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49例的影响
2016-03-10吴珏
吴珏
【摘 要】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8例经腹行子宫切除术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及治疗;治疗组术后加用穴位敷贴双侧足三里、天枢、上巨虚,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现规律肠鸣音的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胀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出现规律肠鸣音的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用于妇科子宫切除术后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显著,使用简便,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穴位敷贴;子宫切除术;胃肠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047-02
胃肠功能能否快速恢复是术后康复中的重要环节,对术后患者能否整体快速康复具有重要作用[1]。但由于手术应激、麻醉影响,胃肠功能受到抑制,肠蠕动减弱,妇科腹部手术后常出现以肠麻痹为主的胃肠功能障碍,影响了患者恢复。笔者通过穴位敷贴方法对本院经腹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7在本院妇科住院部因“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经腹行子宫切除手术的无其它合并疾病患者98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年龄38~52岁,平均年龄(45.10±3.59)岁,手术时间50~140min,平均手术时间(80.71±20.01)min,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17例,术中发现盆腔粘连者10例;对照组年龄40~56岁,平均年龄(46.65±4.22)岁,手术时间55~140min,平均手术时间(85.00±18.93)min,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15例,术中发现盆腔粘连者11例。每组各有行全子宫切除术者46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者3例,手术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术后均使用留置镇痛泵。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既往腹部手术史、是否存在盆腔粘连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妇科腹部手术后常规处理:①护理: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护理常规;平卧6h后改半卧位;无盆腔粘连及明显腹胀者禁食6h后进食流质,恢复肛门排气后改半流质饮食,排便后进普食,有盆腔粘连或腹胀明显者禁食至肛门排气,待排气、腹胀好转后改流质,排便后进普食;鼓励并帮助患者术后6h翻身活动,术后1d下床活动,导尿管、镇痛泵维持至术后2d拔除等。②治疗:术后均给予静脉补液,根据进食及腹胀情况决定补液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应用抗生素,根据术后患者体温及血常规等检查决定抗生素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4d;术后72h内不应用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及非药物干预方法(如腹部按摩、穴位按摩等);如术后72h以上仍未排气者,酌情给予新斯的明肌注或肛管排气等方法促进肛门排气。
1.2.2 治疗组 除常规处理外,患者术后返回病房30min内给予穴位敷贴(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发,云南普洱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双侧足三里、天枢和上巨虚,24h更换一次直至恢复肛门排气。
1.3 观察指标
1.3.1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①观察手术后出现规律肠鸣音时间:术后第 1至第3d,每天8点、16点、21点听诊肠鸣音,连续听诊3min,以每个时间点均出现超过3次/ 3min以上肠鸣音的最早时间点作为术后出现规律肠鸣音的时间点[2]。②排气时间:分组记录手术结束至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③排便时间:分组记录手术结束至第一次排便时间。
1.3.2 观察患者腹胀程度并进行评价[3] ①无腹胀:术后在肛门排气前,患者无腹胀感;②轻度腹胀:术后在肛门排气前,患者主诉有轻微腹胀,可感到有气体在腹内转动,但无切口胀痛感;③中度腹胀:患者腹部膨隆,主诉切口胀痛,但能忍受;④重度腹胀:患者腹部膨隆,切口胀痛,烦躁不安,呻吟,甚至出现呼吸困难。
1.4 统计学处理 采集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出现规律肠鸣音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进行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腹胀程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术后腹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患者的消化道结构、功能在腹部外科手术后会改变,加上麻醉和手术应激的影响,术后经常发生各种消化道运动功能变化,不同的手术部位和不同的手术方式都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胃肠动力的障碍[4]。中医对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可见于古代文献有关“痞满”、“肠痹”、“肠结”、“腹痛”、“反胃”等病的描述中,均属“脾胃病”范畴。脾胃居于中州,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二者相辅相成,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脾胃伤则百病由生。胃肠运动障碍,中医认为[5]是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所致,促进胃肠动力要从调理脾胃气机来实现。中医治病,有内、外治法之分,穴位敷贴属于中医外治法。汤药治病从口而下,渐至病所,穴位敷贴治疗疾病,视病之所在,选其主穴而敷贴,使药效直达病患所在[6]。其治疗作用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腧穴处皮肤对药物的刺激产生应答,从而调动人体自身潜在的修复能力,发挥经络系统整体调节作用而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8]。而不论内、外治法,都需“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穴位敷贴同样需要分清病证部位、所属经络脏腑选择腧穴。本次治疗组所选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三个穴位,均位于足阳明大肠经,其中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主疗腹胀满,如《灵枢·四时气》记载:“腹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医学纲目·小腹胀》云:“胀病大法,皆泻胃穴三里也。” 上巨虚为手阳明大肠经下合穴,尤长于治大肠腑病,补之能益胃健脾,泻之能理肠胃清湿热,通腑化滞,为治疗大肠病之主穴[9]。天枢是大肠募穴,腑气之所通,中医认为[10]该穴是升降清浊之枢纽,常用于治疗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所致之便秘,以通腑行气,通便导滞。本次观察选取上述穴位,术后以敷贴外敷的形式,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条畅气机,通达腑气,降逆通肠,从而调节胃肠动力,促进排气、排便,减轻腹胀。因此,穴位敷贴用于妇科经腹行子宫切除术后对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切实有效,且操作简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庄林燕,刘洁,曹立幸,等.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J]. 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0):3347.
[2]姚远洋,王世军,王悦,等. 厚朴排气合剂对妇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1):63.
[3]梁瑞丽.麦粒灸对腹部术后胃肠动力影响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0.
[4]滕占庆,李乃卿.通腑汤调理胃肠道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7,3(2):102-104.
[5]沈舒文,曹海涛,宇文亚.胃肠动力与脾胃气机的相关性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4):2.
[6]马艾菲.从《理瀹骈文》探讨穴位敷贴的理论与方法[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论文,2006.
[7]张洁,吴强,林栋,等.论药物的四气在穴位贴敷疗法中的作用[J].中国针灸,2006,26(1):74.
[8]张艳宏.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及目前应用现状[J].甘肃中医,2007,20(2):2.
[9]王威,张燕.应用上巨虚穴调节胃肠功能的理论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7):81.
[10]顾一煌,万兴,王玲玲.天枢穴浅、深2种刺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416.
(收稿日期:2015.08.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