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二向性”的影响因素
2016-03-10李清记刘喜成忽中乾刘耀文
李清记 刘喜成 忽中乾 刘耀文
中药“二向性”的影响因素
李清记1刘喜成2忽中乾3△刘耀文3
药物的“二向性”的特点表现在部分中药功效上的两极差异,同一种药物可以治疗截然相反的两种疾病,同时具有即升浮又沉降的性质。这种“二向性”的作用受其本身的性味、质地、炮制、配伍、剂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正确掌握中药“二向性”的影响因素,对揭示药物的作用机理,开发药物新用途,准确辨别药物质地、针对性炮制、合理性配伍、科学使用剂量,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药;二向性;影响因素
药物的“二向性”的特点表现在部分中药功效上的两极差异,同一种药物可以治疗截然相反的两种疾病,同时具有既升浮又沉降的性质。某些中药之所以具有“二向性”作用,主要由于中药所含成分较为复杂,性味有差异,质地有区别。同时,中药剂量大小,炮制方法、复方配伍的不同等因素都可改变其原来单向的作用,使之成为“二向性”[1]。如麻黄既能发散解表表现升浮,又能平喘利尿表现沉降;大黄既能通泄,又能止泻;三七参见瘀血则能散,遇溢血则能止;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等等,表现为“一物多用,见证选药配方”的特性。中药的双向性调节作用,是临床应用中的一大特点,随着对中药药理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显示出中药运用的复杂性、灵活性和西药不可替代的多效性[2]。
1 药物本来的质地、性味与作用“二向性”的关系
药物治病的机理缘于药物的偏性,即药物的特性和作用。由于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向下或向外、向内的病势趋向,因此药物的治疗偏性也主要体现为升浮和沉降的趋势。升浮的药物具有升阳、解表、催吐、开窍的作用,沉降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通便泻下、止呕、平喘、潜阳熄火、利水、收敛的作用。而药物这种偏性又与其本来的质地和性味密切相关,属花叶质轻者多具升浮,如辛夷、桑叶、薄荷等;属根茎、果实、种子、矿物及介壳类质重者多具沉降,如大黄、紫苏子、赭石、石决明等;属辛甘温热者多具升浮,如桂枝、麻黄等;属酸苦咸涩寒凉者多具沉降,如大黄、芒硝等,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王好古也说:“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阳,酸苦咸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
1.1 本身具有作用趋势相反的两种性味,决定了药物作用的二向性 多数药物的性味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升浮和沉降,而同时具有两种以上性味,且作用趋势不一致,而表现为二向性。如麻黄辛苦,辛散归肺经以解表,苦降归肺经以平喘、归膀胱经以利水。药理分析,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和挥发油,麻黄碱有类似肾上腺素的功能,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且可利尿;挥发油可抑制流感病毒,且能刺激汗腺分泌。当归辛甘苦温,甘温可补血,辛苦能活血。药理分析,当归中的挥发油成分既能兴奋子宫肌,又能抑制子宫肌,而表现对子宫收缩、弛缓的“二向性”作用。
1.2 质地和性味表现不一致,决定了药物作用的“二向性” 一般情况,属花叶类药物质轻多辛散具升浮之功,属贝壳、矿石、根茎、果实类药物质重多苦咸有沉降之性。但部分药物质地和性味表现不一致,如川芎为根类药物,除下行血海活血通络外,其味辛可上行头目以祛风止痛;桔梗味辛能宣散肺气、载药上浮为诸药之舟楫,其属根类药物主沉可降气平喘以治喘咳,昔日谓其“升中有降者是矣”。又如牛膝属根善能活血,引血下行,泻瘀血停滞,又其味甘酸可补益肝肾,故有“走而能补,性善下行”之说(《本草疏经》)[3]。
2 药物的炮制方法与作用“二向性”的关系
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能,可以加强某一方面的作用,这在《本草纲目》中已有明训,“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生稍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纵观药物的炮制方法有酒制、盐制、醋制、生用、熟用等,这些炮制方法的上述作用与药物的双向调节也有一定的关系。
2.1 生用、熟用可泻实补虚(收敛) 中药生用、熟用是根据药物的属性和治疗的需要来决定的。同一种药物生、熟作用有类同的,也有差异的,这就是药物的双向性。如何首乌生用泻下通便以治实证,制用滋补肝肾以治虚证;紫菀、款冬花生可治外感新咳,炙则宜体虚久咳;木香生用有行气之功,煨用又有止泻之效;火麻仁生用能通便,制用可补虚;生大黄药效峻猛通腹泻肠,有推陈致新之功,熟大黄性缓而攻逐力大减,若煎煮时间过久,服后反会出现便秘,据实验报道生大黄可刺激小白鼠肠蠕动能达到致泻作用,大黄久煎或炮制之后,致泻成分分解,对小白鼠的肠道蠕动作用减弱[4]。再如龙骨、牡蛎平肝潜阳宜生用,收敛固涩可煅用;赭石生用凉血镇逆,制用收敛止血;酸枣仁生用治睡多,炒用治不眠。《本草拾遗》:“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
2.2 酒制、盐制作用可上可下 中药用酒炮制,其目的是借酒性引药上行,用盐炮制其目的是借咸味下行入肾,《本草蒙筌》云:“欲使上行,须资酒助”,《药品化义》云:“用盐水制,使盐以入肾”。可见欲使药行上、行下与其引制的辅料也有密切的关系。如黄柏苦寒可泻火解毒,酒制黄柏其性上行,可治上焦热毒疼肿,《秘传眼科龙木论》中的五行汤即用本品为末煎汤乘热薰洗,治疗时行火眼,又《千金方》捣黄柏含之,可治口中及舌上生疮;盐制黄柏其性入肾,主降阴火以救肾水;如《丹溪心法》的大补阴丸,《医宗金鉴》的知柏丸皆可退虚热,泻肾火以治骨蒸、梦遗等下焦虚火症,故有“黄柏盐水炒退虚热,泻肾火,酒炒泻心火”之验。
2.3 酒制、制炭可活血、止血 酒性善行有活血化瘀之力,炭剂吸附具收敛止血之效。依酒行炭敛作用用于药物的炮制,可增强药物活血和止血的功效。如大黄归心肝经入血分,可荡涤血中之瘀滞,无论新瘀、宿瘀皆可用之,张仲景的桃核承气汤、大黄?虫丸,唐溶川的复原活血汤等方中取大黄活血之效用于治疗多种瘀血证的经传已效验百世。历代医家认为,大黄虽能活血化瘀,但酒大黄活血之力更强,若用炭剂则活血之力全无,而仅有止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大黄炒炭后,其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具有明显的收敛之性,所生碳素亦具有吸附作用;另外,大黄制炭后,其大黄酚及大黄素的含量明显提高,这些成分也具有明显的止血和促凝血作用,可见大黄炭止血是有一定科学性的[5]。
从上可知,同一种中药具有相反的疗效应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使这些作用按照所需的方向发挥出来,以增加临床疗效。
3 配伍与药物作用“二向性”的关系
药物通过配伍可治疗多种病症,同一种药物在配方中所起的作用有的表现一致,有的表现不一致,其中含有治疗上的两极差异,这就是说药物作用的二向性也要受配伍的影响,其药物在方剂中所起作用如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制其所偏,取其所用 制其所偏,取其所用,合理配伍,发挥药的最大效能。如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受石膏大寒的佐制而只有宣肺平喘之效而抑制其温热发散之性,可治疗邪热壅肺的咳嗽,而不必虑其温散助热的弊端;麻黄汤中麻黄得桂枝辛温之助而以发汗解表为主,以治疗风寒表证,而少有利水平喘之功,说明了药物通过不同的配伍也可以起双向性作用。
3.2 顺其所流,随其所向 一种药物有多种功效,方剂配伍中每一种药物能发挥哪一种功效,主要看这个方剂组合中其他药物的作用趋势。如川芎在川芎茶调散中,配伍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而发挥祛风止痛的作用,在四物汤中配伍当归、白芍而活血调经。故《本草汇言》说:“芎藭上行头目,下调经水……同苏叶可以散风寒于表分,同归、芍生血脉而贯营阴。”血府逐瘀汤中牛膝以当归、桃仁、红花为伍取其活血化瘀之效,而虎潜丸中的牛膝配锁阳、熟地黄、龟甲则突出滋补肝肾之功;《外科正宗》中的“黎洞丸”三七伍以血竭、没药、大黄可活血止痛,而《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化血散”三七配以花蕊石、血余炭则能收敛止血。因此药物作用的二向性也受其大队药物的主流所影响而表现有异。
4 药物剂量与作用“二向性”的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对其疗效有直接的关系,有传言:“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上”。一般药物的剂量对其作用的影响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小则力弱,大则力强,但对个别在方中起主要作用或独特用法的药物,其用量对作用的影响举足轻重,如柴胡在小柴胡汤、逍遥散和补中益气汤中就有三个用量档次而表现为各自的功能特点。特别对因剂量变化而使作用出现两极差异的药物愈显得尤为重要,如三七,前人以为小量能止血,大量能破血,药理研究报道三七中的三七苷低浓度对血管有收缩作用,高浓度对血管有扩张作用似有一致之处。
综上作述,药物的这种特殊的二向性,因各药而异,要受其本来的性味、质地、炮制、配伍、剂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对揭示药物的作用机理,开发药物的新用途,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 肖健.中药双向性调节刍议[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2):115.
[2] 徐锦池,张赛雯.从“二向性”谈大黄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J].中国药学杂志,1991,26(4):228-229.
[3] 凌一揆.中药学[M].4版.上海:上海科技学技术出版社,1983:6-15.
[4] 邹君华,吴卓妍,张珏.生大黄、制大黄对小白鼠小肠运动的影响[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8(5):36.
[5] 林通国.中药学[M].长沙:湖南科技学技术出版社,1985:5-26.
《光明中医》杂志征订征稿启事
《光明中医》杂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科技综合期刊,刊号CN11-1592/R,ISSN-8914。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月15日、28日在北京出版。以广大基层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科技部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光明中医》杂志是国家级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以“寓医理于临床”为办刊宗旨,以“面向临床”、“面向科研”、“面向社区”为办刊方针,实用性强,读者群广。主要栏目:论著、实验研究、薪火传承、硕博论坛、针灸探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医案医话、方药纵横、教管论坛、护理论坛、科研进展等。
《光明中医》杂志为半月刊,大16开,每册定价10.0元,全年定价240.0元,邮发代号:82-525。各地邮局均可办理订购。若当地邮局订购有困难,亦可直接与本刊发行部联系订购。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赐稿订阅。
本刊全国唯一专用的投稿、汇款、通联信箱:北京105信箱(相当于通函地址)邮编:100036。电话:010-68581039/0939(传真)。
本刊唯一指定官方网站:http//www.gmzyzy.com
本刊唯一指定的在线投稿邮箱:gmzyzy@sina.com
本刊社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一巷11号院2号楼401室。
1.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医务科(南阳473000);2.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南阳473000);3.河南省南阳医专第二附属医院门诊部(南阳473061)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3.060
1003-8914(2016)-23-3510-03
�文
201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