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下科研方法课程设置实证调查与分析
2016-12-23林钟宇潘华峰任金玲叶晓宪
林钟宇 潘华峰△ 严 艳 葛 昕 任金玲 王 正 叶晓宪
【教管论坛】
创新驱动下科研方法课程设置实证调查与分析
林钟宇1潘华峰1△严 艳1葛 昕2任金玲2王 正1叶晓宪1
目的 了解我校医学研究生对《中西医结合方法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的意见及建议。方法 团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课程全部结束后对选修该课97名学生进行现场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56.9%学生认为理论课课程时间设置适中,93.7%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实用性高于期望值,50.5%学生认为教材质量较好,40%学生认为教学效果较好,42.5%学生认为该课程主要教学模式为传统教学模式,11.6%学生认为理想教学模式为传统教学模式,88.4%学生认为互动式教学为理想教学模式。更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教师团队、提高教学质量等可有效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同感。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学》课程教学还有较多需要改革的地方,需要相关教研室及研究生院合作进一步探索,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发展。
创新驱动;中西医结合;课程;调查
创新驱动助力高层次人才培养,引领产学研结合的课程建设,改革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科研方法课程正是实现创新驱动推动教学先行的践行。中西医结合方法学课程是我校科学型研究生选修的一门重要的课程,由于我校入学的研究生本科大多数是临床专业,科研思维的构建与训练显得更加重要,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需求,适应创新驱动下研究生的培养,对课程实践教育教学的改革,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与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为医院、研究所输送更多人才作准备[1]。本团队依托学校研究生院对该课程的设置开展了一系列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研究生对该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意见与建议,达到促进中西医结合方法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课程开课情况 我校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学》列为一年级硕士研究生选修课,从2009年开课至今已有5年,共为64学时/年。
1.2 调查对象 本项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学过此课程的2014级硕士研究生。1.3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由团队结合文献资料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参与科研情况、对学习该课程的认识、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需求等[2~4]。经预调查后反复修改,在课程结束后对所有授课学生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均为一人完成一份问卷,现场回收。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与分析由研究生处指定学生专人负责(非被调查人),进行双盲法用SPSS17.0录入、统计分析与评价,该题目选项分为很差(1分)、较差(2分)、一般(3分)、较好(4分)和很好(5分)五个水平,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问卷97份,回收97份,回收率100%,有效95份,有效率97.9%,其中选修这门课程专业有针灸推拿学15份,中西医临床基础2份,中西医临床14份,中医内科学22份,中医骨伤科学9份,护理学2份,中医学基础29份,康复治疗1份,制药工程1份。学位类型为科学学位22份,专业学位73份。男生30份,女生65份。
2.2 对课程基本设置及实用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56.9%(54/95)学生认为课程的理论课时数设置方面是适中,11.6%(11/95)学生认为低于期望值,31.5%(30/95)学生认为高于期望值。48.4%(46/95)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有用,45.3%(43/95)学生认为很实用。30.9%(30/95)学生认为其新颖性一般,47.4%(45/95)学生认为较新颖,16.8%(16/95)认为很新颖。49.5%(47/95)学生认为其很重要,40.0%(38/95)学生认为较重要。
2.3 对课程教材适用性 教材使用的是统一订购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第二版),主编为赖世隆,为科学出版社出版。其质量50.5%(48/95)学生认为较好,30.5%(29/95)学生认为一般。其适用性53.7%(51/95)学生认为较好,26.3%(25/95)学生认为一般。教材相应的课件适用性52.6%(50/95)学生认为较好,27.4%(26/95)学生认为一般,11.6%(11/95)学生认为很好。经秩和检验,Z=-5.91,P=0.554>0.05,学生对于教材和课件之间适应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于学生的适用性的频数表
注:经秩和检验,Z=-5.91,P=0.554>0.05
2.4 对课程的实际与理想施教方式及考核方式 从教学方式、教学能力、教学效果这3个因子进行调查,以满意度为指标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有43.1%学生认为实际课程教师的教学方式较好,36.8%学生认为一般。有49.4%学生认为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好,24.2%学生认为一般。40%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效果较好,32.6%学生认为一般,15.8%学生认为很好。经多样本比较秩和检验分析,χ2=0.523,P=0.770>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3个因子的数据分布呈现正偏态分布,教学方式、能力、效果的中位数均在4分,说明总体教学质量较好。课程的教学方式见表2。
表2 关于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评价 (例,%)
注:经多样本比较秩和检验分析,χ2=0.523,P=0.770>0.05
2.5 课程教学模式实际与理想的比较 42.5%学生主要教学模式认为是传统教学模式。绝大多数同学希望今后以案例式、PBL和研讨式教学的模式来开展,经理想与实际组间比较,实际施教方式与学生理想施教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0,P<0.001)。本课程的理想施教方式见表3。
表3 课程教学模式实际与理想的比较 (例,%)
注:经卡方检验,χ2=40.620,2)P<0.001
2.6 课下教学互动情况 49.5%(47/95)学生认为课堂互动氛围一般,50.5%(48/95)学生认为高于期望值。有42.4%学生认为课下教学互动(可多选)主要模式为当面现场讨论,见表4。
2.7 课程理想考核模式 历年来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作业和闭卷考试。经调查,绝大多数同学希望今后以撰写课程论文和课后作业的方式来考核。本课程理想考核方式(可多选)见表5。
表4 课下教学互动频数表
表5 课程理想考核模式
3 讨论
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学校教育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体要求,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必然促使高等教育质量从课程、教学方式、评价体系、校企结合等进行改革,实现创新驱动,有如下4点建议。① 优化核心课程。通过调查发现,课程时长设置只有56.9%认为适可,31.5%认为多,所以课程时长有必要作稍微调整,删除一些重复、陈旧、无用的课程,虽然对于课程教材和课件适用性组间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教材适用性和课件适用性的评价较好,但是作为研究生的教材,选择上应该是符合科技前沿创新,除了跟进国内最新版本的课程教材,应该选购国外医学英文教材,保证师生知识得到及时更新,与世界前沿保持一致[5,6]。所以我校研究生院应督促该课程相关教研室尽快推进课程的改革,挑选符合现代前沿的教材。②创新教学方法与培养实践相结合。目前,在大学课堂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式PBL、案例式教学、传统教学、研讨式教学、实验教学等,在调查中进一步发现,目前该课程主要的授课模式仍和本科教学模式一样,这种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创新,轻实践,没有突出该课程的前沿性、研究性和探索性,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而其他方式应用比例少,经调查学生理想教学模式中发现,经组间比较,实际施教方式与学生理想施教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0,P<0.001),说明目前施教方式与学生中理想施教方式差别较大,而且学生理想施教方式为PBL、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这与目前推崇师生互动,以学生讨论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方向基本一致[7,8],以推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实践,重创新,不断优化各种教学方式,做到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提升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专业高度。③改革课堂互动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据调查,该课程的课下师生互动主要模式为当面讨论,但仍有一部分们学生未能与教师形成互动,这很大因素在于教学资源缺乏,阻碍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也与教师教学的理念和对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把控能力有关[9]。该课程主要考核方式为考试作业与闭卷形式结合,28.2%学生的理想考试形式为课后作业,24.1%学生认为撰写课程论文。而认为闭卷形式比较好的学生只有13.4%,比开卷形式略少,在新常态下,在新的研究所教育模式下,若是如本科一样靠单一的考试形式来建立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建立以培养研究生能力为中心的新的多样化考核体系,考核形式注重在过程,而不是以单纯知识记忆来考核,可采用实践或实际的操作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所以,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实验和实习教学的改革同样刻不容缓,这才能体现这门方法学课程精华所在,让学生学以致用[10]。④建立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目前我校研究生院尚未完善相关研究生对教师课程的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课程动态评价体系,通过分段考核,实行“优胜劣汰”的课程淘汰管理机制[11],不仅能评价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而且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材使用情况等方面建立问卷调查模式进行评价,并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实时监督评价考核。最后通过合理分析评价结果并反馈给师生,从而使该课程教学不断得以优化和完善。
总之,中西医结方法学作为一门方法学的课程,对于将进入科研的研一学生能够提供科研理论指导,有效减少医学生在基础研究上的问题,从而减少医学生在选题开题毕业论文设计的阻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地改进,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这将对探索和实践医教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起到模范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魏东海,林爱华,纪泽泉,等. 医教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7):769-772.
[2] 王鹏,毕东苏.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5(4):43-44.
[3] 杜永洪,邹建中,王志彪,等. 将科研创新引入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7):777-779.
[4] 罗来成,叶锡勇,王建红.浅谈《医学科研方法学》课程教学体会[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900-2901.
[5] 朱平,王嘉军,张昌菊,等.以课程建设为平台提高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045-1048.
[6] 曹继刚,杨胜兰.中医研究生教材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医杂志,2012,53(20):1797-1798.
[7] 彭芳,毕清,郝敏.浅谈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趋势[J].医学与社会,2010,23(6):99-100.
[8] 杨云松,常存库,孙丽英.医学院校科研方法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4,33(6):35-36.
[9] 陈嘉峣,任宏丽,陈晓.中医院校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5):11-12.
[10] 周文辉,王战军,刘俊起,等.2014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48-52.
[11] 朱小平,尹思源,汤军.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南方医学教育,2014(1):20-22.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iculum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based on Innovation-driven
LIN Zhongyu1PAN Huafeng1△YAN Yan1GE Xin2REN Jinling2WANG Zheng1YE Xiaoxian1
(1.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hoo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06, China;2. Graduate Schoo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 of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 about th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aching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our school. Methods All of 97 students filled the questionnaire that was designed by our team by themselves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Results 56.9% students thought theory course time setting was moderate. 93.7% students thought that course content practical was out of expectations. 50.5%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e teaching material quality was good. 40% students thought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good. 42.5% students thought that main teaching mode of this course wa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11.6%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e ideal teaching mode wa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88.4%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e ideal teaching mode was interactive teaching with discussion. Updating textbooks,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etc. could be effective to improve students’ identity of this course. Conclusion It needs to be reformed by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and graduate school for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 also promote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to develop talent.
Innovation-driven;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urriculum; Investigation
广东省教育厅产学研结合项目(No.2012B091100183)
1.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州 510006)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3.061
1003-8914(2016)-23-3513-04
�晓东
2016-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