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泛在学习国内研究综述
2016-03-10解晓婵
解晓婵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泛在学习国内研究综述
解晓婵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随着社会的发展,泛在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对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有关泛在学习的相关文献,从数量分布、研究文献来源、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对我国泛在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
泛在学习;内容分析法;综述;国内研究
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学习领域产生了移动学习、微学习、无缝学习、智慧学习、泛在学习等新兴学习方式,引领着学习革命的新浪潮。其中,泛在学习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追捧和关注,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随着2006年6月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的召开,国内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也正式拉开了帷幕。泛在学习环境是一种整合了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自然空间和智能空间等多个层面和维度的学习环境。它可以提供相互操作、普适和无缝的学习体系,将学习环境里的协作者、学习内容和学习服务等要素进行联系、整合及实现它们之间的共享。[1]本文主要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泛在学习的国内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期望从不同侧面客观反映出我国现阶段对于泛在学习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一)研究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所检索到的文献期刊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以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泛在学习”“U-learning”“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匹配为“精确”的检索方式,共搜索到相关文献308篇,剔除一些公告、通知、政策宣传、会议文献等不相关文献,并综合“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和“文献来源” 因素,最终筛选得到了相关的165篇文献为研究样本。其中包括期刊论文142篇,学位论文23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检索到的关于泛在学习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对泛在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2]本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严格按照内容分析法的步骤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具体的操作方法参见李克东教授主编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一书,此处不再赘述。
本研究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图表结合的方法。在通读165篇文献摘要和浏览全文的基础上,先进行主题分类,然后按文章发表日期、载文量和主题建立数据库,最后用图表展示数据。
(三)类目与分析单元
本研究依据所有有效样本的数量分布、文献来源、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为研究维度。分析单元为每一篇独立的文章,凡结构完整的论文不论篇幅大小,均以一篇计算。研究内容的分析类目,主要借鉴了类似领域的国外著名学者杰伊·克洛斯(Jay Cross)在其著作中的论述框架[3],并结合国内对于泛在学习的研究现状及结合每篇文章的研究主旨,我们将泛在学习的内容分析变量分为五大类:(1)泛在学习的基础研究;(2)泛在学习的设计研究;(3)泛在学习的应用研究;(4)泛在学习的资源建设;(5)泛在学习的评价研究。又对每一类进行了细致分类,具体如后文。
(四)统计工具
本研究定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图表生成均采用Excel 2007 软件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泛在学习的论文数量分布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 2003年到2014年间我国有关泛在学习研究的论文数量逐年分布的详细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泛在学习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年来,研究热度大幅度提高。
图1 泛在学习文章年度分布
通过CNKI检索统计发现,我国有关泛在学习的研究论文在2003年才开始出现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上,在随后的2年内我国有关泛在学习的研究论文并不多,但是从2006年开始每年发表的研究论文呈直线上升趋势,2013年达到最高。这与我国泛在学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是基本吻合的。早期的泛在学习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来将国外U-learning的相关理念引进、吸收和消化,从而积极推进泛在学习的理论发展。如2006年10月由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主办的第六届亚太城市信息化论坛以及同时提出的泛在信息社会理念;2008年6月,“面向终身教育的泛在学习模式及其应用研究”课题的开题;2009年1月,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分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并对泛在文化、泛在时代和泛在网络等内容进行探讨;2009年5月在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泛在学习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论坛上对泛在学习的内容维度、基本框架理念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研究,为今后我国泛在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路线图”[4];2014年5月在上海开放大学召开的2014年上海泛在学习国际会议上,探讨了泛在学习与MOOCs、大数据、云计算和微课之间的挑战、机遇和对策。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泛在学习的飞速发展。
(二)泛在学习的文献来源分析
从文献来源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该领域较为关注的是学术期刊及研究较为专业的高等院校。因此,对于泛在学习文献来源的分析主要从样本来源期刊和论文第一作者机构两部分进行分析。
1.样本来源期刊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我国有关泛在学习的研究现状,我们选择了教育技术领域影响较大的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样本。据量化统计,142篇泛在学习相关的论文发表于36种期刊,载文量大于两篇的教育技术类相关期刊分布如表1,这些期刊的载文量占关于泛在学习所有相关研究期刊文献总量的64.85%,其中,《现代教育技术》期刊的载文量最多,占12.12%,位居第一。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泛在学习的研究主要分布于教育领域,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泛在学习实现的可能性和便捷性,而教育技术领域主要关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因此,教育技术类相关期刊的载文量较高也是合理的。
表1 期刊载文量分布
(续表)
2.论文第一作者机构分析
(1)论文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析
本研究将泛在学习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为普通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远程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共六种类型,统计结果如图2。由图2可以看出,73.94%来自普通高等院校,7.04%来自广播电视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占7.75%,开放大学和远程教育机构均仅占1.41%。这说明普通高等院校的研究者是泛在学习研究的绝对力量。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高校师生属于社会理念的倡导者,也是新技术的积极实践者和响应者,同时也说明了泛在学习可以得到实践的肯定,充分体现了其价值意义。另一方面是众多专家、学者从事泛在学习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泛在学习的发展。但此研究却发现开放大学和远程教育机构对泛在学习的重视不够,研究还比较薄弱,成果也非常少,这说明泛在学习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图2 论文第一作者所属机构统计
(2)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分析
众所周知,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和学科团队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为此,本文以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为研究维度进一步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带领知识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积极开展普适学习和移动学习研究,不仅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课题——普适学习资源服务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还与相关的教育企业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合作开展了移动技术在家庭、社区中学习应用模式的合作研究等相关项目。[5]不难看出,要想有利于泛在学习的研究和长期发展,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高校)应该在依靠自身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与教育机构、企业等的合作,致力于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发达地区的高校(如东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都在探索着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表 2 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结果
(三)泛在学习的研究内容分析
根据内容分析法所设定的研究编码体系及每篇文章的研究重点,笔者对泛在学习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做了如下归类,见表3。
表3 内容分析类目表及分析结果
1. 泛在学习的基础研究
由表3可以看出,泛在学习的基础研究占总体研究样本的20.6%。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泛在学习的概念、基本理论及现状趋势的介绍。首先,理论研究是任何研究都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好的理论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其次,由于我国对泛在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2003年后才真正开始,这就更加需要对泛在学习的基本理论展开研究。但从目前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泛在学习的基础研究对国外的研究力度还不够,需要研究者多关注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关于泛在学习的概念、特点及基本理论的研究也受到相当程度的关注,如2010年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等的《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他们提出泛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无缝的学习空间,符合人类终身化学习的需求,将是一种新型的 5A(Anytime,Anywhere,Anyone,Anydevice,Anything)学习模式[6]。研究泛在学习基本理论的文章不断增多,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深入。虽然目前关于泛在学习的含义和特征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看法。但对于一个还处于研究阶段的泛在学习来说,这些不同看法反映了研究者们的视野在不断开阔。
2.泛在学习的设计研究
这一分类领域主要是针对利用相关技术与设计进行泛在学习的研究,从表3可以看出,其研究数量居于五大研究内容数量之首,比重达到34.5%。通过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的研究热点在技术设计、环境设计、系统模型设计和支持服务设计四方面。首先,泛在学习是由泛在计算发展而来的,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一种学习,其发展需要与相关的技术设计结合。代表性的文章有:2007年赵海兰的《支持泛在学习(U-learning)环境的关键技术分析》[7]勾勒出泛在学习的系统模型,并提炼出为实现这一模型所必需的关键技术。其次,研究人员关于环境设计和系统模型设计的研究也较多,主要是在泛在学习环境支持下的移动学习、非正式学习及社会性学习的研究。代表性文章有:2012年朱祎、王小军的《泛在学习中服务器系统平台的基础架构研究》[8]根据泛在学习的特点,提出了“教育云”(Cloud Education,CE)模型,一种基于云计算,具备可扩展、可共享的分布式公共服务基础平台架构模型;2013年张宝辉、彼得·萧(Peter Seow)、张金磊的《环境教学中挑战型体验式无缝学习的设计研究》[9]从设计研究的角度出发,利用移动、无缝和在线技术为环境教育课程设计无缝学习环境和活动,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其进行了验证,从而为促进我国泛在学习的实践应用提供借鉴。最后,关于支持服务设计的研究很少,仅有2篇文献,但对于技术支持来说,需要有相应的支持服务做保障,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3.泛在学习的应用研究
通过内容分析可以发现,泛在学习关于应用研究的数量约占26.7%,其关注的主要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模式、案例研究、互动研究及教育领域这五方面。首先,教育领域的研究是最主要的研究热点。代表性的论文有:2010年王民、顾小清和王觅的《面向终身学习的U-learning框架:城域的终身学习实践》[10]和2014年李军的《泛在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11],它们从不同角度展望泛在学习在终身教育和远程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此方向的研究将泛在学习融合到在线教育当中的理念符合了时代的要求。其次,还应注意的是泛在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应用的文章。例如,2012年周文娟的《基于“云”资源的“泛在学习”生态语境特征与教师角色定位研究》[12],就是在颠覆传统课堂教学定位的条件下,立足于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对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展开概念认识和转化途径的探讨。最后,就是和互动研究与教学模式领域相关的研究。文献分析发现,关于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分析教学结构要素,对教与学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如2010 年孟凡茂的《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体系构建》[13],对泛在学习在具体学科的教学模式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2014年林秀瑜的《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14]设计了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整体来看,泛在学习的研究成果大都停留在理论构架上,即使有实验论证和应用的环节,但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也不高,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论证。
4. 泛在学习的资源建设
泛在学习的资源建设类别主要是基于泛在学习理论进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由表3可以看出,泛在学习的资源建设占到总体有效样本的15.8%,相对而言,研究者还是比较注重资源建设方面的研究。如杨现民、余胜泉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15]一文中提出了泛在学习资源的进化模型,并对资源的生命周期、资源进化的动力及养料来源、资源进化过程中的保障机制环境和关键技术等进行了阐述,最后依据进化模型预设了泛在学习资源的两种进化模式。2014年杨现民的《泛在学习资源动态语义聚合研究》[16]在对实现学习资源动态语义聚合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之后,并依托学习元平台对资源动态语义聚合的效果进行了初步验证。整体而言,这部分的研究更多的是偏重于基于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既有学习资源的建设而非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然而不可否认,教学资源是构建泛在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所以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应该获得足够的关注。如何构建有效的系统和模式、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如何广泛应用推广,需要泛在学习的相关研究人员和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5. 泛在学习的评价研究
对于“标准和评价”的研究比较少,有效样本仅4篇,占整体的2.4%。在有效样本中,关于环境评价研究的文章仅有两篇,即2014年罗庆倩的硕士论文《高校学生泛在学习环境的评价研究》[17]和2013年张豪锋等人的《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18];关于资源与技术评价研究的文章各有一篇,即李彦忠等人的《泛在学习数字化资源技术标准的设计原则研究》[19]和程罡等人的《学习资源标准的新发展与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20],相对于基础研究、设计研究和资源建设等领域来说,相关标准和评价的研究是很少的。评价标准是设计研究和资源建设的应用的“制高点”,能够引领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所以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领域。
三、思考与建议
泛在学习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方便快捷的教育传播方式。要想真正地找到促进泛在学习与移动学习、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等有效的结合点,需要各领域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立足泛在学习的研究现状,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继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泛在学习的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作为泛在学习研究发展的出发点,只有踏实做好基本理论研究,才能为后期的研究打好基础。泛在学习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虽然技术的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泛在学习的基础研究还非常薄弱,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多了解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多与国外相关研究者交流;除此之外,还应与其他领域的学者沟通交流,借鉴和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拓展泛在学习的研究发展思路,不断完善泛在学习的基础理论。
2.重视泛在学习的设计研究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何使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刻的无缝学习及如何实现学习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将是泛在学习完成技术设计的一个重要思考点。首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技术作为发展泛在学习的关键因素,需要相关研究者给予重视。国内研究人员要学会适当的借鉴、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有效地结合本土特点进行发展创新。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技术的出现固然是好的,但要想更好地实现无缝学习,就不能随意地将技术应用到泛在学习中,要学会选择恰当的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才有利于更广泛的应用与深化。其次,设计是满足需求的活动,其本质就是创新。因此,研究者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基本信息调查、需求分析、发现并明确需要和值得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计划,明确设计要求。只有这样,设计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
3.完善泛在学习的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作为整个泛在学习系统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前提,其针对性及实用性对学习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中,研究人员要深入到课堂,基层参与人员要如实反映情况,研究者要了解学习者与教师的需求,了解实际情况,并进行需求分析,只有量身定做才会实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泛在学习的健康发展。
4.注重泛在学习的评价研究
无规矩不成方圆。泛在学习是个复杂的系统,也需要有相应的标准和评价进行规范和约束。评价标准的建立不仅能够使研究成果统一,还能为泛在学习的发展提供支持,铺平道路。就目前我国泛在学习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泛在学习评价标准研究的文章已经出现,无论是技术评价标准,还是环境评价标准,都足以说明研究者们意识到了标准研究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力度上,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都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因此,继续大力推动泛在学习的标准化进程建设对于我们研究者来说仍然是必走之路。
[1]Stephen J.H.Yang.Context 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Peer-to-Peer Collaborative Learning[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1999,(1):188-201.
[2]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0-145.
[3]Jay Cross. Informal Learning [M]. Boston: Wiley.2006:15.
[4][6]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等.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95-97.
[5]夏云,李盛聪.近年我国泛在学习研究文献的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5): 36-40.
[7]赵海兰.支持泛在学习(U-learning)环境的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7): 99-103.
[8]朱祎,王小军.泛在学习中服务器系统平台的基础架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2,(2): 54-58.
[9]张宝辉,Peter Seow,张金磊.环境教学中挑战型体验式无缝学习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3,(10): 128-135.
[10]王民,顾小清,王觅.面向终身学习的U-learning框架:城域的终身学习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0,(9): 30-35.
[11]李军.泛在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4,(6): 29-30.
[12]周文娟.基于“云”资源的“泛在学习”生态语境特征与教师角色定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53-58.
[13]孟凡茂.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 2010,(7): 78-81.
[14]林秀瑜.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6): 18-22.
[15]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11,(9): 80-86.
[16]杨现民.泛在学习资源动态语义聚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2): 68-73.
[17]罗庆倩.高校学生泛在学习环境的评价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 2014.
[18]张豪锋,赵耀远.有意义学习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 90-94.
[19]李彦忠,孙少坤,肖新华,等.泛在学习数字化资源技术标准的设计原则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10,(9): 64-68.
[20]程罡,徐瑾,余胜泉.学习资源标准的新发展与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 2009,(4): 6-12.
(责任编辑 乔磊)
Domes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Ubiquitous Learning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XIE Xiaochan
(School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China 710062)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ubiquitous learning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Mainly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has done a deep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articles related to ubiquitous learning in CNKI database from three aspects,namely,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research literature resources,and research content,and has made an analysis,conclus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ubiquitous learning in our country.
ubiquitous learning;content analysis;review;domestic research
G40-057
A
2096-0069(2016)02-0023-06
2015-10-14
解晓婵(1992— ),女,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与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