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2016-03-10袁有才问莉娜张效科伍文彬
袁有才 问莉娜 曹 旸 赵 欢 张效科 伍文彬 王 飞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袁有才1问莉娜2曹 旸2赵 欢2张效科1伍文彬3王 飞3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发病率逐渐增高,受到临床重视。现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命名、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诊治的临床分型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在糖尿病阴虚燥热病机基础上,合并瘀血、痰浊、毒等病理因素致病,通过分析总结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综述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指由糖尿病引起主要表现为学习、记忆、反应、语言、行为等能力下降的病症。中医文献中有相关症状记载,如《圣济总录》中已有“消渴日久,健忘怔忡”,《兰室秘藏》有“消渴久则,上下齿皆麻……四肢凄弱……喜怒善忘”等糖尿病认知损害的症状记载,但在中医古籍中没有相应的病名,根据其善忘、呆钝少言、倦怠嗜卧等临床表现,属中医“呆症”的范畴[1],也有归入“健忘”[2]范畴。但其有明确的消渴病因,异于其他呆证的发生原因,故有“消渴病兼证呆症”[3]一词应用。实际应用中“消渴呆病”可能更能反映该病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过程。现代临床中糖尿病已经为医疗界及民众普遍接受理解,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更利于社会理解及学术交流,可形成共识直接采用,在病名的基础上中医辨证治疗,发挥特色。
1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中医认为是消渴病的延续,故其病因病机与消渴有共同之处,亦有特殊之处。《素问·奇病论》最早记载消渴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的不同,又有消中、肺消、膈消、消渴等不同名称或亚型的记载。一般认为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情志失调、先天禀赋均与消渴发生密切相关[4]。《灵枢·五变》记载:“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提出禀赋不足是消渴的高危因素。《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历代医家普遍认为消渴病本为“膏粱之疾”“肥美之所发”。《景岳全书》亦云:“消渴病,其为病从之肇端,皆膏梁肥甘之变……皆肥贵人病之”,指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均可损伤脾胃,引发消渴。另外,情志失调亦可引发消渴,《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心境愁郁,内火自然,乃消证大病”。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加大,容易引起情志失调,也是近年来消渴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劳欲过度伤人正气引发疾病,《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讲“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即劳欲过度可引发消渴。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病因与上述因素有关,但也有自己特点,一为久病,消渴日久可发生消渴呆病;二为病情复杂,应用现代中西医方法病情控制不良;三为合并症多,常合并中风、胸痹等病变。
2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
消渴病机主要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4]。消渴日久,可引起多脏腑损害,导致血行不畅、血脉瘀滞,并发症增多。古人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研究较少,甚至无直接论述。大多遵从“呆病、健忘”病因病机。 早期详细描述并指出“痴呆”由郁结、不遂、思虑、惊恐等渐集而成的人是张景岳,他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有“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另外,陈士铎主张“痰”为主要病机,在《石室秘录·呆病》中指出:“呆病如痴,而默默不言也,如饥而悠悠如失也……实亦胸腹之中,无非痰气。故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王清任则主张脑髓失充是呆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医林改错·脑髓说》曰:“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也有肾虚致呆论,如《医学心悟》就指出“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综合古人散在描述消渴呆病可从“肾虚、肝郁、脾虚、痰、瘀”等方面论治。
现代学者认识到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对其防治研究逐渐增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毒:毒邪是现代临床被认为是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如王永炎院士[5]在传统观点“阴虚燥热、痰瘀阻滞,以阴虚为本,痰瘀为变”的基础上,提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关键病机为“毒损脑络”,认为毒是糖尿病发展及出现多种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即“病由毒生,变由毒起”,糖尿病常因毒致残致死,其治疗根本大法为益气养阴、解毒通络。栗德林等[6]研究认为,邪毒内蕴是糖尿病发展的关键病机,也是糖尿病出现并发症的根本原因。并且施今墨先生也有从“毒”论治糖尿病的成功经验[7]。王永炎等认为“毒”为“痰、瘀、热”内蕴化毒而成。岳仁宋等[8]认为“糖毒”是引起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糖毒”随气机升降出入,侵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变证丛生,损伤脑络可见中风先兆、中风、痴呆等病症。李怡等[9]认为糖毒久留,容易兼加转化,如“瘀毒”“火毒”“痰毒”“热毒”,相互交结,损害脏腑,最终将出现阴阳两虚的糖尿病临床表现。陆付耳等[10]提出“热毒”消灼是糖尿病的核心机制: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则三消具现;而且从“热瘀为毒”分析高血糖的毒性作用,用清热解毒的黄芩作为解毒的药物。吴深涛等[11,12]认为浊毒是糖尿病的始终病理因素。厚味浊腻,容易瘀滞血脉,特别是络脉,阻塞气机,缠绵胶着易酿毒邪。毒与浊交夹,相互助长,糖尿病虚实夹杂、顽固难愈的病理变化过程,是产生并发症的关键。赵伟[13]认为浊毒是由于消渴脏腑功能失调,水饮、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聚积体内化生而成。路志敏[14]指出由于痰、湿、瘀蕴结体内日久,化为浊毒,损伤脉络,形成浊毒伤络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并重用水蛭、白僵蚕、全蝎搜刮剔除久潜络脉之浊毒,使络脉通畅,脏腑气血运行正常。总之,“毒”已成为现代中医界对糖尿病脑病病机的重要认识之一。在“阴虚燥热,痰、瘀、湿、热”基础上化毒、酿毒损害脑络以成为研究热点病机[15~22]。②瘀:糖尿病病变始终存在“瘀”的病理状态,已经成为共识,《中医内科学》教材在消渴病临证备要中就有明确解释。③脾阴虚:脾居中焦,主运化、主升清、主肌肉,司开阖,对气血津液代谢有重要作用。消渴作为重要的气血津液病变,脾是消渴病变的重要脏腑。《灵枢·本脏》曰:“脾脆,善病消瘅”,明确指出脾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病因。王叔和《脉经》中说:“脾脉实兼浮,消中脾胃虚,口干欲饮水,多食亦肌虚”。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明确指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可见脾胃在三消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素问·通评虚实论》认为消渴是“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指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耗伤脾胃,可引发消渴。吴深涛[23]发现中医学中脾主运化功能与西医中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胰岛素生化效应低下等有密切关联。冯明清[24]提出消渴的病机是脾虚“不及游溢”精气,脾从“相对虚”到“绝对虚”是消渴病发病的病理过程。梁淑芬[25]认为脾虚失运引起痰湿内壅是脾瘅形成的主因。脾阴是水谷精微所化之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具有灌溉脏腑、营养四肢百骸、补益脑髓的作用,是脾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脾阴虚有热影响气血津液的代谢形成消渴及消渴呆病。《难经·三十四难》亦曰:“脾藏意与智。”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曰“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曰髓海”。这些论述有力的论证了脾与脑、脾与认知的重要关系。刘铮等[26~27]认为脾阴虚是糖尿病、痴呆、糖尿病认知功能损害的主要病机,并应用滋阴补脾方干预取得较好疗效。另外,脾主湿,湿热互蕴,阻遏三焦水液代谢及运行,气化不足,津液不能上承,故渴不欲饮,湿热困脾则清阳不达四末,出现懈惰乏力,湿热蕴结外溢肌肤则出现瘙痒,临床多种表现均为糖尿病并发症,所以多位临床医家认为“湿热困脾”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28,31]。这一病机延续到并发症期,并发症以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为主,病机以气阴亏虚为主,瘀血、痰浊、湿热多见[32]。
综合现代各家研究成果,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病位在脑,涉及脾、胃、肾;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毒瘀阻络。发病多是在禀赋基础上,饮食不节,壅滞中焦,酿湿化热蕴毒,损伤脾胃,而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消渴表现。病久阴虚内热,气血运行失常易致血脉瘀滞,糖毒与瘀血相夹阻滞损害脑络,则出现脑窍不利而认知损害。
3 中医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证型的研究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逐渐受到重视,临床研究逐渐增多,对临床证型分布规律有较多研究。有单中心研究了153例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证型分析后发现,以精髓亏虚、痰瘀互阻证为主,由此提出其治疗应以补髓益智、活血化痰为主[18]。有团队研究113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观察证型分析,病变性质为虚实夹杂之证,虚主要为气虚、阴虚,实主要为血瘀、痰浊,病变主要涉及脾肾二脏,证候方面以气阴两虚、痰瘀阻窍证为主[22]。另一研究分析了110例糖尿病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发现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见证候依次为肾虚髓亏证、脾虚湿困证、气阴两虚证、火热炽盛证、气虚血瘀证[33]。战丽彬等[34]研究了121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人,将中医证型归纳为5个,分别为肾虚髓减证(35.54%)、脾气亏虚证(19.83%)、肝郁血虚证(17.36%)、痰浊阻窍证(15.70%),瘀血阻络证(11.57%)。并得出结论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病位在肾、脾、肝,以虚证为主。更多的散在小样本研究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与肾精亏虚[35]有关,以肾虚髓减型及痰瘀阻窍型为多[36]。临床对证型的研究因地理、气候、发病时间阶段不同有不同的结论。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逐渐受到临床关注,但研究仍不充分,病名的确定就存在分歧,如糖尿病脑病、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消渴呆病等,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更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以后的研究应从流行病学做起,对所有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认知功能筛查,确定发病率,记录临床症状,分析病因病机、证型,使其更具说服力。
[1] 田国庆.糖尿病脑病的中西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1):13-15.
[2] 毛黎黎,高晓斐,岳仁宋,等.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47-48.
[3] 田国庆.糖尿病脑病与消渴病兼证“呆症”及其中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5):12-13.
[4] 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83-390.
[5] 宋福印,王永炎,黄启福.试论毒损脑络与糖尿病性脑病[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5):7-8.
[6] 栗德林,宋福印,何玉信.降糖解毒胶囊治疗Ⅱ型糖尿病 60例[J].中医药学报,1996(1): 23.
[7] 李育才,初淑华,王耀辉.施今墨先生治疗糖尿病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86, 13(4):5-7.
[8] 岳仁宋,曹立虎,齐方洲,等. 小议“糖毒”[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7): 1286-1287.
[9] 李怡,姜良铎.从“毒”而论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2):119-120.
[10] 陆付耳,王智明,郭爱群.糖尿病从“毒”论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5):15-17.
[11] 吴深涛.糖尿病中医病机新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808-809.
[12] 吴深涛.糖尿病病机的启变要素——浊毒[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1):24-26.
[13] 赵伟.糖尿病浊毒内蕴刍议[J].中医药信息,2009,26(5):9-10.
[14] 路志敏.浅谈糖尿病并发症之浊毒伤络[J].河北中医,2008,30(10):1046-1047.
[15] 岳仁宋,王帅,陈源,等.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辨治[J].新中医,2011,43(6):137-138.
[16] 袁怡,张跃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脑病机制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28(12):867-868.
[17] 裴学军,肖飞,唐惠丹,等.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评述[J].时珍国医国药,2015,27(2):442-444.
[18] 黄小波,李宗信,陈文强.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聚类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16(1):11-13.
[19] 金硕果,梁静涛,杨旭红,等. 补肾活血开窍方治疗糖尿病所致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30例临床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5):1051-1054.
[20] 肖婧,汤银燕,盛蕾,等.益肾化痰、活血祛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脑病思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4):102-103.
[21] 田国庆.糖尿病脑病的中西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1):13-15.
[22] 李庆利,杨文明.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特点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2011.
[23] 吴深涛.脾不散精与糖耐量低减[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8):463-465.
[24] 王幼立.脾胃“不及游溢”对消渴病发病的影响—冯明清教授学术思想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0):1467-1468.
[25] 梁淑芬,栗丽丽,原巧宁,等.从脾论治糖尿病前期[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1):7-8.
[26] 刘铮,战丽彬,姜如娇,等. 滋补脾阴法对糖尿病脑病大鼠皮质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8):1804-1806.
[27] 梁丽娜,胡守玉,战丽彬,等. 滋补脾阴方药对脾阴虚糖尿病大鼠海马胰岛素抵抗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3):356-361.
[28] 罗玉韵,关少侠,潘中瑛,等.2型糖尿病湿热困脾证人群特征及空腹C肽分泌特点的临床研究[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4):25-27.
[29] 于书香,陶睿.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湿热困脾证的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6):43-45.
[30] 陈楠,马丽,吕书勤,等.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临床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2):168-171.
[31] 周霭.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湿热困脾证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2] 谭倩,景录先,王文霞,等.2型糖尿病常见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6):1388-1391.
[33] 李娟.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证候规律与病机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34] 战丽彬,周妍,林海燕,等.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3759-3762.
[35] 徐虎军.糖尿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候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8):209-210.
[36] 李秀玲,赵振,孙莉.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 (12):40,43.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四科(咸阳 712000);3.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75)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4.068
1003-8914(2016)-24-3687-04
�涓
2016-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