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虚、痰、瘀、毒论治动脉粥样斑块

2016-03-10甘盼盼全毅红

光明中医 2016年17期
关键词:心气化瘀血脉

甘盼盼 全毅红



从虚、痰、瘀、毒论治动脉粥样斑块

甘盼盼全毅红

动脉粥样斑块作为导致心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西医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动脉粥样斑块是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加之痰、瘀、毒等病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致的病证,主要累及脑、心、脾、肺、肾诸脏,其基本病机为:心气虚损、心脾两虚、脾虚痰生、痰湿阻络、瘀毒内生、脑脉闭阻,其中气虚血瘀贯穿病程始终。治疗动脉粥样斑块在益气化瘀的同时,也要注重痰、瘀、毒等病理因素的治疗。

动脉粥样斑块;虚、痰、瘀、毒;中医论治

1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认识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指脂质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沉着,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增生,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从而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去弹性,管腔变小,是一个涉及脂代谢异常、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等多种因素调控失调的综合性过程[1]。研究表明: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脱落可引起急性心梗、脑梗死,严重威胁着AS患者的生命安全[2]。

动脉粥样硬化无特定中医属性,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纳为“胸痹”“真心痛”“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病及脑、心、脾、肺、肾诸脏。愚以为,其基本病机为心气虚损、心脾两虚、脾虚痰生、痰湿阻络、瘀毒内生、脑脉闭阻,其中气虚血瘀贯穿病程始终。病在心脏,则见胸痛、心悸、汗出;病在脑府,则为失语、偏瘫、肌强;病在肾脏,则腰痛、肢冷、血尿。

2 气虚血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虚、痰、瘀、毒是其重要病理因素

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以脂质沉积为基础,从内皮功能障碍开始,通过炎症介质和氧化应激的作用逐渐形成的疾病[3]。笔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多以心气虚损为始,气虚而致络阻;心病及脾,脾失运化,津液不布,凝聚成痰,痰聚湿生,血脉壅滞,痰凝、湿聚、血瘀,以致酝酿成毒,诸邪逆乱,心脑脉闭以成诸症。

2.1心气虚损,脉络瘀滞心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气血之病,多以心为始。患者嗜食肥甘厚味,起居失宜,情志不遂,或外邪乘袭,以致心气虚损,心气之虚,则心血不畅;气虚血滞,不濡五脏六腑、肢体毛发,则脏腑病、肢体痿、毛发枯。这一观点与动脉粥样硬化初期血粘度增高,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不谋而合。

2.2心脾两亏,痰湿内盛病情进一步发展,心病及脾。“脾虚不运清浊,停滞津液而痰生”(《证治汇补》),脾失健运,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以致痰浊内盛;痰浊壅滞,汇集于脾,使脾虚益甚,以致痰凝湿泛,心阻脾滞。而这一过程与AS过程中脂质形成、炎症介质产生、血小板聚集等相关。

2.3痰瘀互搏,痰瘀毒结在AS发展过程中,痰借血体,血借痰凝,凝血为瘀,痰瘀互结,着于血脉,日久胶结不解[4],即《丹溪心法》所云“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痰浊阻于血脉,则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血瘀;瘀血日久,阻碍气机的升降出入,导致津滞成痰,痰瘀久结,终酿成毒。这与AS易损斑块溃烂、糜烂、炎症细胞浸润、出血等系列病理改变有可通约之处。

2.4瘀毒渐炽,心脑脉闭疾病后期,痰、瘀、毒三邪合病,而“毒邪最易腐筋伤脉”,缠绵日久,脏病脉损,正愈虚,而邪益盛,邪无以制,则可窜达脑府,上犯心肺,中害脾胃,下戕肝肾,形存而神病,终致胸痹、中风等临床诸症。这与AS过程中动脉栓塞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急性肾动脉栓塞等相吻合。

3 益气化瘀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法则,通络、祛痰、解毒是其重要方法

“心痹者,脉不通”(《素问·痹论篇》),王清任论:“久病入络为瘀”,由此可见,“瘀”乃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特点。而血脉之瘀,多始于虚,因虚致瘀。因此,气虚血瘀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治疗也应以益气化瘀为大法,辅以通络、祛痰、解毒诸法。

3.1养心益气,活血通络《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诸血者,皆属于心”。病之初,心气始虚,心脉始滞,正气存而邪不盛,治宜养心益气,活血通络。当以轻灵之药祛邪即可,不应滥施攻伐重剂,伤正留邪。结合西医研究这一过程中血粘度、纤维蛋白原等的变化,可少用甘松、黄连之品,可获奇效。

3.2补益心脾,祛痰化湿“二阳之病发于心脾”(《黄帝内经》)。心主血脉,脾主运化,心气虚损,血滞脉涩,心血之病,尤易伤脾,脾病失于运化,则津液不布,渐聚成痰,酿生痰湿。此时,气虚、血瘀、痰凝、湿盛相兼为病,治宜补益心脾,祛痰化湿。当重用益气之属,气盛则脉络通、痰湿化。西医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脂质、炎症介质的变化,可加山楂、姜黄之属。

3.3豁痰化瘀,解毒和脉“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也”(《金匮要略心典》)。病至于此,正气已虚,邪气益盛。血瘀、痰凝、湿盛,相互搏结,蕴而生毒,治宜豁痰化瘀,解毒和脉。结合西医研究中的易损斑块、炎症反应,当用牡丹皮、栀子、蒲公英之类。

3.4开窍醒神,重补兼攻疾病后期,邪猖于内而正无以存,痰、瘀、湿、毒之邪互结互长,内损脏腑血脉,外蚀肌肉皮毛。邪壅心神,毒损脑府,致神昏而窍闭,治宜开窍醒神,重补兼攻。此时可在西医溶栓、抗凝的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醒神开窍。

笔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除结合疾病所处的病程及病机辨证用药外,不论虚实,加用黄芪、丹参、川芎、虎杖、三七粉等药。研究表明:黄芪所含的毛蕊异黄酮能抑制内皮细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分泌,增强ACE2及其mRNA表达[5]。虎杖中所含虎杖苷能有效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虎杖动脉内中膜厚度。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增加纤溶与血流量作用。“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丹参味苦,性微寒,可抗炎症介质,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小板活化、阻止血栓形成、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三七粉所含三七总皂苷具有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降血压、抗炎等作用。诸如此类,既符合西医药理,又契合中医辨证之品,酌情用之,每获效验。

4 结语

动脉粥样斑块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目前广泛使用的他汀类药物所导致的肝肾功能损害及损伤等不良反应,在中老年患者、大剂量使用患者中尤为明显[6]。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AS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笔者在通过西医研究的认识上,结合传统中医对这一疾病的相关认识,提出从虚、痰、瘀、毒论治动脉粥样斑块,并以益气化瘀为治疗大法,为该疾病的防治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1]赵晓晖,周媛,陈翠荣,等.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6):420-423.

[2]吴凤英,胡静.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6-28.

[3]王位,黎红华.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危险因素[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109-110.

[4]李艳阳,吕仕超,仲爱芹,等.从脾肾论治动脉粥样硬化[J].环球中医药,2014,7(3):204-205.

[5]宋瑞霞, 余静, 杨丽丽, 等. 甘肃黄芪毛蕊异黄酮对血管内皮细胞ACE, ACE2表达的影响[J]. 中国药学杂志, 2008, 43(8): 594-597.

[6]李东宝,华琦.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5):350-352.

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武汉 430014)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7.010

1003-8914(2016)-17-2474-02

(本文校对:刘言言2016-01-25)

猜你喜欢

心气化瘀血脉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松龄血脉康胶囊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基于药效学实验的化瘀骨合片提取工艺筛选
血脉里的眷恋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血脉之恋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必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