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流行语也须谨慎使用
2016-03-09巢洪政
【摘 要】通过对新课改背景下若干教育流行语的辩证分析和反思,纠正和修正了教师对一些新课程理念的模糊认识,这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正确理解和使用新理念,做好当前深化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教育流行语;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支现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69-02
【作者简介】巢洪政,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江苏江阴,214433)教师。
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界,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育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往往是出自一些专家之口或是比较权威的杂志。应该说,这些流行语的出现确实体现了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总结和反思,从某个角度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流行语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呢?现选择其中的两句进行剖析:
一、“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现代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初期,一些专家就明确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亮点”的论断。因此,他们就用此流行语进行重点宣传,倡导教师大胆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现代的、主动的学习方式,而我国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是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这里的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优劣问题。因为,所谓“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发现学习的方式。
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按照教师、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同,我们可以将学习方式划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不需要任何发现,只要把教学的主要内容加以内化,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派作他用;而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发现学习又叫“发现法”,以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习者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这也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方式对培养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科技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发现学习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它更适合基础概念或原理的教学,有助于远迁移能力的培养,即对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培养内部学习动机和学会发现的技能等多方面是有效的。但其明显的缺陷是学习的效率很差,太费时,学习的知识比较零碎,课堂难以控制。如果长期大量使用的话,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绩效产生两极分化,学习的内容过于肤浅。应该说,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它们分别适合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一般的结论,是学生的学习应该以接受学习(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以发现学习为辅。早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各自特性上优劣的对比分析,奥苏贝尔提出,学校主要应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尤其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方式。这样的观点正是认真研究了西方20世纪前期教育改革失败的教训后得出的。学习方式并无优劣之分,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这是毫无根据的。而且学习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较难转变。中国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般要从高中开始,直到大学逐步完成。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想做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也可以看出,该教育流行语中对两种学习方式的定性是值得商榷的,也谈不上发现学习就是现代的和最好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并不能理解为要从根本上转变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不能认为接受学习方式是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我们只能丰富和完善我国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认为我国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应该是“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导,注意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探究学习”。因此,修订后的新课标已经重新确认了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接受学习的作用,而且“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发现学习方式,可以在新知学习和复习课、练习课中的疑难问题的解决中恰当采用。而“合作交流”的实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这些在接受学习的课堂中也同样可以出现。因此,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现状短期内不可能、也不需要有根本改变。当然,采用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也完全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采用幽默精彩的讲解,设计精致而有层次的练习等,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兴趣倍增,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持久而积极的情感态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已经有实验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讲解方式的接受学习比建构式学习对后进生帮助更大,效果也更为显著。因此,接受学习也是有效减少学生学业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学习方式,体现以全体学生为本理念下的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观。而现实中令人担忧的现象仍然是:一些错误舆论的误导,使得部分教师不再敢大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必要的训练,结果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出现明显下滑,过早出现了学业成绩两极分化的问题。
二、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慢的艺术
较早提出此命题的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他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栽培作物,农业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而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地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叶老的本意是告诫我们,教育应该更好地切合儿童的天性,有时不要拔苗助长,这样的论述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在教育的现实中,有些老师却将叶老的意思强调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样往往给学生的懒惰和教师的不负责任找到了借口。诚然,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个性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有时是不能太操之过急的,知识的学习需要“抛秧”式的自主建构,通过“除草”可以让错误成为营养。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需要“搁田”式的反复磨砺。但并非教育中所有的内容都不能讲究效益,而只能是慢的艺术。比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就完全可以讲究效益,采用接受学习、训练等“快”的技术。教育中的“慢”与“快”应该是辩证的统一,并不应过于强调“慢”,而使我们的教育失去应有的效率观念。毕竟,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低效高耗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就教育领域来说,我国的人均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优质教育资源还比较短缺,“穷国办大教育”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所以,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教育是农业,强调教育是慢的艺术,恐怕也欠妥。所以,我们应全面科学地处理教育中快与慢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借鉴工业和农业各自的优势,不断提升教育品位。采用教师主导的接受学习的方式,就能够在短期内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较为经济地普及基本的教育。当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真正培养出拔尖人才,有时确实是急不得的。但也不能因此就得出教育教学就不可以、也不需要追求一定的效率而可以长期地慢下去的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教育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之一,并不宜单从某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面对教育领域的各种流行语,我们应该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进行反思,才能把握这些教育命题的真正含义和适用范围,从而恰当地使用这些教育原理指导教育实践和改革,帮助我们做好现实的教育工作,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