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编选的新视野
2016-03-11刘蕙嫣
刘蕙嫣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基本都选了《逍遥游》,且节选的都是第一部分,而“汤之问棘也是已”之后的那部分内容却很难索解。究其原因,此处佚失二十一字。高中语文教材在编选时应将这佚失的二十一字补上,归还《逍遥游》的本来面目,让师生都能读到一个完整的《逍遥游》,彻底走出“汤之问棘也是已”的困惑。
【关键词】语文教材;教材编选;《逍遥游》
一、《逍遥游》之公案问题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是庄子思想的高度体现。高中语文教材基本都选了《逍遥游》。因为《逍遥游》分为两部分,内容较长,所以教材节选的都是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始,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终。
众所周知,庄子之文汪洋恣肆、洋洋洒洒、思维缜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所用的是语文出版社版教材。在教学中笔者对课文第二段(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始,至“此小大之辩也”终),其意久思而不得。
此段前半部分思路很清晰。段首亮出分论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意为小的智慧不能了解大的智慧,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接着以“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等为例来证明此观点,思路非常顺畅。接下来一句“汤之问棘也是已”,从“也是已”可见此处作者是想要借汤和棘之间的一段对话进一步来支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分论点。然而,“汤之问棘也是已”之后却看不到对话,而紧接的是:“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此部分虽与首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形式稍有所异,但是内容却明显重复,其意均为在北冥有大鱼、大鹏往南飞,小虫不理解而耻笑他们的故事。庄子此乃何意?两段内容为何要重复?且只是简单的重复吗?非也。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神秘的面纱逐渐揭开。原来,对此段的不理解已是一个历史性的、大众性的问题。“汤之问棘也是已”被称为“内七篇”中最难索解的一句,西晋郭象注此句曰:“汤之问棘,亦云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故庄子以所问为是也。”郭象的《庄子注》是《庄子》最早的注本,也是比较权威的注本,今之通行本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均未超越郭象义理之藩篱。然而,郭注像原文一样难以索解。郭象版《庄子》问世一千六百年内,公案毫无进展,因为未被视为公案。此处无人能解,然而治庄者要么视而不见,径直跳过;要么依附郭注,胡乱发挥。自郭象《庄子注》以来,对这句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近代闻一多为此句的理解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线索。闻一多云:“此句与下文语意不属,当脱汤问棘事一段。唐僧神清《北山录》曰:‘汤问革曰:‘上下四方有极乎?革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僧慧宝注曰:‘语在《庄子》,与《列子》小异。案革、棘古字通,《列子·汤问》篇正作‘革。神清所引,其即此处佚文无疑。惜句多省略,无从补入。”[1]12闻一多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但止于一步之遥,没有把这两句补进去。后来研究者关锋、陈鼓应依据闻一多的观点,将这二十一字补到了《逍遥游》原文中,遂成现在的《庄子今注今译》:“……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而彼且奚适也?”[1]12至此,公案已解,第二段随即通畅,与第一段重复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第一段庄子先自己讲述鲲、鹏之故事,继而用记载怪异之事的《齐谐》中的记载来增强说服力,第二段又以汤、棘间对话中棘之回答来支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分论点,也进一步支持作者首段之观点。这正是庄子三言——寓言、重言、卮言的体现。
二、高中教材选编应具备新的视野
高中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的质量关系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虽说教材只是例子,但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真理,去努力还原历史的真实,尤其是古文经典之作。由于历史的变迁,加上庄子的时代记载文字的只是简牍,所以造成内容的丢失是很有可能的。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源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高中教材将其中某些内容选编进去是必要之举。但是,闻一多先生已将所佚失的二十一字考证了出来,证实其确属《庄子》,继而研究庄学之专家陈鼓应等人也已将其二十一字补回了《庄子》文本当中。据我们后人的阅读、辨别,亦认为此二十一字在原文中是不可或缺的:有了这二十一字,文章随即通畅;无这二十一字,讲解之时个中之苦相信很多教师都有。然而,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出版于1983年,距今已有三十多年之久,可我们的教材却没有将其吸取进去,造成教师在教学时对第二段百思而不得其解。如此又怎么对学生进行讲解呢?
据笔者观察,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有两种做法。其一,将文章读之又读,力求其意自见,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实在无法得知其中深意,便不再去费神费力,以庄子的文章本身难懂、难理解来自我安慰;其二,部分不善于思考的教师根本不会去注意这个问题,更不会去思考,认为课本上所选的内容肯定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将教材视为权威。其实,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教材也是有瑕疵的,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提出、指正。
叶圣陶在他的著作《叶圣陶语文论集》中写道:“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选文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材的质量。”又说:“文章选得好,教材就站起来了,这就是关键。”[2]像《庄子》这样的经典作品,因其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价值的权威性而经受了时间的洗礼,具有穿越时空的悠久的生命力,将其选入高中教材,无疑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经典作品往往由于其时间的久远而与当前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产生了某种距离,更何况有删节。学生学习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所以作为当代的语文课程,在教材的选编上要充分体现时代性与前沿性,善于吸收新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材的选文质量,让语文教材绽放出它应有的光芒。
希望一线教师的思考能够引起教材编选者的注意,并在教材的修订时将《逍遥游》中佚失的二十一字补上去,归还《逍遥游》的本来面目,让我们、我们的学生都能读到完整的《逍遥游》,彻底走出“汤之问棘也是已”的困惑。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