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素养培育视野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6-03-10郭爱涛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改革途径大学语文影响因素

郭爱涛

【摘 要】分析国学素养培育视野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深入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提出在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综合素质等各个环节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关键词】国学素养 大学语文 影响因素 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95-02

国学教育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为主的教育。大学语文是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始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是一种文化教育,应根据自身特点,立足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国学主流思想,肩负实现大学语文的文化教育使命。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学在教育内容上存在关联性,在教学目标上具有共通性,连同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都有交叉共融关系。当前,可利用“国学热”这一个契机,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大学语文课程得以发挥学科的应有作用。

一、国学素养培育视野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对于培育人才素养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鉴于大学语文与国学存在内在联系,高校大学语文应该密切联系国学教育,这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发展。大学语文课程本身既老又新,“老”是语文类课程开设时间较早,“新”是该课程曾中断过数十年,尔后又重新定名,在全国推广开设时间并不太长。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为主要目的。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些无一不对当代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门旨在传授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哲学、科技等学识的课程,更需要关注本身如何发展的问题,去适应社会的变迁。

大学语文课程需密切联系国学精品,丰富大学语文教育中国学教育的内容,为大学语文教育注入鲜活的血液。这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国学认知的需求,也可以提升课程魅力,只有赢得更多的学生认可,课程的发展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在实践过程中,要有历史的眼光,清楚认识到大学语文与国学教育在内容上本身就存在一种血肉联系。要积极利用这层关系,将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学素养培育紧密联系,使大学语文课程成为国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国学热”本身就给了大学语文课程无限的可能性,所以把握时机,看清局势,不仅有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学的宣扬,这是双赢的局面。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与国学教育在目标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国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吸收,唤起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精神层面的富足。而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本身也具有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教化的作用。两者的目标趋向是一致的,紧密联系在一起,都强化精神层面的教育,可见,两者的共通性就是一座无形的桥梁。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正遭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抛弃历史,忽视传统的思想在不断渗透,崇洋媚外的社会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大学语文课程的长期教学目的必须坚守,并在此基础上更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古人以文载道的思想,应该贯穿于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选取不同体裁的作品让学生去领略先哲们博大精深的学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汲取中华传统美德为己用,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唤起学生心中的文化归属感与文化自信心,最后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

二、国学素养培育视野下影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民族文化,给民族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母语教育危机日趋严重,外语在中国受重视程度远超过母语,许多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对英语水平的硬性要求。为了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能够掌握主动权,大学生忙于各种英语等级考试,致使母语教育受到冷落。可见,在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学习的实用性目的非常明确,求学功利色彩较浓厚,往往忽视个人文化修养和国学涵养的培养。再者,由于社会快速变动,媒体信息层出不穷,大学生的生活圈也由原来单一化转向多元,他们崇拜偶像,追求时尚,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由于他们内心缺乏一种主流文化帮助他们认知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往往出现迷失自我的现象。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国学素养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校因素。大学语文除了传授国学知识,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受到重视。但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学科中却逐渐被边缘化,出现学科危机。一是高校对大学语文学科不重视,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职称学历低的年轻教师居多,专职教师少于兼职教师,教师学科素养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二是高校课程设置趋向功利化,热衷将雄厚的师资投入容易出成果、为学校带来荣誉的课程,而对大学语文这门人文学科则表现出不冷不热的态度。

(三)教师因素。从大学语文教师队伍而言,部分教师始终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单向式的灌输为主,始终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对学生要求则带有较明显的强制性色彩,必须是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丝毫没有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情感,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纯知识,更注重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成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部分老师采取的教育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单一化,缺乏互动,甚至整堂课都在照本宣科,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积极性。

(四)学生因素。从学生自身来说,在学习大学语文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是从学习内容角度看,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有一些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这就使得学生对其提不起兴趣,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二是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一些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只要拿到学分顺利毕业就万事大吉,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该课程对自身人文素质、道德培育的重要性。三是对大学语文学科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语文不像大学英语,学好英语获得考级证书,能在求职中获得优势,大学语文也因为没能立竿见影给学生带来好处,而成为他们眼里可有可无的课程。

三、国学素养培育视野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目标须明确。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一门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的工具性课程,也不仅仅是专门研究学术的学习场所,更应该是建立完备健全人格、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门课程。而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是大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大学语文应用传统文化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课堂上,老师有责任强化文化素养重要性,并努力塑造他们成为有见识、有知识、有胆识、有自信心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在未来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不能因为国学教育的缺失,过度的功利化,让大学生成为了缺乏精神内核的机器。

(二)教学编写须实用。教材是国家实施教育目标,教师用以教学的主要材料。教材选编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一是以古文为主,而且自身不成体系;二是偏重文学作品的语文知识分析。面对大篇幅的文言文,学生自身文言功底薄弱的话,就等于直接将这批学生拒之门外。因此,教材的选编,一是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实际需求,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通俗易懂并且适合当下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需要的文章,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二是注重人文教育与语言训练完美契合,通过渗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为人处世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领悟文章背后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实现开设大学语文这一课程的真正功用。

(三)教学方法须灵活。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方法得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不当,用力虽勤,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活动也一样,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则端坐在下面倾听,这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课堂。现今的课堂需要打破固有的模式,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达到视听说兼具的效果,多种感官交替刺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另外,可以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夯实所学知识;组织即兴演讲,帮助学生体悟文章中的情感流露;举行诗歌朗诵,引导学生领略诗人的独特思想感情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身临其境的感悟,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教师素质须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授的内容庞杂、学生兴趣低迷。要改善这种不利尴尬局面,对于大学语文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在外因无法掌控的时候,只有从内因入手,一是教师应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变得学识渊博,提高自身学科素养;二是加强自身人格魅力的修养,德育素养的培育从来都不是单靠说教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往往通过教师以身作则,生活细节中起表率作用,无形之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在与教师交流时,都能在老师的举止行为中习得为人处世的方法、道德品质、知识学问,这才是真正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才真正做到以身传教,使学生从中获益。

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的是人文素质教育,为顺应社会的期待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者应以学生为主角,重视其学习成效,并且以培育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为目标。在国学素养培育方向指导下,以大学生为中心,重视大学生的个别需求,顺应时代的需要。同时,转变教师陈旧的教育理念,用全方位眼光重新审视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之间的互融性,审视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弊端,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寻求大学语文学科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应有的功效,为社会输出高品质、高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忠芳.大学生国学教育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11)

[2]骆兵.关于大学语文与国学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2009(5)

[3]况晓慢.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4]张宝林.论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猜你喜欢

改革途径大学语文影响因素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工科院校数理基础课程改革构想
浅谈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关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革的思考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