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文化基因”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2016-03-10马云霞洪涛兰州理工大学兰州730050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马云霞洪涛[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 730050]



新媒体“文化基因”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马云霞洪涛
[兰州理工大学兰州730050]

[摘要]新媒体“文化基因”是新媒体设计思想最初的精神内涵,是它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思想元素,表现为平等交互、个体主义、人文主义以及人机合一取向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新媒体“文化基因”的脉络中去审视它,理解它,用好它,运用新媒体文化特质、文化产品和表达方式等,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新媒体的文化价值,才能真正让新媒体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基因;思想政治教育

从生物学上来讲,“基因”是控制生命性状的传递、变化和发育的遗传单位,记录和传递着生命赖以延续的遗传因素。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有强烈的、割不断的历史传统性[1]。因而,“文化基因”是可以被复制的鲜活的文化传统和可能复活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产生于过去、存在于当下、发展于未来的具有连续性的活性文化[2]。文化基因即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又是与其他文化区别的本质所在。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3]。新媒体“文化基因”是新媒体设计思想最初的精神内涵即思想元形,是新媒体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思想元素。它不仅规定和影响着新媒体和网络社会的发展模式,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新媒体的“文化基因”

21世纪,新媒体已深深根植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是基于数字、网络、移动通信等方面技术优势,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功能于一身的“全媒体”。新媒体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便捷性、直观性、个性化的特质是其文化的外在体现,从根本上说,这都是由其文化基因所规定的。

(一)平等交互“基因”

新媒体发展得益于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电脑则是这一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电脑设计最初的作用就是进行信息接收、发布、中转的。从互联网思想层面来说,信息的平等交互传播是其最基本的理念和核心文化因子。首先,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困境,实现了传播方式的双向、多向进行,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拥有主动的控制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发布、转发、评论信息,并发动群聊、开辟话题专栏等,随时发表观点,并可根据受众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这种交互性让信息的传递者之间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和存在感,让人与人之间因感受到自己信息的价值而更加积极主动地交互信息;其次,新媒体信息传递的载体生来都是平等的。电脑、手机、平板等作为先进的通讯工具,其在互联网络中的每一个结点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是权威、谁是从属的问题,没有等级、中心等集权概念,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文化,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体中央控制式的思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限制在网络世界里逐渐失去了控制力和约束力,这是一个可以匿名,可以随时更改或虚拟身份,没有等级障碍的自由空间。新媒体的这种平等交互基因也为网络世界里的个性文化的张扬奠定了基础。

(二)个体主义“基因”

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主机型电脑”一直占据着垄断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创立于美国的IBM公司一直是生产这种大型电脑的行业垄断者。而电脑黑客们在反“主机型电脑”独裁和垄断的不断努力下,最终促成了个人电脑的出现,使个体参与互联网络成为一种可能。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命,从文化上讲,也是技术精英们追求个体信息权利的努力[4]。个人电脑的出现和发展,最终带来了大众化的计算机革命,新媒体的活跃足以证明。一方面,网络世界的虚拟和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了充分展现个性的舞台,网络参与者为吸引人们的眼球,都注重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创新,因而,新媒体文化注定是一种注重展现创意和独特性的个性文化。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从各自观点与掌握的知识出发,从自我的角度提出看法。大到强国富民、指点江山,小到家长里短,说三道四,充分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汇聚的各种微博、微信、QQ等网络社区,满足了不同品位、不同心理需求的人们的需要,为人们尽情表达自我,发泄情绪,酣畅淋漓地展现自我个性特征搭建了平台。而这些网络现象的出现都非常深刻地反映了新媒体发展无限追求个体主义的这一文化特质。

(三)人文主义“基因”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模式是在历史上产生的,我们用来为自己的生活赋予形式、程序、目的和方向和意义的系统。”[5]文化是有生命的,是生而为人类所服务和需要的,如果文化不能为人所服务,即便这种文化仍是文化,却早已没有了生命。当人们提出“电脑”这个概念时,它就已经超越了简单计算机的范畴,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气息。随着人类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电脑成功进入了人的世界,不仅成为与人进行交流的工具,更是因人类的需求而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人与人之间的地位越来越平等,人与人之间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的出现更是将每一个人变为网络连接中的每一个结点。一方面,如今的个人电脑、平板、手机其在硬软件技术的更新和超越正在无限地向人类本身靠近和倾斜。如越来越便于携带的手机、平板,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形态,以及越来越便利的触屏技术、身份识别技术等的进步,使得新媒体不仅在使用上更加注重使用者个体的环境和个性化需要,更是可以通过私人定制,实现个体独特的硬软件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传递的信息在传播形态上也是将人的感官体验和人的潜在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新媒体的一条信息,既可以以文本形式存储,也可以制作成图形、声音、图像等,根据用户的需要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载体进行传递。而微博、微信、邮箱、论坛、手机短信、BBS等软件则是新媒体以人为本,服务人类,繁荣文化环境的重要渠道。可见,以人为本,注重人类的需求,注重人与人的交流,这是新媒体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

(四)人机合一取向

市场经济的推动,使电脑最终由小群体走向了大众化。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新媒体的体积和形态也正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不断地浓缩、变化。商业化竞争,让个人电脑、笔记本、手机、平板更加的低廉、便捷、高效,使一人一机,甚至一人多机成为了现实。这也从根本上推动了新媒体文化的大众化与平民化,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网络信息的人人平等和共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延伸和渗透,人机交互早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各种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与人沟通、人与人交易的必不可少的媒介和日常需求。新媒体技术的研发也越来越重视通过技术的提升来实现新媒体的通达人性,无限地提高人与机器之间协调、融合的程度,趋向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合一”。

二、新媒体“文化基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新媒体作为当代最具革命性的科技成果之一,以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播,不断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完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各种挑战和困惑。充分理解新媒体“文化基因”,用好它,用对它,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条创新之路。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运用新媒体平等交互的特质,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高标准、严要求和专业化特性来讲,新媒体为大学生参与信息传递提供了低门槛、零要求和平民化的平台。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6]。大学生正成为网民中的主力军,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新媒体平等交互的特质,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就关心的热门话题畅所欲言,而不必担心受到过多的质疑和批评。与此同时,不少消极情绪也会随之经大学生而广泛快速传播。面对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放低姿态,以谦虚的态度主动了解新媒体,以谨慎的态度积极关注各类信息和事件。及时通过各种新媒体,与学生交互式地进行交流,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定位。将传统的被动式教育变为主动参与的思想交流,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修正大学生认知的不足与缺陷,疏导大学生情绪,爱护大学生情感,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认知环境,提高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

(二)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运用新媒体文化产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自身不断的创新,才能吸引大众的关注。大学生置身于其中,不由自主会特别关注那些反主流文化的信息,并以此凸显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而微博、微信等日益繁多的社交网站和平台,也成为大学生交友和彰显个性的重要场所和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使用并适应不断翻新的新媒体文化产品,了解这些网络平台流行何种活动和文化。分析其中对大学生正常人际交往会带来何种影响。要善于通过有积极影响和便于沟通、交流的文化产品,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甚至可以引入教育教学体系,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如,国内不少高校都开通了校园官方微博、微信,根据设立特色栏目,对学校重大活动和各类教育信息进行及时发布。同时,还能将师生自己的各类作品通过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既能增强大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和爱校情结,又能更好地吸引大学生关注,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运用新媒体信息表达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面对新媒体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全面、精细地构建和筛选教育信息,用大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更生动地传递信息。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突出衬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信息,使教育信息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等为一体,实现教学内容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多方位刺激大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同步运行,从而产生强烈印象,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另一方面,在话语表达上,要努力跨越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话语鸿沟,寻找两者共同的话语源,保障有效沟通。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空间逐渐释放,成为网路语言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不再是传统媒介下的单纯听众,而成为网络语言的自由发声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威性在新媒体的语境中正在日渐消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尽快培养参与网络文化生活的意识,真切感受网络文化,体验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交往、学习、生活的方式,使教育信息在语言表达上能敏锐地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运用贴近学生语言形式的话语方式,激发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关注度和兴趣,开展接地气的师生话语交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四)顺应时代发展,主动掌握新媒体技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远的未来,新媒体将不再只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手段而已,它使每个人都成为网络世界的一个结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这一潮流发展,大胆应对新媒体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冲击,大力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力度,构建融电脑、手机等于一体的全方位的网络教育平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动占领新媒体教育阵地,掌控教育主动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渠道。

总之,新媒体已走向每一个人,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不断更新着人们的文化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应对新媒体文化,从文化基因的脉络中去审视新媒体,抓住教育的机遇和先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新媒体的文化价值,才能真正让新媒体发挥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曲辰.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1.

[2]赵传海.中华优质文化基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J].学习论坛, 2011(4): 8-13.

[3]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J].中国记者, 2003(5): 52.

[4]张晓.网络新媒体的文化基因探寻[J].现代传播, 2014(2): 57-61.

[5]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57-60.

[6] 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03-09].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0 2_04_308533_1.shtml

编辑张莉

New Media’s“Cultural Genes”and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 Yun-xia HONG Tao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China)

AbstractThe media’s“cultural genes”is the original spirit for the new media design, and the basic elements for it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equality, interaction, individualism, humanism, and the man-machine combination orientation, etc.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spect, understand, and use it well through the sequence of the new media’s“cultural genes”, and us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ons, and expressing ways of it to develop the new media’s cultural values in maximum, thus truly making the new med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the new media; cultural ge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马云霞(1978-)女,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洪涛(1974-)男,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实践与创新研究”(14BKS108);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机制创新研究”(1212ZS006).

[收稿日期]2015-08-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DOI]10.14071/j.1008-8105(2016)01-0109-04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