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2016-03-10张发艳
张发艳
【科研进展】
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张发艳
目的查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近几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临床及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求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帮助。方法从临床试验及实验研究两方面,对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剂等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剂等对冠心病心绞痛不论是临床试验,还是实验研究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作用,无不良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有关。 结论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表现出良好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扬。
活血化瘀;心绞痛;冠心病;胸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类疾病[1]。心绞痛是冠心病中最为多见的类型,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本病在中医隶属于“痹症”中的“胸痹”,陈可冀等[2]指出主要由于血瘀导致心绞痛的发生。邓铁涛[3]认为心绞痛的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血阴阳不足为主;标实则以气滞﹑血瘀等阻塞心脉为主。
回顾历代医家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广泛的将活血化瘀法应用于此病的防治。陈建明[4]认为在心痛治疗中活血化瘀法占有主要地位,在以虫类药为主治疗胸痹心痛中,发现有明显的疗效。陈可冀教授[5]强调“心脉阻塞、不通则痛”是心绞痛的病因病机,提倡在心绞痛的治疗中,重点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活血化瘀法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临床应用
1.1中药注射剂赵亚娟[6]针对心绞痛的治疗采用冠心宁注射液(主要药物成分为丹参、川芎)联合极化液,对照硝酸甘油西药治疗组,结果总有效率93.0%,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的76.7%,且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蔡广等[7]在心绞痛的治疗中,用三七总皂苷注射液,治疗组患者心功能缓解与心绞痛缓解率总有效率为76%,显著优于对照组之73% ;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缓解、左室收缩末容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韩玉清[8]在心绞痛的治疗中,使用5%葡萄糖液500mL加入红花注射液20mL;对照组40例用10%的葡萄糖液500mL加入10%氯化钾15mL,能量合剂2支;静滴每天1次。10天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症状显效15例、有效18例;对照组症状显效10例,有效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2中成药钟琳等[9]选取暖肝煎胶囊(采用常规制作流程,主要成分为当归、乌药、黄芩、三七)2粒,每天3次口服。对照组则采用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发生严重心绞痛时改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与静滴硝酸甘油。应用三周后结果显示:两组显效均为10例,其有效各为18例和12例,无效各为2例和8例,总有效率各为93.33%与73.33%。
彭伟等[10]用芎芍胶囊(主要含量为川芎、赤芍,制成250mg/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联合血府逐瘀胶囊安慰剂,每次2粒,每日3次,对照组用芎芍胶囊安慰剂联合血府逐瘀胶囊安慰剂,治疗四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缓解心绞痛与改善心电图方面比对照组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李东柏[11]在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过程中,治疗组40例使用血府逐瘀胶囊(主要药物成分为桃仁﹑红花﹑川芎)及常规西药,对照组40例使用常规西药,结果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的药物机理实验表明:该药具有改善冠状动脉张力,扩大心肌供血和供氧,改善冠状动脉血液流量,减弱心肌耗氧的作用。
1.3中药汤剂李艳[12]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随机选取10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治疗组给予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水煎中药取汁(主要成分为黄芪、红花、三七粉),一日1剂,一日2次。对照组应用倍他乐克等常规药物治疗,14天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减轻了心绞痛的发作次数,较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邓存国[13]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以血府逐瘀汤(主要药物成分为:丹参、红花、桃仁)为主方加减应用,治疗心绞痛患者80例,心电图等指标显示总有效率96.25%。
雷认福[14]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组94例采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主要药物成分为川芎、人参、红花、肉桂)随症加减,水煎两次取汁400 ml,每日1剂,一日2次。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消心痛等常规西药药物。经过30天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比照组发病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h动态监测心电图等结果上也同时优于对照组。
2 实验研究
2.1调节脂质代谢文川等[15]研究三七、赤芍、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类药物能否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实验选用Apo E基因缺陷小鼠,结果表明活血类中药能够有效稳定斑块并起到预防突发性心血管病的作用,其起效原理可能与改变实验小鼠的硬化斑块的组织结构相关。李琳[16]将麝香保心丸应用治疗高脂血症,治疗组予口服麝香保心丸,一次2粒,一日3次;对照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二者均一次1粒(常规剂量),一日1次,治疗4周后测定血脂水平显示:治疗组患者的甘油三酯等指标显著下降(P<0.05)。
2.2血小板黏附率周国锐[17]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过程中,治疗组52例以活血化痰方药为主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抗凝、调脂等常规治疗;经过21天的治疗显示,治疗组的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96.15%>78.00%)。佘春桥[18]将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各94例,共同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加用补气活血汤;治疗1个月后结果显示:治疗组血小板黏附率改善明显。
2.3抗炎作用刘龙斌等[19]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均给予抗炎、降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益心舒胶囊,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经过4周的治疗后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心绞痛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
王强等[20]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冠通方(主要药物成分为绞股蓝、三七等)具有溶栓与抗炎的作用,其起效原理可能与其能够提高患者血清MCP-1,降低IL-10有关。
3 结语
中医的活血化瘀法作为防治冠心病的一个基本方法,临床和实验研究都显示了良好的效果,不良作用小,安全性好,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中药成分不明确,对其作用机理的实验尚不完善,可重复性差等。今后我们需要加强实验研究,运用现代科技的力量使中医中药在冠心病防治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64-273.
[2]陈可冀,史载祥.实用血瘀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1.
[3]赵益业,林晓忠,张敏州,等,邓铁涛教授以心脾相关学说诊治冠心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4):5-6.
[4]陈建明,周玲凤.朱良春冠心病证治经验中医研究[J].中医研究,2007,20(11):44-47.
[5]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1-2.
[6]赵亚娟.冠心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3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2):238-239.
[7]蔡广,叶常青.三七总苷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疗效[J].心脏杂志,2006,18(5):562-567.
[8]韩玉清.红花注射液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9,37(8):58-59.
[9]钟琳,贺敬波,陈捷,等.加减暖肝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3):26-27.
[10]彭伟,史大卓,薛一涛,等.芎芍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112例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2):191-194.
[11]李东柏.联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40例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8,27(10):810-811.
[12]李艳.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25-226
[13]邓存国,田文继.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7,25(7):68.
[14]雷认福.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7(10):43-44
[15]文川,徐浩,黄启福,等.Apoe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5):864-867.
[16]李琳,秦向豪.麝香保心丸治疗高脂血症和抗血小板聚集研究[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7):615-616.
[17]周国锐.理气化痰活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J].中医研究,2013,26(5):44-46.
[18]佘春桥.补气活血汤配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4例[J].陕西中医,2013,34(7):797-798.
[19]刘龙斌,郭航远,邢杨波,等.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150-152.
[20]王强,莫雪梅,韦斌,等.冠通方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MCP-1、IL-10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866-867.
天津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之马连珍学术思想研究室项目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红桥 30012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7.065
1003-8914(2016)-17-2595-02
(本文校对:薛静辉201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