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绝经综合征属妇人血劳范畴

2016-03-10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5期
关键词:内因主症妇人

徐 伟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试论绝经综合征属妇人血劳范畴

徐 伟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绝经综合征(原称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心理症状,多发生在45-55岁之间。绝经综合征的发病率约是68.5%[1-2],患病时间短者1-2年,长者可延续20年,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退化,雌激素分泌减少,由于雌激素受体分布于全身各个重要组织器官,因此雌激素水平下降,这些组织器官就会发生退行性变及代谢上的变化,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失调的症状。

由于我国古代医籍中没有绝经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相关记载,因此60年代之前,根据其临床表现,认为更年期综合征当属中医的心悸、失眠、郁证、脏躁、百合病等多种疾病的范畴。鉴于此,1964年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卓雨农[3],根据当时现代医学对更年期症状的描述,结合临床实践才提出“绝经前后诸证”这一病名,并列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中。认为发病机理多与肾脾两虚、心肝火旺有关,肾阴亏虚、水火不济,心肾不交,或水不涵木,肝阳偏旺所致。至此,绝经综合征有了相关的中医病名。但每提起本病在古代医籍中所属范畴时,仍将其归属于心悸、失眠、脏躁、郁证、百合病等多种疾病的范畴。

笔者有幸跟师读研,导师王孝莹多年来临床治疗绝经综合征无数,疗效显著,且对本病的认识有独到见解。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导师认为,本病应当属于中医“妇人血劳”范畴。“妇人血劳”这一病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但在明之前的医籍中记载较少,而对“血风劳”的记载颇多。从古人对血风劳的论述来看,认识并不一致,其中多将内因致病及内因夹有外因风邪作祟,混谈为血风劳。如宋《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中载“夫妇人血风劳者,由气血虚损、经候不调,或外伤风邪,或内挟宿冷,致阴阳不和,经络痞涩,腹中坚痛,四肢酸疼,月水或断或来,面色萎黄、羸瘦。又有因产后未满百日,不谨将护,脏腑虚损,百脉枯竭,遂致劳损之疾也”。本段论述主要阐发了血风劳的病因、 病机、病症,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致病,既论述了血风劳,其中也有血劳的含义;宋代《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五十·妇人血风门》曰“血风劳气者,经血所下不调,或缘产蓐,感于风邪,久不瘥,则变寒热,休作有时,饮食减少,肌肤瘦悴,遇经水当至,即头目昏眩,胸背拘急,四肢酸痛,身体烦热,足肿面浮,或经水不通,故谓之血风劳气也。”从这段论述中也可明显看出属于内外合因所致血风劳之症。而《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五十·妇人血风门 》还载有“治妇人血风劳气,头目昏眩,胸背拘急,心烦体热,血脉不利,肌肉枯悴。牡丹皮汤方”;“治妇人血风劳气,身体疼痛,面色萎黄,四肢无力,大便秘涩,口苦舌干,不思饮食,延胡索丸方。”;“治妇人血风劳气,恍惚烦闷,饮食减少,日渐羸瘦。赤箭丸方”及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所载:油煎散“治妇人血风劳,形容憔悴,肢节困倦,喘满虚烦,吸吸少气,发热汗多,口干舌涩,不思饮食。”等,这些症候描述与前段论述多有不同,应均为妇人血劳之症。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也认可《太平圣惠方》中关于血风劳的阐述,并原文引用。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血风劳无论内因或内因复感外邪,均由气血虚损所致。导师认为,内有气血虚损,复有外邪作祟者当为血风劳;而气血虚损,脏腑亏虚,阴阳失调,未感外邪者,当属血劳。至明代,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也引用宋代《太平圣惠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对血风劳的记载。武之望则在《济阴纲目·卷之四·虚劳门》载“人参荆芥散”中,对血风劳又有新的阐发:“治妇人血风发热,身体疼痛,头昏目涩,心松烦倦,寒热盗汗,颊赤口干,痰嗽胸满,精神不爽(血风劳者,若血虚肝热生风而成劳者,乃内热劳症,其有外邪乘者,又为外致之病,当两分看)”,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医家已明显认识到,本病内因与内外合因致病是不同发病机理,并强调指出“当两分看”。而此前,明代李时珍已在《本草纲目·卷三十六·木部》五加〔附方·油煎散〕中明确提出了妇人血劳之症:“妇人血劳,憔悴困倦,喘满虚烦,噏噏少气,发热多汗,口干舌涩 ,不思饮食,名曰血风劳”。本段论述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相同,明确指出上述诸症乃“妇人血劳”之症,但其病名按明代以前记载称为“血风劳”。说明历代医家一直把血劳与血风劳混谈而未明显区分。由此可见妇人血劳纯系内因致病,由气血过度劳伤,虚损较重,阴阳不调所致诸症。而血风劳虽也因气血虚损所致,但又复感外邪而发,是与血劳有明显区别的。清代《石室秘录》中也明确提出血劳之病名,泛指血之劳伤,可见古人对血劳的认识是逐渐从血风劳中分离出来的。

根据历代医家对血风劳及血劳的记载,及对血劳地逐渐认识,当代医家也已明确认识到血风劳与血劳的不同,并对血劳已有明确阐述。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载: “血劳……此证由阴衰阳盛、气弱血热,故……烦渴口干,颊赤头痛,饮食乏味,心神惊悸,肢体酸痛……或月经断绝,或经极少。”此段论述与绝经综合征病因、病机、 病症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经断前后诸证》又载:“经断前后可出现经期紊乱,头晕耳鸣,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轰热汗出,五心烦热,甚则情志失常,或浮肿便溏,腰酸骨楚,倦怠乏力等。这些症状往往三三两两出现,称为‘经断前后诸证’,也称‘更年期综合征’。此种症状常持续1-2年”、“妇女年近五旬,肾气渐衰,冲任亏虚,精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阴阳偏盛偏衰而出现诸般症状”、“临床以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者居多。治疗必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病可渐愈。但药不可辛温香燥,以防耗气伤精”。此与《中国医学大辞典》所载血劳之病因、病机、病症及李时珍所载血劳之证多有吻合。

导师认为,妇人血劳,乃因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血脉劳伤,阴血亏损所致。至天癸将竭之年,本已肾气渐衰,冲任亏损,渐致肾阴阳两虚,肝血不足,精亏血少,导致阴阳失调,常人此时也精力日见衰惫,但机体尚有对阴阳的调衡能力,故可逐渐自然过渡到新的阴阳相对平衡状态,而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若禀赋不足或素体亏虚,本已是气血虚损,精亏血少之人,此时肝肾亏虚,阴阳失调,无力将阴阳调节到新的平衡状态;或虽平素体质较好,此时突遇七情所伤、家庭变故、工作压力突然加大,或其他突发因素等,使机体调衡阴阳之力减弱,无力调节到新的相对平衡状态,均可见与血劳相似之诸症,故认为绝经综合征当属妇人血劳范畴。即使生育期,突遇较大变故,也可因其导致卵巢早衰,而出现与血劳相似之证。

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胸闷气短、心悸失眠,口干舌涩、憔悴困倦,精神抑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月经紊乱或已断绝等等。但导师认为,烘热汗出当属绝经综合征之主症(偶有生育期血劳者会有此症),其它均为兼症,因其它兼症均非绝经期所独有。单有其它兼症而无主症时,不能称之为绝经综合征。无烘热汗出,而有其它兼症三三两两出现时,应按相应的内科病治疗,也可获效。因为综合征是一组有主症、兼症并有内在联系的症候群,只有兼症而无主症的症候群是不成立的。而其它兼症在内科病中也是主症。

随着绝经前后天癸将竭或已竭,本已渐至肾虚气弱、肾阴亏损、肝血不足、精亏血少之时,因平素体虚或精血劳伤过重,致使机体调节阴阳的能力明显减弱,而导致阴阳失调;阴血不足不能内敛,致使阳气外越而不固,故最早出现烘热汗出之象。但因机体尚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尚能敛阴摄阳,因此烘热汗出并不连续出现,而是一日几次、十几次或更多,反复出现。有些人还可同时伴有轻微心悸,甚则有心中懊侬(俗称闹心)之感。这与常人激动或羞愧时也会出现面红耳赤,并出汗的症状截然不同,常人出现这种症状时,会同时伴有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等心慌气短之症,且不会无诱因每日反复出现。因此导师认为,烘热汗出对于绝经综合征来说最有代表性。

生育期如果因月经过多、乳汁过剩、产后流血过多等,也会导致血劳之症,可分别治之。若以烘热汗出为主症者,当按绝经综合征治疗,常可获显效。

综上所述,妇人血劳是被历代医家逐渐认识,并逐渐从血风劳中分离出来的。血劳的症候、病因、病机与绝经综合征有许多相似之处,而血劳若以烘热汗出为主症者,可按绝经综合征治疗而获效。这些足以说明,绝经综合征当属妇人血劳范畴。

[1] 邓小虹,张淞文.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医学,2002,24(4):235-235.

[2] 彭学鸣,匡晓梅,黄华勇.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1987.

[3] 陆启滨.更年期综合征病因病机探源[J].中医药学刊,2001,19(2):139.

(2016-12-06 收稿)

猜你喜欢

内因主症妇人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犬人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犬 人
高僧与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