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中医古代病名及病因病机探析
2016-03-10李威威李光杰刘卫兵
李威威 李光杰 杨 华 刘卫兵
(威海解放军第四零四医院·山东省 264200)
银屑病中医古代病名及病因病机探析
李威威 李光杰 杨 华 刘卫兵
(威海解放军第四零四医院·山东省 264200)
银屑病是现代常见皮肤病,属中医古代“白疕”、“蛇虱”、“干廯”等证范畴,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当前医家认为其为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外感风湿寒邪等已聚内热、素体血热等导致的血热,气滞血瘀,肌肤失养,是该病主要病因病机。
银屑病 中医 病机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常表现为慢性炎症,患者以鳞屑性红斑,伴有瘙痒、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不同地区发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异,美欧约为2~4%,在我国银屑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现代医学证实其与遗传有关,各种环境、生理、病理因素成为该病诱因。一项Meta分析显示,中国人群银屑病发病与潮湿、感染、外伤、饮酒、食鱼虾、精神紧张、接种疫苗等因素有关,内分泌变化、吸烟、手术、饮茶、化学刺激、食辛辣等也可能与银屑病有关[2]。中医认识与治疗银屑病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大量循证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中药单药、辩证用药治疗银屑病疗效肯定,在减轻症状体征、预防复发方面,较西医治疗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分析银屑病中医古代病名、病因病机,对于现代中医防治银屑病具有指导意义,本次研究试就此进行概述。
1 中医古代对银屑病的论述
古代中医并无银屑病病名,但古代文献对皮肤病变早有论述,尽管并无皮肤病的专著,但许多经典文献都就皮肤病的记载,古代文献将皮肤病纳入外科学的范畴。现今最早的皮肤病病名见于商代甲骨文中的“疥”、“疕”等病名。至周代,外科已成为独立的学科,《周礼·天官》明确记载有“疕”、“痤”、“痱”、“疥”等疾病,并认为皮肤疾病与四时变化有关,并以此命名,“春时有痟,夏时有痒疥疾”。马王堆文物《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白处”等17种疾病,其中提到采用雄黄、水银治疗疥廯。关于银屑病属于何种皮肤病目前尚不清楚,从辩证、证素的角度来看,其当属于中医白疕、松皮廯、蛇虱等证,反映了银屑病不同病理表现。中医主要从外观上命名皮肤病。从现代医学来看,银屑病可分为斑块状银屑病、点滴状银屑病、反向性银屑病、关节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红皮型银屑病,前三者最多见,据此中医绝大多数皮肤病名都可能涉及银屑病。古代中医对于银屑病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诸病源候论》中有云:“干廯,但有匡郭,皮枯索痒,骚之出白屑是也”,是古代文献中最接近今天之典型银屑病的描述。至宋明之际,古代中医开始认识到不同类型银屑病关联,银屑病不同阶段表现,开始出现“白疕”、“蛇虱”之称,并将其作为一种单独的疾病。
2 银屑病的病因病机
关于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古代中医争议仍较大。古代中医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隋唐之前,医家多从外科角度认识该病,认为风湿寒邪侵袭以致气滞血瘀于表,产生病理变化。明清之后,医家开始重视人体内部脏腑气机变化,同时现代医学部分理念开始传入,更重要的是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医家更多的是认为银屑病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外邪致病
隋代以前,古代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并不够清楚,同时中医理论体系也并不成熟,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也缺乏的文献记载,从少数文献来看,也认为银屑病与外因有关,四时气候可引起皮肤病,《黄帝内经》以及前文提到的《周礼·天官》等文献都认为四时气候与人的疾病关系密切,需注意的是《黄帝内经》等文献成书时间尚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属于南北朝、隋代之前。隋代《诸病源候论》对银屑病有了较成熟的论述,认为该病是在风寒湿邪等为主的外邪入侵,损及机体,与气血相搏,从而发病。但需注意的是,该文献对许多皮肤病都有类似的论述。原文高度概括,凡皮肤瘙痒、疼痛等证,“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而生。若其风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沈入深,故无汁,为干廯”,文中不仅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有概括论述,还简单分析了两种证候,同时分析了诱因。《诸病源候论》对以后的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太平圣惠方》、宋代《圣济总录》等都有类似的论述,对银屑病病因病机认识基本一致。金元代,火热邪致病理论盛行,也影响了医家对皮肤病的认识。元代《卫生宝鉴》中有云:“白壳疮,生于两臂居多,或有生于身上这,亦顽廯之类也。……,皆由毛窍感受风湿之邪,皮肤无气血之润,毒乃伏之而生廯”,作者认为风湿是该病的主要病机,但邪毒潜伏还与热症所致少润有关[3]。
2.2 内因致病
在明清以前,古代文献对皮肤病与内因的关系就有初步的论述,但认识到银屑病中内因作用较晚。《素问·五脏生成篇》有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皮毛为表,依赖于肺部的宣发,输精于皮毛,皮肤才可获得滋养、湿润,显然若肺部生病,则外达于表,可致皮肤疾病。肺娇,不耐寒热,易感外邪,肺气失宣,腠理闭塞,营卫气血不能外达,则易发皮病。后代医家特别是明清之后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强调内外相合,以血分病。《医学入门》有云:“疮廯,皆因血分热燥,以致风毒克于皮肤,浮浅为疥,深沉者为廯”。医家开始认识到诸廯与体血之间的关系,并分为血热、血燥。清代《外科证治全书》中认为:“白疕,因岁金太过,至秋热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并认为白疕病多见于血虚体弱者,与四时皮肤病起病规律相符[5]。名书《医宗金鉴》中认为白疕病是风邪可据于皮肤,且皮肤因血燥不能荣养而致病。由此,近代医家对银屑病内外因致病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赵炳南等认为血热是银屑病的主要病机,或因七情内伤,气机失调,郁久化火,心火亢盛,热伏于营血,或因饮食失节,脾胃失和,气机升降不畅,郁久化热,或因风热湿寒邪侵袭机体,内外合邪,热壅血络,而见红斑,风热燥热,肌肤失养[6]。朱仁康等在此基础上,认为“血热风燥”,若久病阴血耗伤,血虚成风,“血虚风燥”,其认为银屑病证候表现繁多,但多见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两类。另有学者认为素体血热也是该病的主要病机。概括而言,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外感风湿寒邪等已聚内热、素体血热等,血热毒邪聚于人体,搏于皮肤,郁久化热,热入营血,导致营卫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久病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最终发病[7]。近年来,现代中医又对基于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认识到银屑病与肾脏病、肺病、体质等相关性,如一项Meta分析研究证实,银屑病患者罹患肾病风险明显增加[8],机体内脏器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肾脏病终末期多见皮肤瘙痒等证,另有学者从经络学说论述银屑病。
3 小结
银屑病中医学病因病机研究已有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并以此指导临床治疗、新药开发,但许多研究都缺乏大量的循证证据支持,今后有必要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论证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治疗。
[1] 丁晓岚, 王婷琳, 沈佚葳, 等. 中国六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24(7): 598-601.
[2] 庞春坤,高婷辞.中国人群银屑病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29(4):235-238.
[3] 中华医药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中国银肩病治疗指南201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
[4]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6.
[5] 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15.
[6] 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34-236.
[7] 侯麦花, 卢新政. 银屑病与肾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4, 43(7):406-408.
[8] 梁思,李若虹,王建峰,等.银屑病与肾脏疾病风险相关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6,9(1): 8-11.
(2016-09-09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