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视角下高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才培养现状与策略
2016-03-10
【摘 要】对高校中与老龄化相关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现状进行调查,提出应重视教育在我国老龄化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行先导作用,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学一级学科,集中培育一批老年工作优秀师资队伍,发展服务老年市场为主的实用型教育。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高校 社会科学视角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15-04
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可以看出,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从 1982年的4991万人上升到 2013 年的13161万人,老年人口绝对数净增加了8170万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82年的 4.9%上升到 2013 年的9.7%。中国的老龄化具有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为了在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需要在养老保障、老年医疗卫生保障、老年教育、老年文化体育、老年建筑、老年交通、老年旅游、养老服务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提供管理、引导服务老年市场,这些政策、保障、管理和服务均离不开相关人才的配备,而人才就离不开教育的立体规划、精准设计、具体落实。本文查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各省最大一两所综合大学共60所,了解我国高校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并对对策进行初步探索。
一、高校中与老龄化相关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现状
(一)我国处在建立老年学一级学科起步阶段。2003 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先设立了老年学专业,将老年学专业归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并置于法学学科门类,标志着我国老年学专业二级学科地位的确立。我国老年学主要培养老年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术研究多是在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老年医学等专业下发展的,特别是老年医学发展相对较快,主要培养方向有老年病的预防与治疗、老年卫生保健、老年医药、抗老防老临床研究、长寿调查与研究、老化的免疫改变等。尚没有设立独立的老年学一级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专科领域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快速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我国应该发展建立老年学一级学科,其依据是我国老年学已经有了成熟的四大分支学科,包括老年医学、老年生物学、老年心理学及老年社会学,随着国家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重视,高校还涌现了多学科渗透老年学研究的趋势,产生了老年人口学、老年经济学、老年营养与食品、老年政治学、老年心理学、老年体育学、老龄政策、老年(老龄)产业等新的分支和研究领域,对应批量高校老年教材日益本土化,如《老年经济学》(王爱珠著)、《老年心理学》(肖健等著)等,初步为教学、科研和实际应用培养了一些高级老年专业人才,但远远滞后于井喷式老年市场的需求;1989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带动了各地各种涉老研究中心(所)纷纷成立,大量本土老龄研究专著不断呈现,如《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女性老年人口状况研究》等;涉老期刊已有22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出台,老年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综上所述,积极推进我国老年学一级学科的建立,更有利于涉老专业逐渐倾向于覆盖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形成系统性老龄化教育、研究、管理与服务。
(二)高端老年学社会人才培养稀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教育规划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至今尚未构建起完整、独立的老年学教育体系。从查阅的60所综合型高校来看,12所(20%)大学开设了本科老年社会工作,13所(21.67%)大学招收老年社会相关的硕士,一共设立了21个方向,按一个方向收3个人一年也就63个硕士生,仅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开设了老年社会相关的博士点,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有3个老年学博士生导师,而北京大学每年也只招几个博士生,每年的老年社会博士生是屈指可数的。而我国老龄工作的组织、制度和规划需要老龄工作社会化、专业化,对老年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教育部门专门立项研究,构建完整的老年人才培养体系。高端的老年研究、管理和服务人才欠缺,既影响老年学教育的发展,也阻碍了老年学科的前进,更没有满足老龄化市场的需求。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即已将老年学教育纳入正规课程,并设有老年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和毕业证书,很值得我国高校借鉴。从1984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开始在人口学专业下招收老年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三)实用型老年专业人才培养数量稀缺。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府逐步加强老龄委建设与老年社会管理,不断出台政策、投入资金,鼓励建设和完善老年医院、老年病科、老年公寓和敬老院等;有些私企也积极进入涉老产业,如建设营运养老产业、老年休闲房地产,开发老年医疗保健产品、交通器械,开展老年旅游业、养老保险业,参与老年文化娱乐及健身场地建设等,从而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各级、各层次老年管理人才、老年医疗保健护理康复人才、老年服务人才、老年产品研发人才,因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 21 世纪是一门有着广阔前景的朝阳专业。从调查的学校来看,明确提出老年产业与服务的高校仅有北京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在60所综合高校中有12所高校本科阶段开设社会工作课程,8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研究方向。全国大约有200余所各类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招生和毕业的学生分别在万人以上。许多高校刚刚开设社会工作课程,这一新兴职业并没有受到社会的认可,每年被民政部录取成为专业社会工作的本专业学生不足2%,甚至有的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零。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校硬搬国外相关学科、课程设置,没有形成本土化实用课程与教材,教师从大学学习到大学任教,毫无实际工作经验,没有对应实习基地锻炼,培养的学生出去工作找不到方向感;另外,初级老年市场给予新兴老年社会工作者待遇极低,对高级老年专业人才没有吸引力。怎样建立我国特色的老年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怎样编制实用教材,怎样建设第一代既有理论水平更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师资队伍,边实践边发展,逐步形成老年社会学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及博士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系统,是值得高校、教育部统筹攻关研究、规划设计的。总的来说,目前办学层次低,多为中专或大专,本科层次的老年教育是一大空白;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率先在国内开办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以来,陆续有近20所学校开办了同类专业,但每家年招生人数一般不足100人,甚至低至20-30人。各高校并没有设置老年服务管理专业,这与我国养老服务队伍的专职人员数量需求1000万人存在巨大差距。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市场需求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教育部对于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管理与服务专业还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
(四)高校老年研究方向重复多但涉及面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开设的老年学专业专业课设置有老年学概论、社会老年学、老年人口学、老年经济学、老年社会保障、老年教育学、家庭老年学、老年心理学、衰老生物学、老年护理学、老龄工作管理、国外老年学研究新进展和比较老年学等。而其他学院设置的比较简单,老龄问题是复合性问题,既是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以及生态问题,从调查的60所高校来看,它们设置的专业主要包括老年社会学、老年人口学、老年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北京大学设立了老年健康学硕士方向,而老年伦理学、老年体育学、老年教育学、老年法学和老年哲学等专业都没有明确设立。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国家,在人口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意义上,对人口老龄化进行多层面的剖析研究,已经成为涉及12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健康科学(老年服务)专业是澳大利亚唯一的一门把老年人服务管理与痴呆护理服务相结合学习的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可以为各综合高校培养老年学专业教师,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做好教育铺垫。
(五)老年学人才实训基地稀缺。老年社会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我国目前尚无国家级的老年学人才培训基地,多数高校尚未建立专业实验室,社会学系应规划建设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与教研基地,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科的发展。应注意研究理论与技术方法论相结合。这点我们可以向美国学习,更深切关心实际状况如何和价值偏离问题,注重社会学的应用,这种培养方式促使种种经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得到了迅速发展。比如,现场观察法、阅读法、交谈法、调查法,这些技术方法上的发展趋势恰好与统计学的迅速发展相吻合。这促使美国型的老年学迅速发展为一门经验的科学。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为老龄化问题实际管理、服务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当然就很少建立老年学人才实训基地的规划,出现社会急需而高校拓展不够积极的现象。
二、对策
(一)重视教育在我国老龄化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行先导作用。教育部应重视教育在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下先行先导作用,部署研究社会急需哪些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其层次、数量、区域分布,加强构建老龄社会下老年社会工作学院、老年学专业、老年学师资、老年实用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计划等的顶层设计,鼓励高校积极参与相关的老龄社会发展战略规划、老龄专项规划、老龄政策、老龄法律的制定,促进建设各老年专业博士、硕士、本科、高职、中职与继续教育完整配套教育体制,有目的地专项培养一系列的各老年社会专业的第一代优秀教师,专项资金吸纳一批一线老年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成为实训基地的第一代实习带教师资。在初步产出少量老年专门人才的基础上,及时对人才培养效果和缺陷进行研究评估,发现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修正和完善老年社会工作各色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使培养的人才逐步适应并逐渐引领老年社会工作,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学一级学科。老年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老年生命运行规律的科学。由于国外老龄化出现较我国早,对老年学的研究比较深刻和全面。在国际上,老年学是一门独立学科,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特定的研究视角,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群。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较迟但未富先老,问题更严峻,在借鉴国外的经验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我国自身的实际老龄化情况,形成中国特色的老年学的理论和方法,实现老年学的本土化理论建构。老年学是一门跨学科性质的学科,单独对其研究起不到实效,应该走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道路,鼓励跨学科研究生的报考、培养,产生新研究领域、新研究方向和综合性人才。信息与技术的不断更新,要求老年学学科也不断创新。近三十年来,中国学术界较为关注和思考的分支学科是老年经济学、老年人口学、老年社会学和老年心理学四个方面。同时也应关注新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如老年伦理学、老年体育学、老年教育学、老年法学、老年哲学、老年人才利用学、老年保险学、老年建筑学、老年志愿互助体系和老年用品开发等,特别是老年人健康教育、老年病预防和诊治及康复、老年护理、老年社区服务等学科的完善,从注重基础理论建构到实用分支学科建设,确立老年学学科的独立性。建立我国老年学一级学科,有利于老龄产业发展,有利于老年学研究快速发展,高校积极参与老年学研究,必定促进老年学二级学科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三)策划培育我国老年工作优秀师资队伍。在我国快速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工作者需求日益增多,因而老年学二级学科快速分化形成,老年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高等院校60余所,形成了一支老年教育教师队伍。参与老年教育的教师来自各行各业,基本都是半路出家,尤其是职业教育缺少经验丰富的老年专业教师。教育是关键,师资是根本,教师是高校的第一人力资源。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老年专业教育师资队伍已成当务之急。
由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来培养老年专业师资,质优但是数量太少,显然跟不上快速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的需求。仅凭学校或教师个体半路出家而不经过系统专业培训,教师能力良莠不齐,照搬教材的多,有真知灼见的少,有实际应对能力的更少。因此,由教育部牵头,由某大学承办,开设为期半年到1年各二级学科“老年专业师资培训班”就显得非常必要。师资班进行系统老年专科理论学习、示范实践基地训练、科研方法强化、现代化教学技能演练、各国老年实务进展讨论及至开阔眼界到国外参观学习等。培养出来的师资必须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务实的角度去服务老龄化社会,与时俱进地创新工作学习能力,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趣味性及社会责任与担当。教师的成长不论是对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而言,还是对经验和经历而言,都应具备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进而教好学生。有了大批优秀老年专业人才服务社会,我国才能和谐发展,共享文化、经济繁荣的盛宴。
(四)发展服务老年市场为主的实用型教育。英国老年社会学教育非常重视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如实习在教育环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份额,本科实习时间均规定为130天,在两年内完成,其分配方式为:第一年50天,第二年80天。我国老年学建设以来,学术界基本上都专注于老年学的基础理论建构,鲜有从实证角度去考察我国老年学的发展问题;注重从国外引进养老模式,忽视中国老年人对子女的养老的价值依恋;养老选址注意养老绿色环境、建筑安全细节的客观需要,却忽略了亲朋好友时时交流才能维系亲情友情的主观需要。真正做过养老服务业的人知道,养老服务需要护理技术,但学院式护理技能还远远不能胜任老年人专科护理,至少老年人生理、心理和安全需要有别于其他人群。我国还存在老年学理论研究与实际发展的不一致性,如此便无法指导顶层设计建立有效的政策解决老年化问题。所以从纯粹理论研究转变为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是关键,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深入了解业界当前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掌握行业部门对职业能力的特殊要求。规划建设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与教研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与当地实际工作者互相交流、切磋授课内容,学生参与当地老年社会工作的方式来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观点,训练技能。
中国老年产业刚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老年产业的发展是以市场需求变化为指南。中国老年产业应当包括卫生健康服务业、家政服务业、日常生活用品业、保险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和娱乐业、教育产业、咨询服务业、其他特殊产业等十个方面。其跨学科人才,需要综合高等学校增加研究方向,边研究边实践,开拓更多选修课,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市场需要,带动老年产业的整体发展。
(五)破解涉老教育发展的瓶颈。目前全国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高等院校60余所,但是每年培养的专科学历的毕业生不足3000人,且到养老机构的毕业生更少。由于职业稳定差、职业认同感差、职业环境差、职业回报率差,而工作强度大,职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缺乏职业晋升通道,造成养老专业毕业生流失率高,学生不愿报考养老专业,养老专业招生难成为普遍现象,养老机构后继乏人。如老年护理保险、老年意外保险、养老产业、老年医院、老年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老年社区护理、老年大学等涉老保障、服务、管理、教育均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关键就是老年保障容易亏损。涉老服务业属于低收入行业,存在社会急需但保险业不愿意做老人业务、高校教育不愿意设立涉老专业、职业教育涉老招生难及就业后被吐槽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经济价值市场导向问题。老年人群是向社会索取大于对社会贡献的特殊群体,而和谐发展是必须面对的共存法则,发达国家的解决办法是政府保底一部分、社区解决一部分、个人支付一部分、爱心捐助一部分。我国应该根据国情制定保底的部分,老年退休保障、老年医疗保险已经初步解决保底问题了,这里特别强调老年意外保险,其应该作为国家强制保险业务,普及认识老年人是最容易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群体,应解决涉老产业常常因为老人意外发生极端纠纷而后危及产业生存的瓶颈问题。其次,教育部应免除养老服务业学生的学费,吸引家庭困难的学生从事养老服务业,并采取最低(下转第42页)(上接第17页)月薪制保障涉老工作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尝试建立年轻老人免费学习养老服务的机制,吸引他们参与养老行业,换取将来等值的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王亚敏.新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与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
[3]杜鹏.中国高校第一个老年学专业在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培养老年学博士和硕士[J].人口研究,2003(3)
[4]贾书磊,何雪莹,何朝珠,等. 我国专业化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全科护理,2013(11B)
[5]王思斌.我们的社会需要怎样的社会工作[N].中国社会报,2010-06-28
[6]吴水丽.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J].社会福利,2007(1)
[7]孙颖心,张开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12)
[8]姜向群.我国高校建立老年学专业的重要意义[J].人口研究,2003(6)
[9]柳华盛.终身教育视域下城区老年教育师资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以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4(32)
[10]张华英.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1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程德华.教师分类:新建本科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师资保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
[13]马三津,范耕新.老年服务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