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化铁道专业配电线路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
2016-03-10赵文飞
赵文飞
【摘 要】开展“一体化”教学,以“项目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既适应了当前高职生的培养特点,又迎合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从教学内容、实训室建设、教学设计、师资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对电气化铁道专业配电线路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配电线路 电气化铁道专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60-02
电力线路工是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岗位之一,该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电力外线的维修和维护。电气化铁道专业技术专业的学生作为电力线路工的预备人员,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应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模式来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配电线路正是电力线路工知识和技能的支撑课程,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可探索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以“岗、证融合”的理念来确定教学内容
这里所谓的“岗”是指电力线路工岗位,所谓“证”是指“电力线路工中级证”。而所谓“岗、证融合”的理念是指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岗位核心技能的要求以及所在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和总结,同时要兼顾企业岗位标准及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即学生在学完课程的教学内容后,既能够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练习融汇贯通所有岗位任务,又能获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具体实施时,首先组织专业教师到铁路局供电段各车间及工区进行企业调研,并邀请企业专家会同专业教学团队参考“电力线路工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电力线路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和描述,然后将其转化为典型的学习领域,如表1所示。
二、以“还原工作场景”的原则来建设实训场地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因此,要根据电力线路岗位的要求及“一体化”教学的特点,遵循“还原工作场景”的原则来建设实训场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电力线路工岗位工作的特点及以上原则,可将实训场地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
室内主要完成的典型实训项目有:电力线路工具仪表的使用、常用电力设备的安装及检修、电力远动设备检修与操作、电力变压器检修及维护、电缆头制作安装及绝缘测试等。在室内实训室建设时应强调一体化教学的功能,可根据学生人数情况,配置8-10个工作台,除具备开展以上实训项目的材料、设备及工具外,还应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室外主要完成的典型实训项目有:电力线路工具仪表的使用、基坑开挖、杆塔检修、横担杆顶组装及检修、绝缘子检修及维护、拉线制作及安装、电力线路日常维护、导线的架设与维护、导线驰度调整等。实训设备主要配置8根12m锥形电杆(稍径190mm,根径350mm)以及配套的直线杆、转角杆、耐张杆、终端杆、分支杆等金具及绝缘子各一套。
三、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内涵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设计和组织教学。具体的做法是按照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顺序的每一个步骤,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可按照德国联邦职教所著名的6阶段模型,即可分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6个环节。本文以“10kV架空线直线杆横担杆顶组装”为例进行介绍,具体过程如表2所示。
四、以“全方位双师型”的目标来建设和整合师资力量
在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和开展中,教师是另一个关键因素。作为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应具备教师、师傅、考评员等全方位的身份。作为教师除应具有一般高职教师的基本能力外,还应具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开发能力、学习情境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作为师傅,则要求具备现场岗位熟练工人的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且应具有一定的企业岗位工作或挂职经验。而作为考评员则应熟悉岗位技能等级证书鉴定要求,以便熟悉、准确地掌握职业标准。在“全方位双师型”师资的建设中,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建设”,即在目前的师资力量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方位”的能力;通过现场挂职提高“师傅方位”的能力;通过培训学习和与企业的合作提高“考评员方位”的能力。二是“整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是出自本科及以上的毕业生,现场工作经验和实作技能比较欠缺,而从企业引进或留校的实训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相对薄弱,因此可将不同类型的教师整合成为一个“教学组合”,在一体化教学中以不同的角色来实现“全方位双师型”教师的各种职能。
五、以“理实融合、统筹兼顾”的要求来开发一体化教材
教材是“一体化”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一体化”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项目化和模块化,即以某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实施的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融入相关的教学知识点,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学习知识,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实施某些实作项目。这里的“理”指的是课程的理论知识,“实”指的是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应通过动手来实施的典型工作任务。目前,在许多教材的开发中这二者往往受教材编写者的喜好而取舍不当,有些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高职生的培养要求和特点,实作内容一带而过或对岗位的实际工作指导意义不大。而有些过于强调教材一体化的特点,片面追求“项目化”,仅围绕一些典型工作任务融合相关理论知识,而忽视了知识体系的整体意义,不能体现对学生在将来工作过程中的持续支持作用和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教材的开发上就要注意“理实融合、统筹兼顾”的要求,不仅要做到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融合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还要统筹兼顾以上各种需求。
总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一体化”教学,这种课程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的教学载体,实现了真实工作岗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的培养,突破了单纯的理论讲解及先理论后实作的教学模式,既适应了当前高职生的培养特点又迎合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在高职教学改革中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欣萍.用“以岗导学、岗学融合”原则构建高职铁道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2]钱振华.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J].湖州职业技术学报,2013(03)
[3]李娟.“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探索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4]李绍华.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创新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