。

诗人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斗争中过了一夜。

2.提问:“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此时此刻,与老翁告别,诗人会是怎样的神态、表情和心情呢?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100字左右进行神态、表情、动作描写。

3.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文字

要求学生通过神态、表情进行描述。(同情,无奈,痛苦,纠结、矛盾……)

小结:诗人的心情——内疚、自责、纠结、矛盾、无奈、痛苦。

(四)苦世

1.任务:带着刚才的阅读感受,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其中的味儿。

学生朗读。

2.提问:刚才,我们从课文中读出了苦情的老妇、苦役的官吏、苦心的诗人,那么,你从他们身上读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

这是一个苦命的时代。人们生活艰苦,民不聊生,百姓不得安居乐业,官府不得专心吏治。怎一个苦字了得啊!

我们从一篇文章,读到了那个时代,读到了那个时代的百姓,读到了那个时代的官员。读书,真好;读书,让我们了解历史,以及历史人物。

三、作业

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2.写一个话剧剧本。

【导师点评】

品“苦”之深意 悟“人”之情思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石壕吏》,是一篇经典的叙事诗,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历史细节,全诗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复杂性。在教学中如何使课堂简约而丰厚,如何使“言”“文”相融,李胜建老师的教学设计可提供一些借鉴。

一、从“苦”入手,文本意义层层推进

李老师妙抓“苦”字,这既符合文本意义,又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石壕吏》中的一个“苦”字,可串联“百姓之苦”“时代之苦”“诗人之苦”,这“三苦”是诗歌的核心内容。在落实“三苦”时,李老师由“言”品“文”,穿插文史知识,如“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中的“夜”“逾”很有表现力,特别是一个“逾”字写出了老翁慌不择路时所爆发出来的超然状态。基于这样的阅读感悟,李老师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兵役制度。学生通过补充材料应能明白:诗人记录了一个怪异的现象——按律可以免除兵役的老翁竟然要落荒而逃。这种矛盾可以引发思考,从而很自然地和“战事紧张,前线唐军死伤多,继续需补充兵力”的现状相对接,真正理解“妇啼一何苦”中老妇人的丧子之痛、家庭贫寒之苦、不得已代替丈夫服兵役的用心良苦。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朗读体悟,对安史之乱带来的民不聊生的恶果有一个直观、立体而深刻的认识。

二、“怒”“苦”对应,在矛盾中认识人物情感的复杂性

李老师由品“苦”转评“怒”,由内容向人物过渡。“吏呼一何怒”,他蛮横地叫喊,吆喝着要大家出来服兵役。在教学中,“你怎么评价这个吏的怒”这一问,使学生陷入了沉思。他为什么晚上来抓壮丁?学生渐渐明白,其实官吏做得也很辛苦,他有着不被人理解的无奈的痛楚。此外,诗歌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具有留白空间,特别是最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通过填补空白,学生思维活跃。面对这个场面,诗人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第二天早上孤独地与老翁告别。这个夜里,他没有睡好,听到了老人家的哭声,但他无力挽救,因为他明白这是国家的需要,是为了大家能够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因此他没有出手制止。同时,他又很同情这户人家,感受到老翁一家的贫苦、艰难,但又无能为力。因此,诗人的告别也是无奈的、矛盾的,是不得已的。至此,在这件事中,大家都是苦的,都是苦命的人。这苦命的人,折射了当时社会的苦命、人们的苦命。这,怎一个苦字了得!杜甫的纠结无语,正是他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苦情石壕吏老妇
老妇干陈秀琴和她的伙伴们
断崖苦情
刍议音韵学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圣母子》和《老妇》
简析湖畔诗人潘漠华诗歌的“歌哭”之苦
剥开“苦情”男人的画皮,单亲妈妈抱团还击
三读古诗之我教《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案例的反思
“苦情戏”还能让人哭多久
如何才能安全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