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井穴和根结标本的基本内涵探讨指趾端刺止痛的作用规律与机理

2016-03-10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针灸推拿理疗科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6年4期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针灸推拿理疗科

王声强 赵甫刚 张伟玲(石家庄 050031)

基于井穴和根结标本的基本内涵探讨指趾
端刺止痛的作用规律与机理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针灸推拿理疗科

王声强 赵甫刚 张伟玲(石家庄 050031)

研究井穴的腧穴属性及临床作用,结合根结标本理论和脏腑经络气血理论,探讨指趾端刺的针刺止痛作用及运用规律。认为指趾端刺是目前临床最为快捷的针刺止痛方法之一。

井穴;根结标本;指趾端刺;痛症;针刺止痛;规律;机理;即刻止痛

疼痛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临床多种疾患的共同表现之一。自上个世纪50年代国内开展针麻手术以来,有关针刺镇痛、止痛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一直就是医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笔者根据井穴的基本属性和临床作用,结合根结标本理论及经络气血学说,研究出一套以指趾端刺为主的针刺止痛方式及运用规律。与传统的针刺止痛方式相比,指趾端刺具有良好的即刻止痛效应,临症应用常止痛于顷刻之间,且可重复性强,说明指趾端刺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针刺止痛治疗方法。希望此举能够为针刺镇痛、止痛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

1 井穴的基本内涵

井穴为五输穴之一,排列在十二经脉的五输穴之首位,多位于手足末端、爪甲之侧。井穴是十二经脉之经气交接于四末之所在,既是根结标本中的根之所在,亦是十二经脉之气血始发之处,对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调节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诚如《针灸大成》所云:“所出为井,井象水之泉。”

井穴在十二经脉中是经气产生的源头。从井穴所处位置来看,十二经脉井穴均居于四肢末端,《素问·厥论》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气起于五指之里……”此“阳气”指手足三阳经脉之气;“阴气”指手足三阴经脉之气,明确指出阴阳之气始于四末,四肢末端为阴阳经脉之气所起始的部位。[1]《灵枢·动输》云:“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说明人体十二经脉的经气交接之所在均在四肢末端井穴处,故谓之“气之大络”。从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来看,经脉气血首先由肺经开始依次流注到手足阴阳表里经,最后再经肝经流注到肺经,构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气血流注关系。在流注过程中,阴经与阳经均在四肢末端交接,再分别流注到鼻旁、心中、目内眦、胸中、目外眦处。而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处即十二经脉的井穴所在,阴阳两经不仅要在井穴附近进行交接,更重要的是在交接时要相交感应并产生、蕴育出经

通过“健康人”眼部白睛脉络的异常变化,有助于当今亚健康人群体质和状态异常的预判。亚健康人群眼部白睛脉络的变化规律,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本研究可见,健康人左右眼的白睛脉络变化是基本一致的,如在左眼离区出现异常,右眼亦多出现同样的变化。白睛脉络异常集中分布在6区(离)、4区(震)、2区(坎)、8区(兑),即人眼部白睛的上下和内外眦4个位区。通过实际的观察亦可见,白睛脉络异常常以此4个位区为中心向周围延伸或波散。

白睛脉络异常变化复杂而多样,观眼识病的特异性、客观性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眼针[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4

[2]田维柱.中华眼针[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10-21

[3]贾春生,马铁明.微针系统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7-48

[4]提桂香,邱萍.王今觉望目辨证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72-73

[5]王今觉.开展“望目辨证”研究,促进中医诊断客观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 S1) : 448-451

[6]蓝毓营.壮医目诊与中医目诊比较研究[J].四川中医,2009,27(5):38-39

[7]李国贤,焉肠毅,袁景珊. 血瘀证目征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8(10):630-631

[8]吴锐,吴波,金淑娇,等.高血压病血瘀证目征与血压变异性关系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0,42(4):30-31

(2016-05-09 收稿)

气,以不断地充实、促进经脉气血的运行流注,“行气血而营阴阳”,濡养周身。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曰:“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即《荀子·礼论》所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阴阳交感是激发推动一切事物及生命运动变化的内在因素,[2]十二经脉经气的产生和运行亦是如此。由此可见,井穴不仅是十二经脉中经气产生的根源,亦是十二经脉气血功能活动的动源,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中具有激发和鼓动作用。

井穴在传统的根结标本理论中是“根”之所在。“根”有根本、开始之意,为经脉经气之所起,位于四肢末端;“结”,有结聚、归结之意,为经脉经气终结及所归,位于头、胸、腹部。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即十二经脉以四肢末端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井穴作为五输穴之一,居于四肢末端根部,在五输穴中处于由下向上依次排列的首位,又是十二经脉中经气产生的根源,即经脉经气之所起,因此,位于四肢末端的井穴即为根结中的“根”。正如《灵枢·根结》所说:“太阳根于至阴……阳明根于厉兑……少阳根于窍阴……太阴根于隐白……至阴根于涌泉……厥阴根于大敦。”“手太阳根于少泽……手少阳根于关冲……手阳明根于商阳……”。而“结”则是经脉在头、胸、腹的相应部位,是经脉经气在头面、胸腹部循行流注分布的归属和终结,阳经的“结”均分布于头面部,阴经的“结”均分布于胸腹部。根结理论强调的是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突出的是根与结之间经脉径路的联系,[3]即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之间的联系。井穴即是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之间经脉路径联系的“根”之所在。

井穴特有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临床上的广泛作用。一般认为:井穴具有激发经气作用[4-5]、镇痛止痛作用[6]、清热驱邪作用[7]、醒脑开窍作用[7]、活血通络作用[8]、调理脏腑作用[7,9]等。井穴的这种广泛功能作用在五输穴中乃至所有的特定穴当中均居首位,受到历代针灸医家的重视和推崇,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屡收良效。究其根本,无非是井穴在十二经脉中是经气产生的源头,并在传统的根结标本理论中井穴是“根”之所在。

2 根结标本理论的基本内涵

根结标本理论是经络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论述了经络的分布、卫气营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四肢远端与头面躯干及内脏的经气联系和诊治规律,突出了四肢部穴位的重要性,对针灸学的腧穴分类和分经辨治及远端取穴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标幽赋》强调曰:“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

根结的本义,“根”,植物之根,在下,对植物具有决定作用,引申出始、本原的意思。“结”,《说文》中“缔也”,谓绳相连结,引申出系、聚、归结、果实、终之义,其位在上,是植物之根作用的结果。杨上善认为:“根,本也;结,系也”(《太素·卷十·经脉根结》);“结,聚也”(《太素·卷五·阴阳合》)。根结理论的特殊性在于,不仅归纳腧穴部位的共性,而且对其所治病症部位的共性也予以归纳概括;表述借助比喻,意义蕴涵于根、结二字,以极简明的形式表达出腧穴的远道主治规律。[10]根结理论的主题表示的是经脉循行两级之间相连互通的关系,“根”既位于四肢末端的根穴,泛指十二经经脉的井穴,是十二经脉循行交会并产生经气的根源,对“结”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结”是指十二经脉在头胸腹部的一些特指部位,亦是十二经脉经气循行流注的特定部位,也是“根”作用的体现之处。根与结之间表明的是十二经脉产生经气的根穴与经气流注的特定部位之间存在着一种纵向的有机联系,是本原与表达、根源与结果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至少传递出3个重要的信息:一是根穴均处在四肢的末端部位,均可治疗上端头身部病症,说明根结之间在临床治疗上存在着方向性;二是处于四肢远端本经的根穴,均能治疗处于本经胸腹背部近心端的结部区域病症,说明经脉根结腧穴部位之间的循经辨治及远端取穴治疗作用;三是处于四肢末端的根穴是经脉产生经气的根源,结部区域是根穴本原的外在体现,说明根穴对相应的结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这不仅对探求应用远端循经辨治取穴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探索认识腧穴经脉理论实质本原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本的本义,本,《说文》释为“木下曰本”。本,植物之干,居中下,对植物有支撑作用,引申出主干、集中的意思。标,《说文》释为“木杪末也”。标,植物枝梢,其位居中上,引申出分支、弥漫、扩散之义。说明经脉循行所出之处叫本,经脉循行所及之处叫标。譬如树木,本是主干的下端,标是枝梢末端。标出乎本,犹如树木生长从主干而长出枝叶。[11]从某种意义上看,标本应当是根结理论的一种外延。本,泛指四肢末端至肘膝这一段经脉,亦是经脉气血集聚之处,包括五输穴、原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位,对脏腑功能及经络气血运行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同植物之主干,支撑影响着植物之冠;结,泛指头胸腹部及背部的相应经脉区域,亦是经脉气血弥散之处,包括腹募穴、背俞穴等特定穴位,对脏腑功能及经络气血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同植物之枝梢,是植物主干与外界沟通调节的渠道。与根结理论类似,标本理论阐明的是四肢部与头面、躯干部之间经气循行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关系;阐明的是四肢部与头面、躯干部之间经气集聚与弥散之间的关系;阐明的是经脉终始走向与经脉气血运行之间的关系,这对临症调整脏腑经脉阴阳气血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临床上,根结与标本理论时常一并使用,意在增强经脉腧穴间的协同治疗效应,往往可收桴鼓之效。正所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

3 指趾端刺止痛的方法及运用规律

所谓的“指趾端刺”是以针刺疼痛部位经脉所属的指趾端——手指的指目和/或足趾的趾目处为主,结合针刺同一经脉的输穴治疗痛症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适应神经痛、肌肉韧带痛、头痛等的针刺治疗。这种针刺治疗方法与传统的针刺治疗方法比较,具有即刻止痛效应好、止痛效果维持时间长的临床特点。

先于疼痛处穴位或痛点行快针刺,再于疼痛部位经脉所属的指趾端针刺并留针,然后,于同一经脉输穴针刺留针,最后,再于疼痛部位行围刺并留针。或者先于疼痛区域选穴针刺并留针,再分别于疼痛部位经脉所属的指趾端和同一经脉的输穴针刺并留针。前者适用于疼痛区域较为浅表、较为局限者;后者适用于疼痛区域较为深在、较为广泛者。

头枕部或颞部或前额部疼痛,先取头部的局部相应穴位或痛点针刺,再取同侧上肢或下肢相应阳经经脉的手指端刺或足趾端刺和相应的输穴针刺;巅顶部疼痛,先取巅顶部的局部腧穴或痛点针刺,再取双侧足厥阴经趾端刺及输穴针刺。颈部和肩胛部疼痛,先取颈部或肩胛部的局部相应穴位或痛点针刺,再取同侧上肢相应经脉的手指端和输穴针刺。躯干部位的疼痛位置居前居中的,先取局部的相应穴位或痛点针刺,再取双侧上下肢少阴经脉的手小指内端及足小趾内端和相应输穴进行针刺,并配双侧内关、公孙针刺;躯干部位的疼痛位置居后居中的,先取局部的相应穴位或痛点针刺,再取双侧上下肢太阳经脉的手小指外端及足小趾外端和相应输穴进行针刺,并配双侧后溪、申脉针刺;躯干部位的疼痛位置居一侧的,先取局部的相应穴位或痛点针刺,再取患侧上下肢相应同名经脉的手指端及足趾端和相应输穴进行针刺;躯干疼痛部位属阴经的,先取局部的相应穴位或痛点针刺,再取上下肢相应的阴经足趾端和手指端针刺及输穴针刺;躯干疼痛部位属阳经的,先取局部的相应穴位或痛点针刺,再取上下肢相应的阳经足趾端和手指端针刺及输穴针刺,并配合表里经的阴经指趾端针刺及输穴针刺。上肢疼痛,先取局部的相应穴位或痛点针刺,再取患侧上肢相应经脉的手指端和输穴针刺;下肢疼痛,先取局部的相应穴位或痛点针刺,再取患侧下肢相应经脉的足趾端和输穴针刺。实证于指趾端施较大幅提插或捻转手法;虚证可于指趾端施小幅捻转手法;热证、瘀血、久病则可于指趾端针刺后再施放血疗法。

4 指趾端刺止痛典型病例

4.1 鼻睫神经痛案 患者,女,71岁,2015年1月9日首诊。主诉:右侧面痛20天。病史:20天前无明显诱因始发右侧鼻眼部阵发性疼痛,疼痛由右侧鼻孔、鼻翼沿右侧鼻梁至右侧眉头部放射,疼痛时伴有右侧眼流泪不止,每日疼痛10~15次不等。经当地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并给予针灸治疗15次,罔效。近日疼痛逐渐加重,每触动人中、右侧上唇鼻翼附近或努嘴都会引发疼痛,每次疼痛约10 min左右,局部热敷时疼痛反倒明显加重。故前来我科门诊要求针灸治疗。既往:骨关节病史;否认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药物过敏史不详;无类似家族史;个人史无特殊记述。检查:血压140/80 mmHg,表情痛苦紧张,耸鼻努嘴可诱发疼痛,右侧鼻孔及上唇水沟部有疼痛触发点,触发后疼痛由右侧鼻孔、鼻翼沿右侧鼻梁至眉头部放射,伴有右侧眼流泪。1%地卡因棉片填塞嗅裂区疼痛即刻减缓。舌质红、苔黄腻腐,脉弦滑。中医诊断:面痛,证属湿热阻络挟有风邪;西医诊断:鼻睫神经痛。针灸治疗以祛风邪清湿热通络止痛为主。临症先取风府、风池、百会、合谷、太冲施以提插泻法;复取阴陵泉、足三里、丰隆、内庭施以提插泻法;再取水沟、右攒竹、右小指端、右后溪,右迎香、右上迎香各刺5 mm,左食指端直刺5 mm、三间直刺10 mm,诸穴均施以提插泻法。针刺后痛即止。留针40 min,期间未再施手法。共计针刺治疗7次后,疼痛症状全消。电话随访3个月,患者病状未有复发。

4.2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案 患者,女性,62岁,2016年5月13日8时35分初诊。主诉:右侧肋下疱疹疼痛2周余。病史:既往慢性肾炎病史,身体较为虚弱,平素服用中药治疗,肌酐及尿蛋白尚未达到正常指标。2周前,突发右肋下疼痛烧灼不适,3天后局部出现疱疹,沿右肋下呈带状分布,经社区医疗服务站行拔罐治疗后,局部疱疹症状有所减轻,但仍有疼痛。近日症状逐渐加重,并影响睡眠,故来诊。既往慢性肾炎史、血色素偏低,舌癌术后12年。否认药物过敏史。无特殊个人史及家族史记述。检查:右胁肋下少量疱疹,无渗出,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十一、十二肋于腋中线、腋前线处触及疼痛明显,伸舌歪斜外伸不全,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带状疱疹性神经痛。针灸治疗以养气血祛风通络止痛为主。针刺治疗1日2次。取穴:先于十二肋十一肋痛点处用50 mm毫针快速点刺,然后于右足四趾端用50 mm毫针针刺5 mm、右足临泣直刺10 mm,右足大趾端用50 mm毫针针刺5 mm、右太冲直刺15 mm,右无名指端用50 mm毫针针刺5 mm、右中渚穴直刺10 mm,右中指端用50 mm毫针针刺5 mm、右大陵直刺10 mm。针刺后,疱疹病灶局部疼痛即刻消失。再取双内关、双公孙直刺施泻法,双合谷、双三阴交施补法。针刺治疗当日,疼痛基本消失,仅当日晚间23时左右始现局部隐痛。如上法再针刺治疗4天8次后,疼痛完全消失。

4.3 股神经痛案 患者,女,56岁,2012年8月31日初诊。主诉:腰腿痛1个月。病史:既往腰椎间盘突出症20年余,曾多次行针灸、按摩治疗,病情尚稳定。近期由于过于劳累,致使病情加重。然此次症状与以往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上腰部及右下肢股内侧疼痛,疼痛由腹股沟处至膝内侧成带状分布,并呈放射性疼痛,上楼及蹲起困难。3周前曾于盲人按摩诊所行按摩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未能治愈。此后症状时常发作,并渐加重,故前来我科要求诊治。既往:腰椎间盘病变20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高血压病史;先天右侧肾脏缺如。否认药物过敏史。检查:脊柱轻度侧弯,右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加强试验阴性,坐位伸膝屈颈试验阴性;腹股沟韧带中1/3段股动脉外侧、股内侧及膝内侧股神经分布区明显压痛;俯卧位直腿伸髋试验强阳性,屈膝试验强阳性,腰2、3棘突右侧旁明显压痛、叩击痛,并向右下肢股前侧放射,右侧膝腱反射减弱;舌质淡红、有瘀痕,苔薄白,脉弦。初步考虑:1、腰椎间盘病变;2、股神经痛(根性)。建议行上腰段CT扫描检查。上腰段CT(CT号:57675)检查回报:腰2/3腰椎间盘膨出。故临床确诊为:1、上腰段腰椎间盘膨出症;2、根性股神经痛。针刺治疗取穴:先行在患侧第2、3腰椎夹脊穴刺络拔罐;然后令患者仰卧位取患侧冲门穴快针刺,使针感沿股神经向股内侧至膝内侧方向传导;后取患侧足大趾端(趾目处)针刺5 mm,再取患侧太白穴针刺10 mm,均施以提插泻法,并留针30 min。针刺后,疼痛即刻缓解。起针后复查俯卧位直腿伸髋试验、屈膝试验均为弱阳性。此后,针刺治疗每日1次,刺络拔罐隔日1次。治疗5次后,患者症状、体征全无。

5 趾端刺止痛的作用机理

以指趾端刺为主治疗痛症,其治疗设计理念秉受于传统的根结标本理论与井穴的作用属性。根与结是表示经脉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突出经脉径路的联系。标与本是说明经气集中与扩散的关系,着重于经脉脉气的弥散影响。两者相互补充,共同阐明了经气上下内外相应的原理,[12]并说明经气在四肢与头面、躯干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机的纵向联系。指趾端刺结合输穴刺法正是利用这种原理和联系作为针刺止痛的一个有效捷径,治疗中,在疼痛局部部位取穴针刺,即取其结、取其标,用以调整局部之经气;于痛点所属经脉远端取指趾端针刺,即取其根,意在激发经脉之经气;而针刺同一经脉的输穴,实为取本,意在协同激发经气。[13]以此加强沟通经脉循行两极之间的联系,激发振奋、调整畅通经气在痛点的作用,进而达到通经活络止痛的目的。所不同的是,指趾端刺法在根部取的是指趾端,而不是根结标本理论中的根穴——井穴,这是出于指趾端处不仅与井穴紧邻,并且与井穴有着类似的作用,亦是阴阳经的起点和阴阳经交汇之处,而且指趾端处的肌肉丰厚、触觉灵敏、针感甚好、止痛效果更强的一种考量。在临床上,于指趾端处针刺不仅取穴便捷,并在激发、止痛作用方面优于井穴。这既是指趾端刺治疗痛症的鲜明特点,也是对井穴临床作用的一种发挥和拓展。

运用指趾端刺为主治疗痛症,其基础理论依据源自于经典的经络气血学说。中医经络气血理论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一切疼痛发生的病理基础,而气血运行障碍、气血失调是疼痛发生的基本病因。[14]“不通则痛”是指气血运行障碍导致疼痛;“不荣则痛”是指气血不足引发疼痛。针刺止痛作用机理的通常解释是“通则不痛”“荣则不痛”,即在针刺的刺激调整作用下使经络气血处于一种“通”和“荣”的调和状态,进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事实上,指趾端刺多在针刺后数秒钟或更短时间内即可止痛,而针刺在瞬间内消除病因和病理变化,并完全达到气血的“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此时指趾端刺获取的即刻止痛效应可能是对痛觉反应的一种阻断,而完成这种痛觉阻断的应当是经气直接作用的结果。有临床试验研究表明:经气的运行流动速度远远强于血的运行流动,临症中给予适当的针刺方式可使经气运行速度提高近10倍。[15]因此,有理由相信指趾端刺即刻作用于痛处并阻断疼痛的正是经脉经气的“通”与“荣”所为,正如《标幽赋》所曰:“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在经气的“通”“荣”之后,才可能是在经气的推动作用下血的逐渐“通”“荣”,而血的“通”与“荣”又能为经气提供能量和保障,这恰恰印证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

气血运行借助的通道是经络,推动气血在经络中运行并使之“通”与“荣”的则是经气,而经气的“气至”与否又是改变“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病理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指趾端刺治疗痛症之“气至”并非通常的针刺得气和针刺传感的表面现象,而是呈现于对痛点的即刻止痛效应之中,即所谓“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这种即刻止痛效应是建立在经络气血学说及根结标本理论基础上的,这又从另一角度证明了经络气血实质和运行路径的存在。笔者愿意强调此点。

参考文献

[1]马惠芳,郭长青,马文珠﹒试论井穴[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9):1-3

[2]田进文,郭 妍﹒论细胞的阴阳交感合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2):91-94

[3]王彩虹﹒根结标本理论的应用与针灸处方[J].针灸临床杂志,1996,13(1):8-9

[4]王声强,黎云,白亚平﹒重症面瘫早期临床表现特点与治疗对策[J].中国针灸,2010,30(5):427-429

[5]韩为,郭铁,张玲,等﹒针刺井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特异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2 ,31(2):123-127

[6]张庆萍,代贵云﹒井穴止痛临床发微[J].针刺研究,1998,23(3):179

[7]朱韪﹒井穴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2004,2(8):31-33

[8]陈夏燕﹒井穴刺血法治疗雷诺病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605

[9]周国平,李江山﹒《黄帝内经》对“井穴”论述的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3,20(6):27-28

[10]赵京生﹒足经腧穴远道主治规律的理论形式—根结理论解读[J]. 中国针灸,2008,28(5):387-391

[11]王鸿谟﹒古典经络理论本义辨析[J].中国针灸,2006,26(7):489-493

[12]胡乐星,齐瑞,严隽陶﹒经络理论中根结标本发展及应用浅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8):1 012-1 016

[13]王声强,赵甫刚,张伟玲,等.指趾端刺合巨刺法治疗头面部痛症[J].中国针灸,2012,32(2):127-128

[14]闫丽萍,马骋,李守栋,等.针刺镇痛临床研究与应用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针灸,2004,24(12):869-871

[15]王永红﹒针刺对经气运行速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0):59-60

(2016-09-12 收稿)

R245.9

A

1007-5615(2016)04-0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