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刺血拔罐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17例
2016-03-10宋如意
宋如意 庄 语 姚 鑫
少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刺血拔罐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17例
宋如意1庄语2姚鑫2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疼痛科(郑州 450001);2.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少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方法17例患者采用少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进行治疗。结果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有效率为94.1%。结论少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易于推广。
关键词:少腹部艾灸;背俞穴;刺血拔罐;寒凝血瘀型痛经
痛经是临床中妇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经前或经期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近年来笔者临床发现多数患者夏季贪食寒凉,冬季着衣单薄而多发此病,且痛经以寒凝血瘀型多见,临床运用少腹部艾灸并配合背腧穴(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治疗此病,效果较好且操作简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07月—2014年05月在我科病房及门诊治疗的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17例,年龄17岁~36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7年;疼痛持续时间最短1天,最长6天。
1.2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至昏厥, 呈周期性发作;(2)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3)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腹痛;(4)中医辨证属寒凝血瘀型者[2],临床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或便溏,面色青白,舌质黯,苔白,脉沉紧。
1.3治疗方法患者每月经前一周开始施术治疗,嘱患者取仰卧位,裸露腹部皮肤,将两根清艾条各截成4段,点燃放入艾灸箱摆好后,将艾箱放在患者少腹部(从肚脐到耻骨联合)施术约40分钟,待艾条燃尽后取下,每日1次;然后患者取俯卧位,选取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3天1次。3个月经周期后评价疗效。
1.4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无效:疼痛未见改善。
2 结果
17例患者中,痊愈14例,占82.3%,显效2例,占11.7%;无效1例,占5.9%,总有效率为94.1%。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临床多见于青少年女性,而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病机是“不通则通”。多因患者平素多食生冷或受风寒侵袭所致脾阳不振,寒湿停内,下注胞宫,因寒致瘀,寒性凝滞而致经行腹痛。治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法则。
中医学认为, 血气得热则行, 遇寒则凝滞, 寒凝血瘀, 气滞不通, 经络阻塞, 不通则痛[3]。艾灸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排寒化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4,5]。故对患者少腹部施灸,一则可以通过艾草的芳香发散之力,渗透肌肤,祛邪通络,温经散寒止痛。二则艾灸箱下正对患者子宫、卵巢附件等器官,更有气海、关元、中极、归来等腧穴;中医学认为任脉起于胞宫,气海、关元、中极穴为任脉经穴,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能温养冲任,是治痛经、小腹痛及下焦虚寒的要穴,气海、水道、归来穴调理气血、通经止痛。可以借艾灸的温热之力刺激腧穴,不但可以起到治疗痛经的目的,且可以直达寒邪病所,使寒凝得散,瘀血得行。《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刺血疗法可以通过调整机体阴阳,疏通经络使气血得行,改变患者机体气血不畅的病理变化,以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有研究发现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 改变气滞血瘀[6]。肝俞可以疏肝理气,行气止痛;脾俞具有健脾益气,生化气血之功,肾俞赔元固本,温阳利水。《读医随笔》指出:“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凡之气结、血凝、痰饮、浮肿、膨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皆肝气不能舒畅所致也。”,同时又指出:“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石室秘录》言:“诸痛者皆属于肝”,又言:“论此症(痛症)满身上、下、中央俱病矣,当先治肝为主,肝气一舒则诸症自愈。”人身诸痛如头痛、腰痛、胁痛、胃痛、腹痛等均与肝失疏泄有关,因此针灸调肝可治诸痛。《医宗金鉴》:“肾俞主治下元诸虚,精冷无子,及耳聋吐血,腰痛,女劳疸,妇女赤白带下”。肾俞既可培补肾精,又可温肾助阳,肾阳充足,脾胃得温,滋养肝木。又因女子以肝为先天,三穴合用刺血拔罐并结合艾灸,注重先后天同调,赔补先后天之气,促进气血的运行;可以使寒邪得出,瘀血得行,共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功,以达通则不痛的功效,疗妇科止痛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62.
[2]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9-84.
[3]侯晓慧,郑庆之,王德萍.中药烫疗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7,22(4):46-47.
[4]杜琳.艾灸列缺穴治疗原发性寒湿型痛经症的临床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论文集[C],2003.
[5]于冬冬,滕迎春,关伟强,等.腹部铺灸治疗虚寒型胃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1):914.
[6]周秀荣.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原发性痛经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7):70-71.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2.044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2-0243-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刘言言20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