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干预
2016-03-09王亚岚
王亚岚
210031 江苏省 南京市浦口区浦厂医院
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干预
王亚岚
210031江苏省 南京市浦口区浦厂医院
目的做好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抢救质量及减少护患纠纷。方法采用心理评估、护理诊断、心理护理措施、干预患者家属心理活动促进疾病转归与恢复。结果对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可促进护患交流,加强患者家属的信任感,减少护患纠纷。结论在实践中切实做到“一切为了病人”,解释到位,把人性化服务融入整体护理全过程,提高急诊临床护理的水平及抢救质量。
急诊; 患者家属; 心理护理 ;干预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临床应用,医护人员不仅要重视和注意生理因素对患者所致的身体疾病,同时还应重视和注意社会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实际工作中常忽视与家属的交流或无暇顾及患者家属的焦虑心情,造成医护人员-患者-家属沟通不畅,影响急诊患者的救治及康复,而患者的心理支持主要来自于患者家属,护理人员在紧张而有序的救治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
1 焦虑心理
因患者突然患病,家属不清楚其疾病程度、预后及医疗费用支出而易产生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不知所措、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或流泪哭泣。医护人员一方面应迅速、熟练、有条不紊地救治护理患者,减轻患者肉体上的痛苦,同时应重视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做好健康教育、改善医疗环境,以帮助家属减轻焦虑,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
2 忧郁心理
告知病情后,因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发生、预后或生命有所担心,表现出态度冷漠,长思不语,答非所问。急诊护士不仅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而且要准确把握家属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为家属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加强与家属的沟通,消除家属的心理障碍,尽量满足患者家属的合理要求,使家属能够积极配合急诊科的工作,全身心地照顾、安慰、鼓励、帮助患者,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护患关系。
3 恐惧心理
对突然患病心力交瘁,对病情想象过于严重、无法接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而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急躁、疑问,不知所措。因此,急诊护士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安慰并鼓励患者家属,使家属时刻感受到院方重视,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以利于护理操作的顺利进行。首先,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言语要亲切,给患者和家属留下良好的印象,对于缓解紧张和恐惧的情绪有巨大作用。其次,护理人员尽量采用患者家属能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再次,选择恰当的沟通时机,护士要及时解答患者家属所担心的问题,向患者家属耐心细致的讲解必要的抢救知识,以及患者抢救工作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让家属做到有心理准备,避免出现家属难以接受的情况[1]。
4 无助与依赖心理
不少患者在家中担当重要角色,突发疾病或者意外伤害会使家属有种天塌下来的感觉,尤其表现在直系亲属,害怕失去经济来源或家庭依靠,转而对抢救寄予厚望,当抢救在短时间内无法治愈患者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痛哭流涕,不知以后该如何是好。因此,护理人员要到患者家属的情绪予以充分理解,耐心开导并满足其合理要求,对于那些表现出哭泣、愤怒等情绪偏激的家属,劝其不要在病人面前流露刺激性语言和动作,以免影响患者情绪,同时急诊护理也要容忍其适当宣泄,待家属宣泄其情感后,消极的心理就相应减少,会更好的应对应激事件[2]。
5 小结
家属是患者的支持者、保护者、利益代言人,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患者,家属在病人在院期间的调适过程和方法都会影响到病人病情的进展。因此,充分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并适时进行干预,有利于家属的身心健康和患者的康复。
[1] 洪利. 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A].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352-02.
[2]李立红,褚俊清,徐国英. 急诊脑血管意外患者家属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5(2):71~74.
10.3969/j.issn.2095-9559.2016.06.117
2095—9559(2016)06—2739—01
2016-01-12