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圣朝主任医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2016-03-10王明明黄雪珍费爱华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30038安徽省针灸医院安徽合肥3006指导蔡圣朝
王明明,黄雪珍,费爱华(.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30038;.安徽省针灸医院,安徽 合肥 3006)指导 蔡圣朝
蔡圣朝主任医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王明明1,黄雪珍2,费爱华2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230038;2.安徽省针灸医院,安徽 合肥230061)指导蔡圣朝
周围性面瘫;面八针;针灸;临床经验
蔡圣朝主任医师是全国名老中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针灸科研、临床工作、教学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妇科、内科、脊柱疾病等老年性疑难杂症。周围性面瘫是以茎乳突孔或以下部位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以口眼斜为主要特点,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神经水肿、髓鞘脱失及轴突不同程度变性,使得神经管相对狭窄,导致面神经受压,表现为面部表情瘫痪。笔者有幸拜于蔡老门下,跟师学习,受益匪浅,在侍诊期间,观察到蔡老运用“面八针”针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针法独特[1],效果显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蔡老结合中医经典认为寒、热外邪是导致口眼斜的主要病因。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2]中曰“: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其病因是风邪入侵面部的经脉所致口眼斜。林佩琴《类证治裁》中说“:口眼斜,血液衰涸,不能濡润筋脉。”蔡老强调周围性面瘫多因气血亏虚而不能濡养筋脉导致,患者面瘫多因平素体虚,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当外邪侵袭面部经筋时,正邪交争,则面部气血运行失调,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正邪交争是病机转化的要点。蔡老认为周围性面瘫其病位在经脉和经筋,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气血闭阻、经筋失养,筋肉纵缓,导致分布在面部的经络与经筋病变,面瘫、不同程度的皱眉无力、眼睑闭合不全、口唇斜向健侧等症状也相应出现了,有如中医所说“有诸内者形著外”。
2 治疗思路及方法
2.1分期论治蔡圣朝教授在梅花针灸学派几代人的临证经验基础上[4],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主张将周围性面瘫分为四期论治:①急性期(1~7 d)。此期多因风寒或风热侵袭面部经脉,经筋功能障碍所致,因病邪所侵犯的范围扩大,进而使周围性面瘫症状逐渐加重,此时面神经正处在急性炎症水肿期,髓鞘或轴突变性,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疼痛、紧绷不适。给予局部腧穴轻柔刺激,可调节经气,加速血液循环,使炎性渗出物被吸收,进而改善神经功能,也利于促进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功能的恢复[5],运用“面八针”此时针刺深度应稍浅,同时可结合西药基础治疗。②静止期(8~14 d)。该期周围性面瘫症状趋于稳定,病邪多侵袭络脉,病邪由表入里,表现为患侧牙痛、耳后痛等临床症状。治疗上当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运用“面八针”透刺治疗。③恢复期(15~90 d)。该期因正盛邪退,经络功能恢复,病位多在经筋和经脉部位,采用“面八针”透刺结合在患侧闪罐。④后遗症期(90 d以后),该期病程日久则营阴受损,经脉失养,从而出现肌肉的萎缩松驰、面肌抽动等症状,治当调营扶正,针刺“面八针”结合电针治疗,同时运用补法施治。
2.2选穴蔡圣朝教授在临证中总结出选取面部腧穴予八针刺穴,简称“面八针”,面部腧穴取印堂、神庭、四白、阳白、鱼腰、太阳、下关、颊车、地仓、夹承浆、大迎、口禾髎、牵正,另取双侧合谷、足三里穴。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取1寸毫针刺印堂、神庭、四白(斜刺);取1.5寸毫针透刺,采用提捏进针法,即左手拇指、食指二指将所针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后针尖与皮肤夹角呈15°向所需方向沿皮缓慢透刺,切勿使针尖穿透皮肤,阳白穴向鱼腰穴方向透刺、太阳穴向下关穴方向透刺、颊车穴向地仓穴透刺、夹承浆穴向大迎穴方向透刺、口禾髎穴向牵正穴方向透刺;另直刺双侧合谷穴、足三里穴。上述各穴进针得气后行针手法参照分期论治原则,留针30min,期间行针1次,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
3 验案举隅
患者,女,27岁,于2015年3月15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口眼斜1 d。因外出游玩头面部吹风,次日左侧面部肌肉感觉麻木,刷牙时水自左侧口角流出,左侧口角下垂,食物易滞留左齿间,遂到蔡老门诊治疗。刻下:左额纹、鼻唇沟消失,左眼睑闭合不全,眼裂3 mm,耸鼻、示齿、鼓腮吹哨不能,口角右偏,饮食可,睡眠佳,二便调,舌淡苔白腻,脉浮紧。诊断: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导师认为该患者因风寒侵袭面部经脉,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障碍导致面瘫,于发病第2 d,属急性期,治以“面八针”,针刺应注意深度稍浅,同时结合西药基础治疗。治疗7 d后给予“面八针”透刺治疗,2个疗程后患侧额纹呈现,左眼可闭合,但闭眼力量较健侧差,口角右偏较前减轻,左侧面部肌肉麻木感较前减轻,其余改善不明显。后因家事2个月未治疗,2个月后继续就诊时,患者鼻唇沟变浅,患侧左眼可闭合,左侧眼睑闭合无力,左侧面部肌肉麻木感较前减轻,口角右偏较前减轻,饮水及进食时口角流涎,鼓腮不能,吹哨不能。此时蔡老认为此病的治疗最佳时期已错过,已至后遗症期,此时当调营扶正,予“面八针”透刺结合电针治疗,并针刺合谷、足三里施以补法。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至今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面部吹风受凉,风寒侵袭面部经脉,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障碍所致,初诊时正处于急性期,导师从中医角度认为此期正邪交争,病邪尚浅,应给予“面八针”浅刺以祛风散寒通络。从西医角度来说此期面神经炎性水肿较重,治疗当消炎、扩管、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7 d后外邪渐入里,经络筋脉瘀滞,气血运行不畅,应治以活血祛瘀通络,给予针刺“面八针”同时结合在患侧闪罐,蔡老强调“面八针”取穴阳白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阳白、鱼腰有祛风通络止痛之效;地仓为足阳明胃经穴,《甲乙经》记载“口缓不收,不能言语……地仓主之”[6],此穴能治疗口流涎;针刺四白穴可以散风明目,舒经活络;颊车穴能开关通络;太阳、下关、牵正穴可软肌通络止痛,夹承浆、大迎穴可熄风止痛,消肿活络;合谷穴取直刺,循经远端取穴,避其锐气[7],同时可以激发出循经感传对治疗面瘫具有重要作用[8]。《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针刺合谷穴通过强化感觉运动皮层之间的功能关系,提高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9];配局部腧穴印堂、神庭,诸穴共用达到祛风散邪、活血化瘀、舒经通络之功。拔罐疗法具有温经通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闪罐可促进血液循环,使面部肌肉筋脉得以温煦,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闪罐与针刺并用缩短了治疗时间,争取了治愈时机。又因患者两月失治,蔡老在针刺“面八针”的基础上运用电针,电针能够缓解血管痉挛,促进水肿、炎症的吸收消退,结合针刺足三里以补益气血、活血经络,给予受损神经和面肌的营养支持。
4 体 会
[1]王明明,蔡圣朝,黄雪珍.针刺“面八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2):50-52.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
[3]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8-29.
[4]贺成功,袁卫华,蔡圣朝.周氏梅花针灸学派灸法特点初探[C].安徽黄山全国第三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2011:91-93.
[5]王文琴.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44-45.
[6]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6-67.
[7]周琴华.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心得[J].针灸临床杂志,1993,9(5):40.
[8]张红林,杜琳,刘敏,等.7例面瘫患者的远端循经感传现象[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1,14(4):26-28.
[9]杨骏,李传富,张庆萍,等.合谷穴针刺周围性面瘫患者脑功能成像初步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608-610.
[10]向定国,毛庆菊.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4):60-61.
[11]张冲,万军,黄靖宇,等.透穴针刺法配合推拿、TDP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2):38-39.
[12]陈增力,代秀丽,李永强.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与针刺疗效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0):25-26.
[13]孟立强,王卫强,程艳婷.透刺法理论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3,45(1):56-58.
(编辑熊瑜)
R249.2
B
2095-4441(2016)03-0031-03
2016-06-2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蔡圣朝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